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战时期(1931—1945年)国民政府对甘肃农业科技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具体实施推广对甘肃农村经济的产生了深远影响。抗战以前甘肃农业生产中一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仍就发挥着主要作用。抗战时期甘肃的农业科研事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的巨大的进步,同时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农业合作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增加和农业生产关系的改进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进旱农法、兴修农田水利等。但此次的开发活动是被动的,是应战略战争的需求,随着抗战的胜利,开发随即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2.
近代甘肃的地方经济仍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抗战前几十年间,甘肃农业生产却一片凋敝,毫无起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兵匪战乱、苛捐杂税等因素外,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则是制约其发展的内在原因。甘肃农村的衰败。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又严重地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状况的改善。这一切都迫使国民政府为了保持抗战大后方的稳定、为抗战提供所需的粮食和物资支持,不得不采取措施,挽救、振兴甘肃的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甘肃的农贷由国家银行提供,主要分合作信用贷款和农田水利贷款两类.农贷是在战时背景下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和粮籽周转困难,为复苏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合作社为富户豪绅把持,农贷并未达到有效遏制高利贷的目的.河西走廊是甘肃农贷的重点.特别是河西水利专款公程的实施,直接推动了河西水利建设和粮食增长.  相似文献   

4.
西夏手工工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手工工匠种类齐全,分工细致,深刻地反映出其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特点。如畜牧业发达,与之相适应的毡匠、毛锦匠、鞍匠等便应运而生;由修建寺院装饰佛窟而兴起石匠、塑匠、画匠、垩匠诸行业,并经久不衰;敦煌等地自唐五代以来就种桑养蚕,故有丝织业诸匠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和科技文明价值。中外学者对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视角:一是从科学技术史和文明传播史的角度对造纸史进行研究;二是从地方社会史和人类学的学科视野对造纸技术进行研究;三是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本土实践研究。本文从文献资料和研究动态两个方面回顾和反思中外手工造纸技术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认为中外学者对手工造纸的研究兴趣、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转型是不同时期人们对造纸技术的认识转变的结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造纸技术通过走“乡村手工业”发展道路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乡民增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和抗战时期的后方建设,甘肃农田水利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的重点之一。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根据甘肃水资源环境和地理条件,在河西走廊、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兰州黄河谷地,因地制宜,兴建不同的水利工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发展小型水利工程,适合甘肃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也对后来这一地区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和理论预测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新技术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增长的贡献及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巨大作用 ,提出了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选择的根本依据是强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期山东手工业的发展颇具特点,形成了盐铁生产、药材制售、印染纺织、石器制作、船舶制造等多条生产链。深厚的区域文化积淀为手工行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与市场需求背景,行业新技术的及时采用保证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阿胶、北海盐等终端产品的多种市场定位情形,表明唐代山东各手工行业绝非盲目生产。而石砚、羯鼓、天然药材、桑柘、楸、海盐等以自然富源为基础的产业链的形成,见证了隋唐时期山东合理利用自然富源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尔雅,治史亦有特识,善辞赋、书法的中国西北近代文化名人冯国瑞,对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遗存发现及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加快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必须要充分利用政策优越制定长远规划 ,建立起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小城镇三个层面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殖民文化是日伪在殖民体制下对沦陷区现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与整合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方面,重点对传统儒家文化及中日关系史进行了创造性“发明”.外来文化方面,激烈排斥资本主义文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文化,而对宗主国日本的文化则进行了全盘美化.最终,日伪建构起来的殖民文化在民族性上遭到异化扭曲,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时代性上打上殖民烙印,被日本自认为优秀的文化所统率和局限.  相似文献   

12.
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一直比较落后,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几个重要的出版社和期刊社迁来华西,与本地出版社机构加强合作,成立了基督教联合出版社,成都成为抗战时期基督教出版业的中心城市。抗战结束,一些出版机构迁走,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灾救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政府行为与社会工程.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繁,危害惨重.国民政府采取诸如发放赈济粮、款、以工代赈、修渠建库、植树造林、建立居养设施、防疫治病、仓储积谷等赈济灾民的救治措施,加上民间慈善团体、教会和传教士的治灾救荒,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成效并不显著,也未能达到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其局限性在于未能建立防灾救灾的基本制度;科学知识极端缺乏,借助科学技术防止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未能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群众性生产自救能力弱.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充分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衡阳经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均居全省之首,在全国名列前茅,其向国家纳税仅次于重庆与成都,居全国第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医政界和医学界对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其将享受医疗保健视作国民天然的权利,并把政府界定为国民医疗保健责任的承担者。对于战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质量和体制问题,医学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医政界也作出了自觉的检讨。两者都将建立公医制度作为战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甘肃森林资源流失剧烈,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省内外各界人士对此十分关注,对森林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森林生态效益的缺失有着内在的联系,甘肃的森林生态问题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历年水灾也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并重的解决策略。这些思想提高了人们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遏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促进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风治沙等各项林业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延安和共产党遭受着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在整个国统区,甚至在全世界,包括在海外华侨中间,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都被妖魔化了。事实上,这些具有强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正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勇敢顽强地战斗着,得到了根据地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但是,如何让全中国和全世界民众,尤其是海外华侨,都能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民,还有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所从事的共产主义事业,使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大众化,粤港知识分子成了共产党广泛联系华南民众和海外华侨的桥梁,他们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民国广西图书馆事业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惨遭破坏-名存实亡”的兴衰演化历程。机械化印刷业的发展、新式学堂的普及、当局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及政策有效贯彻实施、部分文化工作者及群众的努力,合力推动了民国广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普及。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的图书文化事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平稳、渐进到迅猛发展的过程。文章从甘青宁地区信息业发展状况、寺院印书院及藏书、图书馆建设等三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甘青宁图书文化事业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