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戴激涛 《江海学刊》2015,(2):139-14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需要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指导下进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实行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澳门基本法》为核心构建起多层次的协商机制,对内地协商民主的发展极具启示意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应从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开始:尊重宪法作为社会共识的重要价值,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运行宪法设计的协商民主制度,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2.
公共舆论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政治信仰中走出来,进入了民主法治化时代的公共舆论之中。公共舆论不仅是重要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力量,提供了制度运行的价值基础,也搭建了民主参与和对话协商的公共平台,促进了多元和谐和社会稳定,并拓展了民主法治信念的传播途径。从而为法治秩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加强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司法保障,促进公共舆论功能的充分发挥,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体系中,参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整体提升中国政党体系的民主水平,因为在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参政党的党内民主水平就成了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参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也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与执政党进行合作和政治协商。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已经提升了其组织、制度及决策等的民主水平,这就要求参政党也要在党内民主建设上达到相应的水平,否则就会影响合作和协商的效率。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要积极借鉴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经验,采取法治路径,建立和健全党内法规,积极稳妥地推进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提升参政党党内民主水平,整体性推进中国政党体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8,(2):18-23
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中国优秀的协商文化,为协商民主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是协商民主的独具一格的理论特质;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为协商民主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我们党根据实际需要建构的体制机制,为协商民主的顺利运行搭建了制度平台。探寻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形成因素,对新时期的协商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雏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治支撑,并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李哲 《兰州学刊》2015,(2):131-135
法治中国建设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法治理论体系,既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传承,也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理论的完善和创新,为我国今后的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法治中国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着力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和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的实现要求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合理配置和行使行政权力以及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相似文献   

7.
实质法治、形式法治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比较而言 ,实质法治论是一种较为妥当的理论 ,形式法治论有一定的缺陷。但是相对于单一的实质法治论 ,本文主张多元的实质法治论。本文认为 ,并不是只能够存在一种类型的实质法治 ,法治的类型可以是多样的 ;在一定条件下 ,不同性质的法律、不同的政体、不同的文化都可能为法治的实行提供基础和条件。中国选择了实质法治理论指导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的目标不仅是通过完善一套形式性的法律制度以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 ,而且是通过这套制度以推进民主建设和人权建设。  相似文献   

8.
民主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公民权利保障和公共权力的有限性。民主与法治密不可分,民主社会必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经济制度与和谐的社会关系的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仅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民主建设,同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  相似文献   

9.
增强农民法治意识是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败。然而,当代中国农民法治意识在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作用下呈现薄弱的局面,难以适应国家法治化建设需要。通过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步、加强农民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完善农村法治机制体系增强农民法治意识已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高法律依据,《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宪法》并从运行原则、制度载体、必要条件、现实保障等方面为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提供了规范依据。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应当坚持《宪法》规定的原则,同时通过宪法解释对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设计,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为协商民主的良好运行提供坚实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刘洋  薛剑符 《南方论刊》2013,(12):37-39
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民主。由于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实践经历了初创期、曲折期、恢复期、全面建设期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同时也是一定历史和政治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实践的这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每个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产生的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的完善对策提供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如何推进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沟通融合,是我们探讨中的话题,也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以"自由"为价值导向,人格完善与制度建设双向推进的观点。以自由作为中西文化通约的基点,充分发掘儒家人文资源,创造性地应用于公民的人格塑造,促进现代公民人格的形成;同时积极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建设经验,建立起市场经济秩序下的法治宪政框架,为民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法治逐步被中国人所理解并接受,人们的法治观念水平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从纯粹把法治作为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法制工具到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从倒逼式工作到被确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动式建设;从法治社会建设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发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与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抓好法治政府建设这个关键;发展民主,夯实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家以主体至善说为特点的治道包含三个主义:礼治主义、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人治主义是其核心。传统儒家的治道与现代民主法治所要求的道德建设有本质的不同。中国法治现代化,必须包含对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治道的批判和过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在思想建设上与传统的儒家治道划清两条界限:中国法治现代化必须与传统儒家的德治传统决裂,与此同时,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必须与传统儒家的人治传统决裂,这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专题协商是21世纪初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专题协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提供不同利益主体的对话协商载体、创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方式、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制度价值。然而,在当代中国,协商理想与当前民主实践、协商目标和协商实效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张力,导致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程序规范的缺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深化专题协商的程序建设已迫在眉睫,党和政府应从规范专题协商的选题确定、实地调研、全面协商、信息反馈、跟踪问政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专题协商民主运行的程序,进而增强专题协商的民主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如何推进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沟通融合,是我们探讨中的话题,也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以"自由"为价值导向,人格完善与制度建设双向推进的观点.以自由作为中西文化通约的基点.充分发掘儒家人文资源,创造性地应用于公民的人格塑造,促进现代公民人格的形成:同时积极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建设经验,建立起市场经济秩序下的法治宪政框架,为民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政治体制改革,首先以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其后随着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法治政治又成为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这种以追求法治国家为目标的民主政治极具合理性,从民主政治到法治国家也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应然层面走向实然层面。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长期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依法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当在全社会加强法治教育,并在发展民主制度、推进立法、完善权力监督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主的要义是主权在民。民主可以克服集权专制,但它本身也有缺陷。克服民主的缺陷,最有效的手段是法治。目前,我国以法治为保障,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加快民主进程恰逢其时。要把握好民主前行的方向和思路。要在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的同时加强党和政府的民主建设。要为民主的发展和实现创造条件。要用民主监督制约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20.
论法治民主与权力制约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民主作为民主政治的一种形态,在当代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民主与法治这两种最基本的权力制约监督形式的有机融合,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契合的民主政治形态。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权力失范现象,与法治的缺失密切相关。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实现市场经济现代转型的基础,而法治建设又需要民主力量的推动。在当代中国,构建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体制,需要将民主与法治两种范式进行融合,重点发展以法治建设为目标的民主制度,即法治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