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歌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诗歌鉴赏中的意境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意境多侧重于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即所谓绘画美.要了解并欣赏一首诗歌,除了基本的意义理解以外,需要从更切实的角度切入意境.诗歌的色彩分析就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白桦林》是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众多经典诗歌中的一首.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诗歌的语言,以轻喜剧的形式来“呈自然之美”、“传人间之爱”和“言生命是美丽而优雅的坚守之志”.诗中的轻喜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4.
一、绪论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作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完成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则是艺术的核心本质。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必须服从美。油画创作是一种美的艺术,不管作者诉诸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总是以美的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艺术”所涉及的概念广,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仅限于绘画艺术中的油画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5.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创作重要的艺术特色。同时“诗中有乐”也是其诗歌不可多得的艺术特征。他的每首诗大都有鲜明和谐的节奏.读起来脍炙人口,集绘画美与音乐美于一身.堪称诗中佳品。  相似文献   

6.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新月诗派的主将徐志摩先生的代表诗作。该诗既融入了自由体诗歌的现代元素又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意蕴丰富、音律优美的精髓,呈现出底蕴深厚、优美清新的风格。新月诗派的又一主将闻一多先生,提出了新格律诗主张,即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相似文献   

7.
音乐和诗歌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性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自古以来,诗论家就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但大多只言片语不成系统。及至明代,茶陵派诗人李东阳以“调”论诗,以“具眼”、“具耳”辨格,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得到极大的阐发,然其后鲜有系统的论述。嘉隆年间,“后七子”中的谢榛可以说是明代屈指可数的音韵大家,他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视构成了其论诗的重要一环。在《四溟诗话》中,谢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意义:音乐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审美特征;音乐美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作用;以诗歌的音乐美为标准改前人诗歌。  相似文献   

8.
一谈到艺术,人们立刻会想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影视、建筑等等。我认为,艺术并不为它们所独占,也不是它们的专利,科技研究也是艺术,是一种以科学美和技术美为内容的创造性的自然造型和自然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志”与“情”的争议是时起时伏,掀波旋流。或主“诗言志”,或日“诗缘情”,或谓志先情后,情以代志。“春秋战国到汉代末年,都崇尚诗言志之说,到了六朝一变而为‘缘情’。”宋元明以后则大兴所谓《诗经》主志,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之说。“三主”论是否符台中国古代诗歌及其禅沿的实际,非本文重点所在。至少说中国古代讽刺诗的“志”与“情”是难分难解的,不能硬行给其套上“三主”。一“诗言志”是先秦文论给诗歌内涵下的最早定义,并见诸(《尚书·尧典》:“诗言  相似文献   

10.
以往人们谈到汉语言的审美特征时,往往说它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和对称美,似乎极少有人注意到汉语言的建筑美这一审美特征,所以本文欲对汉语言的建筑美问题作些探索,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说音乐与建筑艺术是相通的,歌德说;“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两侧的椭圆形柱廊里散步,好象是在享受音乐的旋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在人的运动过程中逐步展开来的,在这一过程中酝酿人的情绪,加强人的印象,最后达到高潮,这就犹如交响乐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渐弱、休止一样。建筑与音乐它们形式中的韵律感都是相似的。黑格尔指出:“弗里德里希·许格莱尔曾经把建筑比作凝结(凝固)的音乐,  相似文献   

11.
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罗兰对音乐、绘画和诗歌都有着特别的爱好。这种爱好在其创作艺术风格方面表现为:音乐美、绘画美和诗意美。从罗兰的艺术创作风格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领域中一种艺术可以通过对其他艺术的“借用”,达到增强这种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押韵是诗歌特有的艺术手法。押韵可以使诗构成声音的回环,便于激发读者的前后联想,易于沟通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加强诗结构的完整感和整体感;押韵可以增强诗歌语言的流畅、和谐、悦耳,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最起码的因素”(郭小川语)。所以,沈德潜说诗  相似文献   

13.
把握现代西方艺术必须将之置于其得以产生的特定的话语模式中。为此,本文提出:首先,现代西方艺术产生于与传统文化经验系统根本不同的现代文化经验系统,这是理解现代西方艺术的首要前提;其次,把握现代西方艺术,还有待我们对“美”有一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并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美和艺术,存在的只是特定话语模式下的“美”或“对象”,为此,现代西方艺术给予我们的“美”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给予我们的“美”的感受。最后,解读现代西方艺术的话语模式启示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文化精神,硬着头皮去艺术“现代化”,与西方“接轨”同化。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诗学“声情”论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的一位杰出总结者,充分注意到诗与乐的同一性,极为重视对诗歌音乐美特征及规律的研究,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声情”这一概念论诗评诗的诗学理论家,“声情”论是他的“诗道性情”命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在他看来,“声情美”即诗歌艺术的“穆耳协心”,亦即在“动听”的同时又道“性情”(包括诗人和欣赏者双方的性情).“声情”论体现了王夫之对古代诗歌艺术审美特质和文体特征的精到认识,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廖育群 《市民》2007,(5):28-29
我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幼时的耳提面命。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医坛则云:“熟读汤头三百首,不会开方也会开。”所以五六岁时即开始就着唐诗背“汤头”,其后继之以《药性赋》、十二经脉、针灸腧穴,  相似文献   

16.
丁成 《南都学坛》2003,23(4):122-123
<正>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维多才多艺,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山水诗创作之所以成就卓著,独具一格,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他能兼得诗画之美,在诗中体现了浓郁的绘画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作了十分精到的总结和概括,从此,“诗中有画”便成了王维诗的定评。具体说,王维的“诗中有画”主要表现在他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当时的绘画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将绘画的表现方式与技巧和诗歌的表现艺术交融渗透。  相似文献   

17.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歌与音乐的艺术地位是不相同的。他的批判集中在诗歌,对于音乐却持欢迎的态度;他不可能提出“把音乐驱逐出理想国”的口号。本文认为这种“厚乐薄诗”的差异是对古希腊诗歌与音乐的特点直接关怀的产物,并具体从柏拉图关于诗歌与音乐的创作来源、社会功用(主要关涉到他的政治观念、文化理想)两个并非独立自足的层面来透视产生差异的复杂原因,试图对学人所谓柏拉图“反艺术说”有所辨正。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相似文献   

19.
《会合》集中体现了托马斯.哈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把一切事物发展运动的必然规律作为对意志力的诠释;其诗歌的完全境界得益于建筑美学在创作上的移植;美妙多变的音乐韵律,使诗歌语言具有变化流动的美。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形式美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艺术形式美的价值评价不同,直接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和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把美归结为和谐和比例,把美的本质归于形式。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认为:“在绘画雕刻和一切造形艺术里,在建筑和庭院艺术里,就它们是美的艺术来说本质的东西是图案设计,只有它不是单纯地满足感官,而是通过形式来使人愉快,所以只有它是审美趣味的最基本的根源”。由于把功利、概念、目的统统排斥在审美判断之外,只看到形式的价值,因而他也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