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先进生产力的获得和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有了很大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第三产业或服务劳动 ,创造着构成商品价值另一类的服务价值。现代企业内分工的发展 ,创造性劳动创造着比简单劳动高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值。劳动资本化和资本劳动化使现代企业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和劳动共享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 关于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必要性,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社会分工和地域分工出发,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在于地域不同而形成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各个国家专门生产劳动耗费少成本低的商品,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取得本国生产劳动耗费多成本高的商品,会使各国从国际分工中得到节省劳动耗费的好处。  相似文献   

3.
工艺形式与人格化表现 社会分工的一切类型,都包含两个方面:劳动的划分和人力的分配。一方面,分工表现为劳动本身的分化和独立化,例如,物质生产劳动分化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部门,各部门又分化为许多行业,每个行业又进一步分为若干独立的工序。另一方面,分工又表现为社会成员在各种劳动上的固定分配,例如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们分为工人、农民等职业群,工人又分为采掘工、机械工、运输工等等,农民也分为粮农、棉农、菜农、以及各种专业户。社会分工的前一个方面是劳动分工,后一个方面是劳动者分工。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奚兆永同志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奚文》)。觉得文中一些提法似乎不妥。一、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确实使用过“社会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整个社会内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等一些关于分工的概念。我们与奚兆永同志的分歧首先是在对马克思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的普遍原理时,提出了“私人劳动”这一概念,这是研究商品经济存在条件的一把钥匙。在《资本论》第一卷首篇首章,马克思指出:“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略论宋代丝织生产的商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卿 《河北学刊》2001,21(2):15-18
宋代部分桑蚕丝织生产已脱离农业生产,作为独立的家庭手工业已趋于专业化、商品化。而桑蚕丝织生产的商品化又促进了其内部桑、蚕、线、织生产过程的加工;“机户”的出现,标志着家庭丝织业向手工业作坊的转变,表明了宋代丝织业商品性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它又带动了丝织贸易的发达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了各地区部门间互相依赖的网络性市场的萌芽与形成。  相似文献   

7.
周发源 《船山学刊》2014,(3):108-121
官僚主义缘起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既包括不同领域生产劳动的分工,也包括各方面管理与被管理的分工。社会分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提升,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也出现了分工的严重"异化",特别是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分工中,服务社会的管理职能"异化"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以社会分工为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的视界、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国与西方的交合点,对官僚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生成机制加以系统研究,对其衍变形态加以梳理,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防治的对策,对于深化对官僚主义的理论研究,揭示官僚主义生成变化发展的规律,探究反官僚主义的策略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虎学  万资姿 《学术研究》2012,(6):23-27,32
在研究分工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般范畴来考察"分工,还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分工。实际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中内在地交织着分工的"双重逻辑",即分工一般与分工特殊,前者是指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工或"单就劳动本身来说的分工",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独有的分工或"一定历史形态的分工"。在分工思想史上,斯密仅仅局限于"分工特殊",并将其直接等同于"分工一般",进而混淆并否定了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的界限;相反,马克思则明确区分了分工的两种形态,深刻揭示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进而辩证地把握并揭示了分工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社会分工问题,他们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社会分工的种类、形式和特点,揭示了社会分工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批判了蒲鲁东等人在社会分工问题上的错误理论,并预见社会分工在未来社会中的历史命运。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原则改组工业,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的一切内部  相似文献   

10.
冀中定县农村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为中国近代手工业生产的变化提供了重要例证。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全部自家劳动或以自家劳动为主兼雇临时工的家庭手工业,也有少量农家合作经营的家庭手工业、走街串巷式的流动手工业和商人雇主制的家庭手工业,还有手工作坊经营;在社会分工方面,既保留了传统方式,也产生了进步因素,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手工业生产横向的多元并存和纵向的进步演化。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最重要的手工业——土布业所采取的经营方式仍是传统的家庭制,没有采取高阳等织布区的商人雇主制,这是颇为费解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1.
赵华灵 《兰州学刊》2007,1(12):33-36
马克思以自己的分工理论为基础所论证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向生产组织内部分工转化的趋势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状态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难得确证而引起劳资关系紧张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引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论断,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从理论上分析,分工存在的二元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产品的独特性质在马克思的理论论证中没能得到充分重视,是其生产组织和劳动力产权思想中存在一定理论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蔡馥生和卓炯同样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分歧在于卓炯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只有一个,即社会分工,因而到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蔡馥生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除社会分工外,还有私有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都会消亡,被发达的产品经济取代.蔡馥生认为卓炯片面夸大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冠军 《齐鲁学刊》2007,3(6):116-122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并入生产过程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时,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又都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施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因此社会科学是父,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  相似文献   

14.
宋代军需供应的商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以粮草为主的军需品供应状况通常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宋代以前,军需供应与传统农业紧密结合。入宋以后,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军事技术的进步、军制的变化以及战事的频繁等一系列因素,致使军需供应脱离了与传统农业的密切联系,转而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出现了军需供应的商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两宋乡役不仅体现为国家权力的“神经末梢,”也是具有以民治民“自治性”意味的社会控制模式,但并非一级完整的行政区划。乡役性质,官治、自治两者兼具,不可偏废。唐宋朝廷在整合乡村秩序时,乡村管理的外在形式前后变化显著,但其赋役征派、维护治安秩序的实质性内涵,寄寓于乡里、乡都保甲等外在表现形式下,却较少变化。  相似文献   

16.
戴家龙 《齐鲁学刊》2001,4(5):48-55
儒家充分肯定了社会分工以及由此产生的“通功易事”的必要性,因而主张鼓励和扶持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对民间工商业可能导致的某些弊端极为关注,并从多方面设法防范。儒家还论证了自由主义工商管理政策的必要性,并对国家干预主义进行了多方面批判。儒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传林 《河北学刊》2004,24(4):197-200
当今世界,各种劳动的知识化水平千差万别,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相去甚远.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实体的概念和商品价值相对性原理,衡量各种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的尺度应该是社会平均劳动而非简单劳动.诚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各种劳动的计量单位是简单劳动,但马克思所说的简单劳动实际上就是指社会平均劳动.后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传统的商品价值量公式就成了没有前提条件的永远适用的教条而未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宋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贯穿有宋一代始终的生命线。随着宋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宋代法律思想也与时俱进:从宋初的体恤民情、重视吏治,中经王安石变法开始利义均重、积极以法律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南宋时期既注重保护商人的合法利益又注意适应社会发展。宋代法律思想的演变对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进行法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昊天 《理论界》2013,(12):9-12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理论基石,其中的分工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分析方法,分工范畴的分析可以沿着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路径进行,并且在反映历史逻辑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内涵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丰富的过程。分工是客观的物质社会关系一项重要内容,与所有制等概念紧密联系,并且不能通过人为拟制的制度来消除,只有在物质生产力质的飞跃的情况下才能扬弃原有的分工体系也即物质社会关系。分工的范畴的再认识,对于拓展经济理论研究的范围和经济改革的思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书法史上曾设置过一个专门的御用书法机构——御书院。它隶属于翰林院,是皇帝学习书法、从事书法活动及选拔、培养书法人才的场所,堪称皇家“书法学院”,萃集了一批善书的书法官吏。御书院从宋太宗始设到高宗罢废,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为宋代书法的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却一直被治宋代书法史者所忽略。从制度层面对御书院设置的时间、位置、变迁、机构职能、人员选拔及出职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初步考证,以期对这一重要的书法史问题有新的认识,并补书史之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