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施特劳斯与阿伦特均系流亡美国的德裔犹太哲人,作为犹太人的经历体验及其对犹太人问题的关注,构成了二者学术思考的理论起点和重要方面。但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时代背景因素并没有拉近二者的思想距离:施特劳斯将目光瞄向前现代的中古犹太思想和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试图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人来找寻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万能密钥;阿伦特则将目光放到当下,试图通过对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影响要素和相关事例的哲学反思得出对20世纪政治现象,尤其是极权主义的本质、原因及其危害的根本性把握。为何二者起点相同,终点迥异呢?本文通过施特劳斯和阿伦特对犹太人问题,极权主义的起源以及思想内在旨趣等三个方面差异的对勘来理解两位犹太政治哲人理论歧见的原因及其视点高下。  相似文献   

2.
王升平 《理论界》2010,(11):47-48
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古今之争",是关于古典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与现代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目前国内外有关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的"古今之争"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即:忽视了施特劳斯重提"古今之争"的学术环境、忽视了施特劳斯理论的现实关怀、忽视了对其思想渊源的深度考察。  相似文献   

3.
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把他和马克思联系在一起.但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和根源有着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理解,他认为,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拯救危机的出路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由此出发,导致了施特劳斯对马克思学说的批判的否定性理解,即:在其对现代性危机之最深根源的复杂反思中,施特劳斯实际上把马克思看成是现代政治哲学的顶点,他隐微地始终在同马克思进行论战,具体体现在历史、自由和哲学这三个概念上.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是施特劳斯早期的重要著作。权利、自我保存与法律是施特劳斯解读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施特劳斯将霍布斯的权利解读为主观的主张权,将霍布斯自然欲望与自然理性这两条人性公理还原为虚荣和自我保存,并认定霍布斯的法律根本上是主观的并且是基于意志的。这些解读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并且错的十分离谱。施特劳斯对霍布斯的解读不是基于文本,而是意图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中确认一个宏观理论,即古代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分野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5.
列奥.施特劳斯视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为真正的第一哲学,认为哲学与政治、哲人与民众之间的冲突具有永恒的性质,因而终其一生始终专注于上帝和政治问题,或者说神学-政治问题。这种关注,源自于施特劳斯对自身历史处境的领会,如果说“政治哲学的转向”、“解释学上的坦诚”与“隐微和显白的写作技巧”一同构成了施特劳斯对以实证主义和生存主义(激进历史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性“智识力量”最深刻的回应的话,那么“两层洞穴说”则鲜明地代表着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整个现代传统背道而驰的深刻意图:现代启蒙理性的传统试图将人从偏见、迷信和宗教引导到“哲学”的“真理或光明世界”,而施特劳斯的首要目标则在于重新把人由所谓的“真理和光明世界”引回到“意见和偏见”的世界,引回到源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由此而形成的是一种融“什么是正当”和“为什么要哲学”为一体的哲学观念和哲学史视域。  相似文献   

6.
在施特劳斯的视阈中,古典政治哲学也是一种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古典政治哲学由于认识到了自然正当的界限而避免了虚无主义的--r~g,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则因对主体性和个体权利的过度强调而可能导向虚无主义。施特劳斯的文明理想是一种“普世皆贵族”式的、以对自然正当的遵循和敬畏为基础的文明理想。对于这种理想图景的实现,施特劳斯寄希望于“自由教育”,但实际上,“自由教育”能否有助于其理想图景的实现,还要取决于哲学的可教性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和批判者,马克思哲学以自由为其基本主题。而施特劳斯从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立场出发,对现代的自由观念给予了激烈的批判,于是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场隐蔽的对话,其核心是对自然与人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创造的产物,而人的生命活动是以意识为中介在社会中实现自身自然本性的活动,这里的自然既是自然感性又是自然本性,人为自由以意识为中介并非任意,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施特劳斯则以不同于自然感性的自然对抗现代的人为自由。由于对自然与人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施特劳斯对现代自由观念的批判并不适用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石烁 《天府新论》2014,(6):14-19
施特劳斯的思想史研究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他的学说在引进大陆后造成了显著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施特劳斯对卢梭的解读为例,勾勒出施特劳斯眼中的卢梭的思想肖像与思想史定位,进而体现施特劳斯思想史研究中的风格与方法,展现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的深刻剖析.最后认为,施特劳斯在古今之间保持了现代取向,他的思想史研究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性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德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基督教的哲学基础所展开的施特劳斯的"实体哲学"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的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在思辨哲学基地内所发生的哲学之争,其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各自以极端的形式把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历史地呈现出来,从而不仅成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直接前提,而且对于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过渡,本质地超越思辨哲学,开辟全新的哲学境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主义拒绝西方自然法传统,否定自然正确。批判历史主义,是施特劳斯(Leo Strauss)思想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对历史主义的一般性批判中,施特劳斯提出,政治哲学实践的失败并不能说明政治哲学本身的失败,而且拒斥政治哲学将导致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其次,政治学说的多样性只能说明,人类还未获得有关政治事务的知识。最后,"历史的"方法并不能客观地理解政治哲人的思想。通过批判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思想,施特劳斯首先表明,不管是早期的历史主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还是激进的历史主义(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都是自相矛盾或荒谬的。其次,政治哲学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只有通过政治哲学,追问自然正确,才能从历史局限性中解放出来,逃脱黯淡多变的命运。施特劳斯的历史主义批判是对人类理性和原初意义上的哲学的辩护。  相似文献   

11.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是列奥·施特劳斯思想展开的一个基本前提,施特劳斯将历史主义看作是对古典政治哲学可能性的根本质疑,这种质疑诱发了虚无主义的危机.施特劳斯试图通过一种非历史主义的历史研究来消除历史主义的毒素,从而为重建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提供可能,但他由此向普遍主义立场的回归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炜 《天府新论》2017,(6):53-61
罗尔斯政治建构主义的正义理论受到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施特劳斯古典学派的强烈批判。这一批判是建立在对罗尔斯政治哲学的误解与敌意的基础之上的。对布鲁姆的重新审视有助于廓清施特劳斯学派政治哲学的特质。而汉语学界的施特劳斯学派则进一步歪曲了施派的基本立场,抛弃了施派政治哲学仅有的合理内核,并将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推向极致。因此,施派以及中国施派的政治哲学主张在政治实践上是荒谬和危险的。  相似文献   

13.
对"家"与"国"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根本一致性的强调,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原则之一.而"家"与"国"或"泛血缘的家庭共同体"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问题,对于近代英国的政治哲学而言,也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但是,近代英国政治哲学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却与儒家的相关思想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甚或对立.比较透视近代英国政治哲学与儒家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之歧异,简要梳理和回顾现代新儒家对儒家"家国一体论"的重新诠释和现代反思,对于我们思考和解答这一依然有其现实性的政治哲学问题,具有参考的价值和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马克思犹太人问题批判的把握,一般滞留于对马克思整个理论形成早期阶段的理解,遗蔽了犹太人问题批判的重大现实意义.以现代性的视角看来,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批判直接彰显着马克思对现代世界的批判,代表马克思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所以,将犹太人问题置于现代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把握,对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我们如何面对现代性本身直接提供了现实指引.  相似文献   

15.
洞穴喻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比喻,重返洞穴又是这一比喻中的敏感行为.为什么要重返洞穴?这一问题体现的则是哲人与洞穴或者说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二十世纪的两位思想大家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都对这一行为做了细致的解读.作者比较两人解释异同的用意在于,描述而非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哲学与政治有何干系.这样做的理由是,尝试着全面理解一个永恒的根本问题要好过对这一问题的盲目无知.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法哲学>除了我们熟悉的公开出版文本之外,还有多种未公开出版的秘传文本.借助于西方学者披露的<法哲学>秘传文本的内容,我们得以重新理解黑格尔政治哲学以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关系.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在<法哲学>秘传文本中,黑格尔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西方主流政治信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一个快要饿死的人有绝对的权利侵犯另一个人的所有权"的命题.黑格尔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激烈批判,显示了与马克思政治观点的高度一致性,也使近现代政治哲学中以财产权批判为标志的"异端"传统形成了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完整谱系.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在的处境 ,我们需要将老问题转换成新的提问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正是这一要求的反映。在解读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诉求及其历史基础问题时 ,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成政治哲学 ,也体现了马克思“实现”哲学的要求 ,其实际的理论效果则是消解各种形而上学假设。本文比照列奥·施特劳斯和理查德·罗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构性阅读来反观以现代性旨趣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路 ,以示警戒。  相似文献   

18.
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性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价值虚无主义。现代性的浪潮摧毁了绝对的价值观念,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等价值相对主义最后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德国虚无主义并非绝对的、而是意欲的、有限制的虚无主义,是对道德价值的拒斥。德国虚无主义的兴起有其智识和道德环境的根源,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力图以古典的或者新颖的道德拯救平庸、低俗、无精打采的现代道德文明,非虚无主义的动机却导致了虚无主义。克服现代虚无主义需要回到古典自然正当。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我们反思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针对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具体剖析了布鲁诺·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方案,并指出政治解放是抽象的、有局限的解放.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个性,而是抽象的个性和抽象的普遍性相互分立.布鲁诺·鲍威尔之所以误解政治解放是普遍的解放,其内在的思想逻辑源于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性理解.马克思主张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市民社会批判.犹太精神是市民社会的精神,人的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20.
政治哲学是否能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和"哲学"切关的重要路径?这是所谓"后哲学"时代的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立场"或"政治趣味"的范围内对马克思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无疑需要我们从政治哲学的视域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