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礼物与互惠是人们处事的重要原则.这种原则既是传统中国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文化根源,人们经由礼物与互惠达成共享;同时它也是当代中国重建社会公共性的重要借鉴.只有将本土的文化公共性根源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结合起来,才能重建中国社会的公共性.而礼物与互惠在文化层面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功能,在学界已有充分认识.文章分别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学界有关礼物与互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且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和公共性重建提供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有关交换方面的研究自莫斯对礼物馈赠的探讨之后,一直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界所关注.虽然礼物交换在很多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但劳力、资金、物品等方面的互惠交换现象却很少被涉及.论文通过对一个农村的互助体系的田野调查,阐明了互助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互助是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以人情和关系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交换.它既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感情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方式.互助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加深了人们的感情,创造、维持和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私之辨、义利之辨一直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人们的公共活动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公共性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属性和要求,公共性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就公共性问题的产生、基本标志、凸显与困境进行说明,对公共性理念进行历史检视和当代重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卡尔·波兰尼批判自我调节的市场理念是乌托邦,自由市场和社会自我保护的“双重运动”使得自我调节的市场不可能实现,并由此构成社会的大转型。自由市场催生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本质上与人类的根本境况相关,人之境况是社会与政治的源泉,政治行动在维护社会与市场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价值规导下的互惠经济能够与社会友好合作,具有互惠性与公共性内涵,启示我们对市场的干预必须坚持公平的政治价值和回归公共性。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遏止农村社区衰落走势、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必须破解体制、资源配置、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社区公共性社会资本匮乏、农村社区空心化和治理人才短缺方面的难题。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社会工作者肩负以下四方面的使命:一是发展社区民主,推动平等、公正的参与社区治理格局的形成;二是开展公民教育,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治理行动的能力;三是协助农村社会组织成长,为社区治理创新搭建组织平台;四是培育社区社会资本,重建社区的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重塑基于规范和参与网络的新型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6.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7.
卡尔·波兰尼批判自我调节的市场理念是乌托邦,自由市场和社会自我保护的“双重运动”使得自我调节的市场不可能实现,并由此构成社会的大转型。自由市场催生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本质上与人类的根本境况相关,人之境况是社会与政治的源泉,政治行动在维护社会与市场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价值规导下的互惠经济能够与社会友好合作,具有互惠性与公共性内涵,启示我们对市场的干预必须坚持公平的政治价值和回归公共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转型 ,当代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知识分子也对自身的边缘身份进行了确认 ,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因此而逐渐丧失。作为“知识人” ,知识分子当下的使命便是反思自身的历史使命和重建自身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9.
“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性是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的特性,通过特定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集中表现为“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同的危机。真正为社会所共有、共享的公共性,是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产物,是确保公众与社会之间关系维系的一种平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为市民/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的分化情形,以社会公正为最高追求的社会公共性理念是否能够得以确立,或者已经确立的社会公共性理念究竟合理化与否等,直接影响着制度创新的理念、路径选择。对公共性的领悟与把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氛围营造中民众心智不断健全、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电视文化,主要在两个向度上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一是具有国家伦理特征的国家话语系统塑造的公共性想象;二是以个体化、感官化为特征的大众娱乐话语系统塑造的私人性想象。公共性想象与私人性想象的对立与和解,构成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一对张力。如何促进两种想象的融合是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既从哲学批判中阐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共生”、人与社会的“共建”、人与人的“共在”的公共性理论图景,又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所造成的公共性异化,而解答公共性异化的“历史之谜”,进而重建社会公共性,理应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行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共性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即增强物质文明的公共性,筑牢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物质根基;提升政治文明的公共性,提供人们生产生活优良的秩序保障、制度支撑;丰富精神文明的公共性,夯实人们共同的精神文化根基;提高社会文明的公共性,构筑人们生产生活的正义场域;强化生态文明的公共性,推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12.
互惠行为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现象,而蒙古族的寿辰礼仪是较具有代表性的互惠形式之一,其受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形态的转变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及社会背景条件下,所体现的形式与意义也有所不同。祝寿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蒙古人视礼物为交流感情的纽带,认为言语无法表达足够的诚意,而礼物是真心的象征,但在世界大潮多维文化相融的影响下,人们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传统民俗与禁忌淡化,寿礼正在失去其祝福意义,实用价值更为凸显。  相似文献   

13.
礼物交换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礼物交换表达感激之情、友谊之情,或者意图达到某种目的。通过礼物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社会的联接得以完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国家的礼物交换的时间、物品以及原则不同。通过研究礼物交换我们可以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规则、社会关系结构。本文拟从西方学者的礼物交换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社区异质性、社区公共性与社区整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本文关于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中心命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和社区公共性衰减现象,回答了以重建社区公共性来促进社区社会需求整合、构建社区有效治理的方向与可能。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市化和"单位制"衰微是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与社区公共性衰减的三个重要机制。社区异质性在宏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微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需求的差别。同时,社区异质性弱化了社区公共性,使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威胁了社区整合。因此,重建社区公共性是整合差别化社区社会需求、防止社区"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的关键。重建社区公共性意指建设社区多元主体或社区居民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共识和认同感,社区公共性是一个社区中多元主体共生共处的公共价值,是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相互承认彼此间差异并能一致行动的合法性基础,是对社区居民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公共规则,也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动员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文章从公共价值、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的维度讨论了重建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表现,后现代社会理论因对消费社会的批判而风靡学界。虽然当代中国社会主要表现出生产社会的特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端倪。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弊端在我国亦开始显现,表现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不利及文化的媚俗等。在这种背景下,从后现代理论视角对消费社会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7.
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政治文化而言,古代宗法礼治秩序与儒家伦理纲常的残存、当代马克思主义主体政治文化的信仰危机以及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缺位,无疑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失衡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审美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公共性社会文化事件。作为一种公共表意行为与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多维度的公共性意向关系。具体而言,它所表征的公共性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基础生活的媒介化转型;主体形象的媒介身份建构;艺术政治学的媒介化命意。在总体意义上,新媒体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实践确立了新的组织原则与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的公共性变迁与治理模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农村社会却进入空心化、原子化的状态,许多村庄社会秩序混乱,村组织管理失效,村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失地农民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过程中农村社会公共性的缺失。公共性在农村社会中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着农村社会组织制度,从而也决定着公共性的走向。集体经济和土地增值收益是当下重建农村社会公共性的重要方面,而这些需要与农村社会相契合的法律和制度做保障。  相似文献   

20.
精神福利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的内在秩序,精神福利的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就是实现人之根本性的精神生命活力的源泉。在进一步澄明人的生存安全性之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精神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价值的追寻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当代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精神生活困顿、心灵迷失与意识形态交叠共融等情形,以精神福利的文化伦理为公共性追求的社会实践,必能造就一个精神福利共享和文化价值共生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