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从取象向逻辑思维的一种推移 ,是以符号和数为媒介 ,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思维形式 ,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变化 ,以象数合一的观念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象数思维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两种思维模式 ,在《周易》的象数思维中 ,存在着取象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 ,也存在着“运数”比类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自汉代以来,列为六经之首。它是古代思想文化的总汇,内容极为丰富,在我国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从国内学界到海外学者对它都十分重视,形成了研究《周易》的国际“易学热”。 《周易》一书的构成分“经”和“传”两大部份。经包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和解释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传是对经的解释,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一些学者关于《庄子》一书的篇章结构、《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和其它意象与“道数”7、36之关系,进一步明确揭示《庄子》的“道数”与《周易》象数的关系。认为《庄子》的“道数”源于《周易》的象数模式,并由此推断庄子的道论和哲学体系是在《周易》象数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周易》(易经和易传的统称)是我国文化史一部著名的典籍,《易经》本是占筮之书,而《易传》是对《易经》的理论解释,正是从《易传》始,人们对《易经》的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对自然,社会,人生哲理的研究。(当然也有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保存着它的占筮的功能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周易》的科学原理陈德述《周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内容非常丰富。目前,国内有些人仅仅只热衷于卜筮,这样的所谓“易学热”很难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国外的科学家很重视《周易》所揭示的科学方法论。本文就《周易》伪科学原理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一...  相似文献   

6.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7.
象作为象征符号、认知方式、一种深层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周易》象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夏商巫 卜文化孕育《易经》象论的雏形,神话传说象物应怪为《周易》象论提供方法依据;二是周代礼乐文化规定了其价值取向;三是先 秦思想提升了《周易》象论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人的肯定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目的和核心,人的本质是人的肯定中的根本内容。但是,在人的本质肯定的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表现在:第一,人的肯定与人的食色之性的矛盾,带来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第二,人的肯定与人的身份差别的矛盾,人在肯定自身的同时,带来各种社会异己力量,反而走向了对自身的否定;第三,人的肯定与人的实践本质之间的矛盾,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肯定的评价标准和机制超过一定的度,最后走向人的肯定的反面。  相似文献   

9.
论《帛书周易》邓球柏本文是我多年来研究《帛书周易》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将其汇集起来公之于世,以求教于大雅方家。一论“火水相射”与“水火不相射”《帛书周易·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酹(薄)。”今本《说卦传》作:...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角度看,<周易>主要反映了一种自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体现为持之以恒、谦虚谨慎、坚强勇敢、诚信、"知几"的自强者人格特征;从修德、认识、言行、意志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论述了自强人格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自强及其培养应遵循"创新变革"和"顺天"的基本心理原则.<周易>中所论述的自强主要是一种个体自强或个人取向的自强.  相似文献   

11.
《周易》对情感不仅有丰富的呈现,而且有深刻的思考。据作为《周易》基本原则的阴阳之道,可将其中所涉及的千变万化的情感状态归摄为“忧”与“乐”两端。《周易》并非只重忧患,亦非仅以悦乐为尚,其所试图达到的乃是一种忧乐既相控摄、又相调适的情感模式,透过这种模式,最终豁显出超越于忧乐之对待的高卓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莫不发端于"孝"意识,"孝"意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原点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至周代,生发于中华民族内心世界的这种情感,逐步演化为一种和谐致善的社会风尚而使周代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楷模.养老敬贤和崇尚孝道是周代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反映着"孝"意识在周代已成为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自觉.<周易>作为性命之书,对周人的道德风尚有着深刻的反映.本文通过对<周易>孝道意识的分析,洞观周人养老敬贤的孝道风范,并以此作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周易>理雅各译本和卫礼贤/贝恩斯译本是<周易>重要的英译本.这两个迥然各异的译本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译者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过程,采用了不同的解经角度和译文体例,从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译文特色.  相似文献   

15.
《周易》的财富观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深刻而久远,是一个值得全面探讨的课题,故本文对《周易》中明确展示的“财富观”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梳理、论述。其中有《易经》对致富之则、居富之道、财富之用的理性认识,而尤为醒目的是,《易传》中把获财致富,提升到人类活动理想目标的角度来观察,将财富确认为天人之际、个人与社会得以谐调运行的最重要的链环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论述正文之先,提出几点作为讨论《周易》内容的前提:首先,庞杂的“易学”与《周易》本身的内容必须分清。清《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此语颇中肯綮,揭示了后人由《周易》文字与卦象而敷衍出各种各样的学说,又回过头来论证种种学说原本就在《周易》义蕴之中,如此形成的“易学”实与《周易》本身的内容了不相干。其次,至于《易传》,从思想史上看,也应该与《周易》截然划开。《周易》作于西周末年(见后述),而《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晚期①。从公元前九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其间五百年正是诸子兴起,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璀灿辉煌的时代。所以,以讨论《易传》思想代替对《周易》本经的研究,不仅会因研究对象的替换而产生研究方法上的错误,掩盖了  相似文献   

17.
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理解,并将《周易》看成一部原始歌谣集,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周易》中赋、比、兴的运用还显得较为稚嫩,并不成熟。赋体多是短章,兴体数量也较少,往往比、赋,比、兴合用。虽然赋、比、兴的运用并不成熟,但却增加了《周易》卦爻辞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8.
论《周易》语言的多重模糊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由符号、文本和解说三种不同的语言组成的独特著作,这三种层面不同的语言均具有极大的模糊性,符号语言指代宽泛、不可把握;文本语言隐晦不明、解读困难;解说语言抽象随意、高深莫测。形成这种语言模糊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时代久远、语言晦涩直接相关,又与原著文本的独特构成有关,还与后人对原著的理解有关。这种语言的模糊性,一方面给解读带来了极大困难,另一方面又留下了宽广的阅读空间,使《周易》具有经久不衰的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9.
《周易》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周易》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和道德修养途径:义利统一的治国伦理准则;内外兼修之君子美德;自我教育为主,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道德修养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德福思想内涵丰富,对儒家哲学产生深远影响。“以德祈福”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期德福共享。“继善成性”说也被后来的儒家学者吸收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