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玉华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43-45
古代诗词中的物象 ,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望明月寄相思 ,执灞柳伤离别 ,登高楼而感怀 ,观沧海以叹人生。文章根据传统意象与意境的对应取例 ,进而引申到对人物形象乃至俗成借代之象所创意境的观照 ,试图对古诗词艺术手法作出定向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2.
孙中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周易》尽管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著作,但蕴含着文学理论的萌芽。古代文论家所论述的诗歌特点"象外之象","象外传神"等应以《周易》所论述的"立象尽意"为源,并且对文艺理论的虚实论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孟庆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4):13-18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象"等超象显现理论的滥觞。而且,其价值还不止于义理层面,在语言艺术的操作层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尹子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4):139-142
"立象以尽意"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文学对自身媒介的超越性对表达途经提出了要求;二是意象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作家感知世界的特殊方式,这种感知的表达需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三是"象"和"言"一样具有局限性,但作为"工具性"媒介,它却为"象"外之意的表达提供了无限可能;四是作家"才情"的具备为实现这种特殊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前提. 相似文献
5.
向天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52-56
哲学命题“立象尽意”被借用到诗学领域之后获得了崭新的内涵 ,即对“言外之意”的强调与追求 ;在韵味、兴趣、神韵和境界等学说的承传之中 ,这种强调与追求逐步被加强。然而 ,正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 ,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逐步被淡化 ,乃至最终被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夺目光彩所遮蔽。认识传统诗学这一重意轻言的倾斜形态 ,对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文艺创作中的意象理论分析了象征性标志设计的理念分析与创意构思过程,提出了"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通过实例阐释意象思维在象征性标志设计过程中的运用.结合意象产生过程有关理论,着重分析标志设计中"意"和"象"的产生过程及其要求. 相似文献
7.
杨璞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56-59
“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重视。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拟从《周易》“象”的体系出发,了解立“象”与尽“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对中国文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梅晓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5):128-133
拉什迪文学思维的特点,即"象"的思维。在《午夜之子》这部作品里,作家创造了非常特别的语象、物象、声象、味象、色象等众多的象,正是这些各别的象,造成了其文学特色,形成后殖民文学意象,表达出作家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释《内经》“以象之谓”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文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2-15
思维方式决定着学科的理论特色。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关键表现在“象”与“现象”的分歧。鉴于今人多将“象”片面地理解为现象,故试从物象和意象两个方面对“象”的哲学内涵加以界定,以明其与“现象’之不同,希望有助于习医者领会、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0.
11.
BIM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BIM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应用型建筑类本科对于BIM的基础教育至关重要.在低年级本科进行BIM设计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相关经验,为高年级的复杂建筑BIM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多专业横向协同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2.
赵倩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词的所指对象依照认知经验会在人的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心理意象,我们称之为语义取象。通过对牙、齿的词义分析,我们发现:受深层认知因素的制约,两个词即使词汇意义大致相当,但它们在人们认知体系中有不同的意象和各自突显的特征,这深刻影响着词的使用和词义的发展,对词义系统的自我调控与平衡是极有利的。聚焦于词的语义取象,使我们获得了词义分析的新视角,能够为多义词的义域分布和发展趋势提供解释,也为同义词的辨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从多个维度阐释短篇小说《阿拉比》中主人公身份危机的象似性表征发现,小说主人公身份危机(情感危机、认知危机、个体身份危机、集体身份危机)在话语象似性的诸多层面(语音象似性、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语用象似性)上均有所体现.分析表明,从语言学视角展开文学文本诠释不但可以为文学文本批评提供夯实的语言学指导与佐证,而且证明,借助实证性的语言分析方法探讨文学主题的路向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王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原始思维区别于文明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和文明思维的运思单位不同:原始思维是以“象”为转换中介的非概念性思维。“象”是原始思维之网的网上纽结,原始先民只能凭借具体的感性形象表达自己的知情意。从古代神话反映的内容看,原始思维之象可分为物象、心象和意象;从古代神话反映的主体看,原始具象是一种集体表象。集体表象的诸特点,都通过古代神话这一考察原始思维的巨大信息库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16.
王赠怡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王维的“凝情取象”、苏轼的“随物赋形”对于理解“诗中有画”的画意有着重要意义:其一,“凝情取象”、“随物赋形”体现了具有画家视角的诗人对“形”、“象”的觉醒,诗歌的绘画性需要“形”、“象”来体现,这是诗歌呈现画意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其二,它们回答了生成画意的方式和类型,“随物赋形”就是以再现的方式生成模仿型画意,“凝情取象”就是以表现的方式生成意象型画意。 相似文献
17.
段奕辰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3):82-85
摄影是“自然之笔”与现实相对应。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用镜头记录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其作品所表现的个体与群像在纪实品格外凸显出强烈的视觉美感和深刻性,形成了“新纪实摄影”风格;而杰瑞·尤斯曼的“超现实摄影”与前者相异,他用纯熟的后期暗房合成技术,通过底片叠加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幻景,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拓展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时空维度。文章以两位摄影大师为例,从三个维度来比较“新纪实摄影”与“超现实主义摄影”:“标记符”与“象似符”;“视觉寓言”;审美欲求。 相似文献
18.
程雅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9)
象数思维是道教与中医共有的思维方式,这典型体现于道教符箓、奇门遁甲等道教符号学;中医藏象、五行等中医象数观.不同在于:道教符号学更抽象,有些取象而不比类(或者说对类的界定以及比类的方法不一样),更重视数的推理和应用;中医象数观相对具体,取象比类,更重视象的抽取与应用.道教对数的重视和应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的深度.从道教关于数的符号学理论着手研究道教逻辑学,可能是值得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刘骥翔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
以<天净沙·秋恩>的两个版本译文--翁显良的散体译文和赵甄陶的格律译文为例·从语言象似性原则分析原文中"意象并置"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和空白意境,进而探讨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认为对于意象并置这种句法以及诗歌的整个篇章而言,采取"形式对等"的译文既可以保留诗歌的形式,又可以传达其意境;并且基于人类同样的身体经验,意象并置的译文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仍然在理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在立法迈向"后体系时代"的背景下,立法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研究转向与研究之嬗变,需要我们认真考察。立法学嬗变的动因在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过程中的理论诉求,具体包括法律创制转向法律实施、宏观法治转向微观法治两个方面的理论诉求;立法学嬗变的走向是从立法原理的认识论、立法价值的价值论、立法制度设计的本体论转向以立法技术为中心的方法论研究;立法技术主要由包括形式结构规范技术、实质结构规范技术的立法表达技术与以立法前评估、立法后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立法评价技术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