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本文试图通过高职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为发掘女性的性别优势,强化她们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提升其成才自信心,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大批杰出的女科学家、女将军、女学者、女飞行员、女医生、女教师,……在新中国的土地上脱颖而出。她们成为社会的中坚和骨干。她们事业的成功,无不雄辩地证明着,自尊、自强、自主和自信是女性的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3.
《社会》1995,(10)
凯瑟琳·麦金农,这位47岁的女性现任密执安大学法律系教授。70年代,她发表文章指出:“性在女权论中的地位如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样。这正是人们拥有的最宝贵的两种东西。但是,这也是人们最经常侵犯的两种东西。”基于这一分析,她首次提出“性骚扰”概念。她认为,两性关系现存的“正常”模式是,男人视妇女为“现成可用的东西”,因而他们可以随意“攫取”妇女的资源。职业妇女发现,由于性别的缘故,男人往往占据了更优越的位置,她们常常不得不“出卖人格”以向男人换取工作机会。如果妇女对这种“正常”模式提出抗议,她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借助布洛维“生产政体”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服务业女性农民工的劳动过程展开分析,探讨同一家酒楼中女工的内部分裂。劳动者工场之外的社会、文化身份对她们的工场表现有关键作用。酒楼管理方利用社会文化传统对女性年龄的社会性别建构及其造成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差异,对女性劳动者实施分而治之的管理策略,并得到劳动者自身的认可和响应,导致“大姐”处于专制型的管理方式,“小妹”身处霸权型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邵春  张婕妤 《学术交流》2005,(8):177-181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女性看到了曙光。她们顽强不屈,勇于向男权世界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精神是黑人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沃克小说的社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女性成才刍议张润萍中国女性人格的独立和人性的觉醒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被压迫、被奴役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经过了艰苦的斗争。现阶段,在立志为振兴中华而成才的人流中,女性的阵容越来越扩大。那么,如何才能使女性成才呢?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作以探讨。人才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别林斯基说:“大自然创造了人,但发展人和形成人的是社会”。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因素催人成才的作用。改革在呼唤人才,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是巨大的人才资源,开发这种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为女性成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女性成才的时间环境时间环境包括影响群体成才的时代环境和影响个体成才的时机或机遇。时代造就女性人才群,可女性个体的成才则需抓住有利的时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才受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社会即可为人的成才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女性形象与文化叙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当代女性在一个不为注意的倾刻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当一部分的女性在社会生产的重组中处于劣势、被判“出局”之时,一部分的“女性”却奇迹般地崛起:从大众传播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到种种关于“女人味”的解说,“女性”无所不在。然而,女性在当代社会的这一“崛起”,并非代表了她们主体地位和自我意识的增强,相反,却可能只是呈示了一种“泡沫”式的缤纷和虚假的“女性主体”。事实上,自80年代末以来,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及其有关的种种话语,不仅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了商业主义的运作机制,而且成了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和现实矛盾的某种特殊的叙事手段与表意方式。当代女性因此而面临了再度的“失落”———失落于一个商品化的抑或“空洞能指”与“文化虚构”的境遇之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都市里如今有这样一批女人.她们的另一半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必须长期在外或经常出差.与爱人“聚少离多”是她们最基本的生活状态。尽管这些女性一般生活都较为优越.尽管她们手中握有大把的闲散时光,但也正因为她们只有一半的羽翼而须独自品尝孤独的滋味。我们姑且将这部分女性称为“留守女士”。这些女性中.有的正值如花的年龄,有的已迈人中年人的行列。她们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寂寞。孤独寂寥的日子,她们该如何面对?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20 0 3年 4月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对北京市 14所大学和北京、上海等地75家企业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就业供求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和班级工作能力与男生相当甚至更好 ,她们的择业意愿和工薪期望与男生也非常相似 ,但是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男生。结合劳动力供求双方来分析 ,学习成绩好固然是劳动力素质的一种表现 ,但是 ,企业在实际使用中感觉到男性员工比女性员工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刘继兴 《东西南北》2011,(22):76-77
在晚清,有一对亲姐妹与“鉴湖女侠”秋瑾被时人共称为“中国近代史中女界之三杰”。她们就是尹锐志和尹维峻。她们均深谙“内家”武当派武功.格斗时姐妹俩皆可以一当十克敌制胜.堪称“巾帼双杰”。她们曾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孙中山先生尊称尹氏姐妹为“革命女侠”,  相似文献   

12.
陈薇 《东西南北》2011,(21):52-54
同妻,男同性恋者的异性恋妻子。这些女性沉默而隐秘,是生活舞台上无声的在场者,在博客签名档,同妻们写着:“世界于我,本应是更美好的模样。”然而,现实却残酷地让她们中了命运的“黑色彩票”。  相似文献   

13.
雷茜 《社会》2004,(2):47-49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转型是其中不可忽视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性别的商品化与客体化就是主要的特征之一。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陪聊”现象的分析,探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性别商品化与客体化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同时对女性被商品化与客体化的社会事实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当道,“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成为女性语言和行为道德准则。这在称呼语中的性别差异中有所体现。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上升,男女地位趋于平等,性别语言的差异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有所减弱。本文将整理浅析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到现代社会“女汉子”出现的汉语称呼语性别差异变迁。  相似文献   

15.
李少梅 《浙江学刊》2001,(3):129-131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社会的变化,高校收费上学、大学生自主择业,已成为无法更改的事实.如何尽快地适应经济改革带来的市场变化,跟上校园改革的步伐,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中确立自己合适的位置,是每个大学生都在深刻思考的问题,他们纷纷走出校门参与勘工助学的实践活动.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选择做家教的比例比较高,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女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情感细腻、知识丰富的青年群体,她们在参与家教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及收获与困惑?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试图以女性视角、用女大学生自己的声音来回答这一问题,从而为女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一些思考和依据,并为高校家教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时期属于青年期的一段,当然具有这一阶段青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现。但是,一方面由于大学新生是带着朝气、希望、追求和种种玫瑰色的幻想走进大学的,他们渴望成才,向往成为学习好、能力强、爱好广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新生平均年龄在十七...  相似文献   

17.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01,17(4):87-88
“五四”以后,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个性意识的女性作家,她们对中国妇女几千年来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特别歧视给予猛烈的抨击。但是,她们在婚恋小说中大多沉醉于纯粹的精神恋爱,只有少数作品涉及了性苦闷等内容,这与男性作家的性意识、性压迫、性心理、性变态等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传统道德规范、婚姻、生育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各个角度可以看到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8.
马亚静 《社会》2002,(10):45-47
什么是E型压力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人们正逐步脱离传统文化且迁徙到现代文化中来。在这批文化移民中 ,女性的变化十分引人瞩目。她们在经历了社会转型的洗礼和新文化的移植后 ,在自身素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她们已不再安于传统的社会角色 ,而是逐步走出家庭 ,走向社会 ,形成独立人格 ,开创个人事业 ,扮演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人们将这些追求事业成功的女性称为“女强人”。但这些职业女性自身并不欣赏这种说法 ,她们更愿意选择“强女人”的称谓 ,因为这突出了“女人”二字。可见 ,现代女性既要在所谓男性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王格 《社会》1988,(11)
在改革开放这个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中国社会整体的、个体的、表层的、深层的观念和行为都在发生着空前的巨变,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不断涌现,由此汇成了一道道眩目的“社会光环”,一排排灼人的“社会热浪”,这其中有经商热,海南热、大学生求职热,也有研究生退学热、出国热,还有本文要分析的“第二职业热”。所谓“第二职业热”。是指人们在谋生的职业(第一职业及其劳动组织)之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有报酬的其它职业劳动或不是为第一职业劳动组织贡献的相同职业劳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职业热”,产生于中国当今这个传统与  相似文献   

20.
宋扬 《社会工作》2008,(16):48-50
本文以南京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中的家庭分工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与社会普遍观点不同:女大学生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更愿意接受丈夫“主外”多一些;男大学生对于妻子的职业发展并无过多限制,家庭内部注重“男女平等”。在此调查结果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构建家庭模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家庭分工模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