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的作用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后参考文献”(简称参考文献)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价科研成果的一个参照系。参考文献著录量的多少、时效性、是否被正确引用和标注等,是科技期刊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参考文献既是国家标准和学术质量要求的规范,又是论文作者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既是期刊编辑进行论文初审、把关和鉴审的重要内容.也是同行专家对学术论文进行学术创新性评审的参照内容和重要依据。探究参考文献的作用,对于科技期刊有关技术指标的强化和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具体了解中国文学20余种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现状,对这些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涉及篇均引用文献数、基金论文比例、作者地区分布数、标注作者机构比,并给出各个期刊的学术规范综合值。从定量的角度反映中国文学学术期刊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期刊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以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历史学期刊各项计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基金论文占有比例、期刊作者地区分布以及期刊标注有作者机构的论文比例这四个方面,分析历史学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含量的状况,以期客观地反映历史学期刊的编辑状况、学术规范程度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学期刊学术规范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4-2006年经济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经济学期刊各项计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基金论文占有比例、期刊作者地区分布以及期刊标注有作者机构的论文比例这四个方面,分析经济学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含量的状况,以期客观反映经济学期刊的编辑状况、学术规范程度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白云 《东岳论丛》2008,(2):40-45
文章以2004-2006年19种哲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哲学期刊各项计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基金论文占有比例、期刊作者地区分布以及期刊标注有作者机构的论文比例这四个方面对哲学期刊的学术规范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著作人身权的制度设计涉及到多重主体的利益关系,而不仅仅只是一项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制度.作者自愿转让其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不会损害作者、受让者和读者(公共利益)中任何一方的利益.在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作者转让署名权从经验的层面看应当视为一种玷污了学术纯洁性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理应予以纠正;但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并非著作权法没有规范这一问题,而是现行学术评价体制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常健 《湖南社会科学》2008,(1):I0001-I0001
学术,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一些人眼中,可能是喝茶摇扇的悠闲事;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啼血熬神的苦差事.在我的体会中,学术似乎更像是生命的历险.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术的特征及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学术”与“道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学术”是“道术”的发展与运用 ,同时又是实现“道术”的途径与方法。“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模式 ,经验综合性方法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主要方法。中国学术以生命为中心 ,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 ,并出现了两种发展走向。就整体特征而言 ,中国学术是一种深层生态学 ,对当代学术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潜夫论》对经书内容引用很多.在引用方式上主要有明引和暗引两种,也存在只引经书名称或具体篇章名称而不引文句内容的情况.《潜夫论》对不同经书内容的关注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兼顾今古文经,体现了东汉中后期今古文经融合的发展趋势.《潜夫论》对经书的引用是汉代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同王符的“明道、征圣、宗经”的儒家学术观有着直接关系,是王符对儒家经典的一种理解和诠释.对《潜夫论》引经书内容的分析既突出了王符的学术特点,也再次表明了经今古文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学术编辑的角色是在编辑活动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学术编辑的工作是学术创新的一个中间环节,科研成果只有通过编辑的加工才能公之于众,因此,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编辑必须是学术“审查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稿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学术编辑应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对所在学科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敏感度,从而能够抓住热点问题和发现创新性成果;学术编辑还须是学术“育才员”,努力培养创新型作者队伍,以保证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云梦学刊》2004,25(4):22-23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学界的真实写照。当前,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学术评价的不公。而评价不公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学术评价,而是学术评比;不是真正的学术,而是“评比学术”;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的学术评比,已将我们学界一歩一歩推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一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围绕着“评比”的指挥棒转。批评是学术的生命,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在充分的批评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但是,名曰“评价”实为“评比”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术期刊整体面临着许多责难,存在着似乎难以摆脱的困境.应当看到,现实社会层面和学术层面所抨击的学术弊端,并不是学术期刊的错.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学术期刊同样是受害者,但学术期刊不能消极顺应这种体制.学术期刊本身应该是学术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学术生产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学术签定与学术转化两大功能直接参与学术生产.学术期刊办刊可以在强化问题意识、注重内容创新、避免形式创新、改变办刊制度和惯例等方面重建自身生态环境,通过自我调整,学术期刊健康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4.
韩彩英 《学术界》2012,(4):80-89,264,265,276,279
以“可能导致的‘平庸’合法性认同”来论证“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必然助长大小“学霸”们的恶行.我们反对过分注重“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但并不可以一概反对“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我们应该坚决拒绝“学霸”和完全形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而不是拒绝“断然拒绝平庸”和必要的学术形式.“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观点及其论说,其实是在倡导“学术虚无主义”.当下不良学术生态的形成,“学霸”和满足于学术平庸者是沆瀣一气的“共谋”.“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主张遗害无穷,学术界必须坚决反时“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学术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术一词的考证分析,提出学者应该有从事纯正学术的道德自律,而不应该以学术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不应该做违背学术规范的“喻利之小人”。“正其学于先”,即学者先要端正从事学术的方向和目的;“慎其术于后”,即学者的治学之方应遵守具体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的蓬勃兴起,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但是一直以来,学术批评似乎一直都只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事,与学术界之外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并不多,尤其与法律特别是诉讼可以说是“参商不相见”。虽然以前也已经发生过学者之间因为发表批评文章而引起的名誉权侵权诉讼(影响较大的如余秋雨诉古远清案等),但由于当时学术批评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66位境外中国学者的质性研究,作者探讨了其流动中的时间维度,从“历史与制度性时间(性)”、“生命历程时间(性)”以及“情境性时间(性)”三个向度剖析他们在跨境背景下如何规划与实践自身学术流动历程。研究发现,世界学术流动格局、移民和人才政策等具有历史与制度性时间(性)的向度;学者个体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表现出生命历程时间(性)的特征;而学者经历的“偶然机会”与“情感事件”则具备情境性时间(性)的特点。这三个时间维度相互交织并深刻影响和塑造着境外中国学者的流动策略、轨迹和体验。由此,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学术移民研究中的过度浪漫化倾向,从时间维度揭示了个体在全球移民体系日渐暂时化、学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工作合同逐步短期化的背景下流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与挑战。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推动移民研究的“时间转向”,从理论层面促进移民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不必都是“纯学术”——回应李伯重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李伯重先生的《论学术与学术标准》①,对于文中浸润的纯正学术精神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我深为感佩。惟作者所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我觉此问题比较复杂。如此界定“学术”,可能体现了“学术”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文汇报》2005年1月29日刊发沈国威君的《学术“抢滩”不可取》一文,对拙作《新语探源》发表评论。本来,严肃的学术批评是值得欢迎的,揭示作品的成败得失,于作者、于读者都大有裨益,即使批评中有某些与实情不尽相符的处所,也可以本着“无则加免”的精神对待。然而,沈君之文似乎不属此类,其总的立论,如标题所示,是不许“抢滩”,也即外人不得进入他的“学术圈地”。沈君是语言学者,长期做日中语汇交流史研究,他所说的不许“抢滩”,显然是指,做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人,不应涉足语言学领域,尤其不应涉足“中日西语文互动”这样的“热闹”课题。如果…  相似文献   

20.
学术自由是否是一个法律概念、一项法定权利,历来是一个问题.在美国法上,学术自由作为大学和教师管理核心学术事务的权利,是一项由最高法院创制的宪法未列举权利.美国早期的学术自由依附于契约权利,体现了一种大学内部政策,即大学管理者在规章制度范围内通过签订契约而赋予教师的自由权.在“学术自由第一案”——Sweezy案——中,最高法院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将学术自由提升为一项值得宪法保护的价值,并指出其基本内涵是自主决定“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谁被教”;在Keyishian判决中,法院迸一步明确学术自由是“第一修正案的特殊关注”,将其纳入了宪法权利话语体系之中.至Grutter判决,最高法院肯定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学术自由是一项独立的、未列举的宪法权利,并可先于其他宪法权利受到保护.相应地,对大学学术性事务的决定,法院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给予尊重;尊重的程度,取决于决定是由什么样的主体做出的、需多大程度的学术技能、意识形态中立与否以及是否危害到了别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