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略论《诗经》“AA·AA”式及其蜕变李云贵《诗经》中叠字十分丰富,较它书为多。这种叠字中有一种特殊的组合方式,即两对叠字并列放在一起,构成四字句,起着互相补充,共同描述的作用。为叙述方便,姑且称为“AA·AA”式。这种“AA·AA”式先秦其他典籍中不...  相似文献   

2.
《诗经》叠字三题(续)张其昀[上接本刊一九九五年第一期](二)词性变化的衍生由单字衍生出叠字而发生词性变化,这在《诗经》中只有一类:由单字动词衍生叠字形容词。这有近20例。如:(1)良土蹶蹶(《唐风·蟋蟀》)毛传:蹶蹶,动而敏于事。文王蹶蹶生(《大雅...  相似文献   

3.
曹操、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们的诗歌久负盛名,尤其是诗歌语言绚丽多彩。本文仅从其叠率入手,探其艺术风韵。一、词汇丰富,各有所好三曹均爱用昼字。曹操诗歌,现在五篇(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同),其中8篇有叠字,占总数38%;曹丕诗歌,现有54篇,其中30篇有叠字,占总数56%;曹植诗歌,流传至今有132篇,其中37篇有叠字,占总数28%。由此可见,虽然曹植用叠篇目最多,可是曹丕叠字的普及率则比曹植高出一倍。曹操诗用叠字39次,除去重复者有19种叠字,其叠宇平均使用2.05次;曹丕诗用叠字ho次,除去重复者…  相似文献   

4.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叠字不但用得多而频,而且新而奇,灵活而多变,这种用法具有独特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诗经》之所以大量运用叠字,既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诗人的生活视野、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原因,也有诗歌自身的原因。《诗经》叠字的运用是后代诗歌叠字运用的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5.
《平凡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轰动文坛。它以积极奋进的思想,独具特色的语言,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其语言特色有很多方面,本文只想从AABB式重叠词的角度谈点看法。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出现AABB式词语224个,共使用466次,其中有的词使用过19次之多。这些AABB式词,并不像语法书上讲的那样都是形容词。除了形容词外,还有名词、动词、拟声词和副词。此外,还有一个名词短语“哥哥嫂嫂”。本文将从构成和功能两个方面,对除去那个名词短语的233个AABB式词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A…  相似文献   

6.
《诗经·周南·螽斯》主题辨龙建春《诗经·周南·螽斯》的主题,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三:韩诗认为是歌颂贵族子孙贤良(《韩诗外传》卷9),齐诗认为是歌颂贵族的子孙众多(《后汉书·苟爽传》),毛诗则认为后妃“若蠢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毛...  相似文献   

7.
G=(A,B;E)是偶图,|A|=|B|=≥2,若e,f∈E,e≠f,有d(e)+d(f)≥3n+k(k≥1),则G中所有k个边的独立集M皆可扩张成G的1-因子.  相似文献   

8.
叠字,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诗词中运用叠字的现象比较集中。胡震亨说:“体物叠字,本之风雅,诗所不能无。”①郝懿行说:叠字“多形容与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②从《诗经》、《楚辞》、古诗、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无  相似文献   

9.
形容词特征的最早说明笔者曾说明西汉毛亨《诗经沽训传》注释《诗经》中的形容词.用一个“貌”字;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中注释形容词加一个辅助成分“然”字(见《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唐代的发展》(简述).《中国语言学报》第六期),这些标志出了形容词的词性。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将《周易》卦爻辞歌谣与《诗经》比较,从语言的叠字艺术、章法的复沓结构、句式的二四言为主、格律的押韵合辙以及比兴手法的纯熟运用等5个方面,论述了《周易》卦爻辞歌谣鲜明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卦爻辞歌谣是比《诗经》开垦更早的一块古老而生动的诗歌园田  相似文献   

11.
时贤《诗》说商兑(一)许延桂《诗经》因时代久远,资料茫昧,《诗经》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经过一两千年的探索仍不得解决。对每一具体诗篇而言,则因创作年代不清社会背景不能确定,因作者不明把握思想无所参照,因文字简约常连作品基本内容也难于捉摸。加之汉字一字多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推广、改进了刘家学的结果。证明了tr(A2)+tr(B2)≥2tr(AB)这里A、B是具有n个实特征有值的n阶复矩阵,且r([A,B])≤1,或(A,[A,B])=[B,[A,B]]=0  相似文献   

13.
设X,Y为Banach 空间,乘法映射φ:B( X) B( Y) 称为是保谱的,是指对每一T∈B( X) ,T的谱σ( T) 等于σ( φ( T))证明了如果φ还是满的,则它具有形式φ( T) = ATA-1 ,其中A 为X 到Y上的同构  相似文献   

14.
重言的性质     
重言,训诂学术语,《辞源》称“叠字”,①《辞海》和《传统语言学辞典》分别表述为“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②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③《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也列重言一条,并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重言,也叫‘重语’、‘重文’。两个相同的汉字叠用。分为两类:(1)叠词。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单音词重叠,其意义基本上是单音词意义的叠加,但增添了新的附加意义。如‘渐渐’、‘岁岁’等。(2)叠字。两个形音完全相同的单字重叠,其意义与单字意义没有关系,往往随文释义。……并且常用来摹状表声。”“学者们…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易经》的《否》、《同人》、《大有》三卦的四种英译作比较研究。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国人自译的“汪任译本”《易经英译》。四种英译本为:“理本”,即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秦颖校注的理雅各(Jameslegge)英译《周易》;W/B本,即卫礼贤(RichardWilhelm)德译转贝恩斯(CaryFBaynes)英译本TheICHINGorBookofChanges,RKP版;DaLiu本,即《易经金钱卦》,ICHINGCoinPrediction,RKP再版木:“汪本”.即汪榕培、任秀桦合译《易经英译》,1993年初版。  相似文献   

16.
论述嵇康四言诗对《诗经》的取法、借鉴。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是形式上的取法借鉴,《诗经》多为四言,而嵇康诗歌最突出的部分亦是四言诗,文章着重探讨了嵇康钟情于四言诗的原因;其次是语汇、句法、章法等方面的取法借鉴;第三是表现手法的学习借鉴,主要是比兴手法,嵇康加以创造性运用,形成了自己四言诗独特的艺术蕴涵和魅力。最后提出,嵇康诗虽然取法《诗经》甚多,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诗经·国风》与彝族民歌不存在源流关系王明贵张纯德同志《云南彝族民歌与(诗经·国风)叠章写法比较》一文(载《彝学研究文集》,张纯德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试图以云南彝族民歌与《诗经·国风》叠章写法方面的比较为例来追根溯源,说明两者的渊...  相似文献   

18.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然而汉代由于大赋兴起却逐渐淡薄。《古诗十九首》延续了《诗经》《楚辞》抒情特色,采用悲情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运用大量叠字,甚至以乐写悲,营造出浓重的悲怨底色。这种写悲抒情传统极大影响了建安诗歌,同时对后世文学而言又具有典范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经》通韵合韵说疑释周长楫前人研究的结论认为《诗经》除个别篇章外,多数诗章是押韵的。《诗经》押韵的方式和所用的韵部,历来学者看法不一致。王力先生认为《诗经》用韵大体有四种情况:1.一章一韵,一韵到底;2.一章数韵,有换韵、交韵和抱韵等类型;3.通韵...  相似文献   

20.
设A为Banach空间X中一自反代数,使得在LatA中O+≠O且X-≠X,则每一可加导子δ∶A→B(X)具有形式δ(A)=TA-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