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次伟大革命”是指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考察,“三次伟大革命”有其必然的关联性,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新中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从时代背景、革命的对象和方式以及革命的成果和历史进步性看,“三次伟大革命”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每一次革命都给中国带来了变化并不断地推进社会的进步,这是“三次伟大革命”的共同性特征.“三次伟大革命”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执政党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两次伟大革命是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基础,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是两次历史性飞跃得以实现的关键;两次伟大革命与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又都是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来源于伟大革命实践的伟大理论又给新的伟大实践以指导,并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这就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历史形成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形成了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正领导人民把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到俄国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已经经历过三次伟大的历史性推进,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革命,意味着社会主义正经历着从挫折中奋起的新的伟大历史性推进。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有史以来“两次伟大革命”这个新的概念。深刻理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伟大理论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为核心,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而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它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震撼了整个社会,在群众中起了广泛的思想解放作用.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风云人物之一,如何评价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关系到如何正确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问题.本文就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作些探讨,谈点粗浅的看法.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开始的.早在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就曾提倡过白话文运动,而且还出版了不少白话文的报刊和书籍.但是,那时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前的一月十三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把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设在这里,前后经历了十三年(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48年3月毛泽东带领中央东渡黄河,去迎接全国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形成了有口皆碑,中外传颂的延安精神。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现代中国的第二次伟大的革命。这次伟大革命是第一次伟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我们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依靠延安精神的伟大助力夺取了新  相似文献   

8.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同时在领导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在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农民革命,也是较之历代法家更为坚决彻底的一次反孔斗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毛主席教导我们:“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历史是现实阶级斗争的一本重要的教课书。为了有益于当前批林批孔的深入,我们以洪秀全和曾国藩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代表人物为主,编辑了《太平天国革命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决定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分期,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以人民群众为立足点,依据社会发展主客观条件,以破旧立新为生成范式,不断通过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形成了以守正和创新统一、阶段性和整体性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暴力手段与和平方式统一的革命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要取得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双向互动中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麦克卢汉的媒介定义包括人体和人脑的一切延伸.他的媒介定律四位一体,不可分割.它们是新媒介提升和强化人的官能,新媒介使用或取代旧媒介,媒介能推陈出新,媒介能够逆转.人类历史上爆发过3次伟大的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他暗示了第四次媒介革命的来临.  相似文献   

12.
李久林 《中华魂》2008,(12):42-44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革命精神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是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且还是一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继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三次运动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4.
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到现在整整一百一十周年了。巴黎公社革命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粉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中华魂》2007,(10)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点1917年俄历十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隆隆炮声,宣告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到今天,伟大的十月革命已经90周年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和转折点。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在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但正象历史所昭示的,在所有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革命运动之后,总要伴随着一场肯定与否定、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五四以后不久,思想文化阵地上的复古倒退势力就逐渐形成了.其中包括:坚持顽固立场的"遗老遗少"、披着现代文化外衣的封建"卫道士"、新文化阵营的投降派、反动政客、社会渣滓等,他们脸谱各  相似文献   

17.
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所掀起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高潮.面对着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恶浪,义和团的英雄们以革命的武装,抗击了八国侵华联军的疯狂进攻,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中国人民,百年以  相似文献   

18.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经历了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历史性转交。在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毛泽东充分表现了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卓越才干。他同党内其他杰出人物一起,以最大的革命勇气和信心,以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智慧,率领党和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探索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从而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革命事业由挫折走上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毛泽东在革命的危机关头,确实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巨大作用。对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本文仅结合两次转变的历史事实作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四人帮”“是一个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衣的反革命阴谋集团.”而“四人帮”却把自己“特别地装扮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拥护者,打着这个伟大理论的旗号来篡改这个伟大理论,为他们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政治阴谋服务.我们党的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从思想理论上来说,就是围绕着坚持还是篡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展开的.这是  相似文献   

20.
谈起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两个人不能忘记: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孙中山。列宁是俄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两人在为自己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为促成苏俄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合作,彼此互相关心、互相激励,保持着较长时间的书信联系,结下了深厚的异国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