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敦颐继承《周易》的宇宙创生论和《中庸》的“诚”范畴,并融合佛、道思想,构建了一个以“诚”为本体的思想体系.其中,“诚”是一个核心范畴,起着贯通宇宙和人生的作用,它使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得以可能,从而在人伦次序方面达到形上本体和形下践履的统一.这一理论成就不仅使先秦儒学体系化,而且为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开创了思维路径.但是,作为宋明儒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诚体”思想内含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从而使其缺乏逻辑严密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诚"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首先,张载对"诚"的天道意义进行了扩展与深化,具体表现为诚明所知与天人之道。其次,达到"诚"境界的方法为明知诚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相互转化和大其心之道。文章最后通过对当代社会三对矛盾的缓解明确阐述"诚"在当代社会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非常重视"诚",在《中庸》中它居于核心地位,至宋明甚至被看作极顶字。对于心学来说,诚是天道与人道的交接处,是天人合一的心灵状态与精神境界,至诚具有反身内省、复朴归真、寂然感通、尽心合天诸意涵,远非《大学》八目之一的"诚意"之所指。诚是心灵活动中一天人的枢纽,自诚明,则知性而知天,类似于佛家所谓的开心真如门;自明诚,则向学而力行,类似于佛家所谓的开心生灭门。儒家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内外兼修。就个体而言,诚者与诚之者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合为一体,亦即合内外之道。  相似文献   

4.
"诚"是《中庸》的一个最高概念,是宇宙天道的本体与本源。"诚"为天道,也为人道。思诚或做到诚,是《中庸》的又一个基本内涵,指人道与天道合一。如何才能做"诚"?《中庸》强调,这是一个"自诚明"与"自明诚"的功夫,同时要做到率性向善,择善而固执之。"诚"的境界在圣人那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圣人因其至诚,所以能够完全发挥自己内在的本性,使人性的本质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5.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 ,是儒家的道德哲学范畴。批判地继承儒家“诚”的思想 ,对于做人立世、为政之道、市场经营 ,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批判性哲学视域,王船山构建了一个以"诚"为核心范畴的独特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王船山认为,"诚"作为一种本体性存在,为道德教育内容与本质的确立提供了一个形而上的根据,人们通过"致思"的方式实现与"诚"的"合一"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则是趋近于天人合一的"至诚"状态。王船山的道德教育理论为人们思考道德教育之本质、创新道德教育之路径、破解社会道德教育假大空的"失效"状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周易》在西汉经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原因是它为西汉思想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贡献,满足了当时社会重建秩序和价值的理论诉求,此贡献通过天人之道的建构体现出来。西汉易学天人之道的建构思路是,先将易道理论阴阳五行化,通过以卦象为媒介的宇宙图式表达新的天道观;再依据天人同气、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理论模式,为人道提供来自天道的权威依据。这一天人之道的理论系统,因其整体性、孕育性、延伸性特征,催生出其他新的学说,对汉代以及后来中国民间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座独特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论周敦颐“诚”说的哲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诚”说的哲学依据是事物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和事物所具有的稳定性,他还以此为出发点,讨论了伦理道德的稳定性和人们所应具备的对道德追求的坚定性。周敦颐提出的惩忿窒欲,慎动主静,迁善改过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具有强调稳定的个性品质的哲学因素,值得今人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是通过人与天道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哲人从存在论角度来把握天或天道 ,认为天道无可说即是说也。一方面 ,天道无言。无言的天道通过人的活动呈现出来 ,通过人的活动赋予存在 (天 )以意义 ;另一方面 ,天道难以用名言表达出来。难以言说的天道 ,不能用概念思维来把握 ,而只能通过直觉思维来领悟和体悟。这种无可说即是说的天道观以及对天道的直觉体悟方式 ,显示了与西方传统哲学思维迥然不同的思维向度以及独特的把握存在 (天道 )的方式 ,在人类哲学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敦颐承接《中庸》、《易传》中的“诚”,阐发了自己的“诚”体思想。他认为,“诚”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诚”以一种“寂然不动”的虚灵纯然为存在状态,用阴阳二气结合五行运行来化生万物,人可以通过“思”的实践功夫来达到“诚”。而“诚”体的最高境界是“无思而无不通”。周敦颐认为“诚”是一切道德品行的根源,人性由于阴阳二气和合而有善恶,但是通过实践功夫,都可以达到“诚”的最高境界。周敦颐对“诚”体独创性的阐发,可以彰显其在理学上的重要地位,其“诚”体的实践功夫以及道德蕴涵,对现代精神及现实伦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尽管孔子的"道"思想本质上是为当权者寻找的治世依据与方法,有其时代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子之"道"依然具有其独特的立身价值。"天道""仁道""君子之道"是孔子"道"思想的核心概念,立身法则由上而下逐渐具体到人的日常行为当中。孔子视天道为最高的道,人以天道立身需要知晓"天命",实现天我通一,知天为仁道提供精神支持;仁道是治国之道也是爱人之道,是为君主治世提出的准则,同时也是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的方式。人以仁道立身必须学会"爱",这样仁道就能发展人的完全人格——君子;君子之道就是好学、知礼、去利存义并存之道,君子内圣外王,最终立身成人。  相似文献   

12.
从先秦儒学到宋代新儒学 ,其思想继承的核心内容基本是围绕伦理理论中人的本性这个问题展开的。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说”以及作为其逻辑根据而提出的天人合一理论 ,成为宋代性理学成立的决定性基础。宋代新儒家在自己的伦理理论体系中努力探求规范法则与自然法则的相关关系。为此 ,他们关注先秦儒家的“诚”概念 ,并把它作为天人相关的媒介进行深入阐述。宋代新儒家们以“诚”为媒介将“性”与“命”相统一 ,从存在论上保证了他们的伦理理论根据。朱熹认为 ,“诚”并不是道德的抽象性 ,而是实在的“理” ,用“诚”来概括天理的必然性。这表示宋代新儒家的伦理理论彻底上升至存在论层次 ,意味着基于不变权威的中世纪道德至上主义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正始年间,何晏在玄学形成期的话语背景下,自觉继承儒家的学术传统,以维系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为己任,创造性地将黄老道术所论述的"道"从申韩刑名法术的理论体系中解放出来,重新发掘其本体论意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重新树立孔子的圣人形象,并首次在官方学术背景下诠释<论语>,将道家的人生修养落实于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从而开创了儒家经学玄学化的诠释学方向,为儒家经学诠释方法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重新构建了儒家理想中的合内外之道,启发了魏晋玄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道”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人道、天道和仁道。其中人道着重探讨人特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道德性;对于天道,孔子采用了“负的方法”论述其重要性,并将宗教情感化的“天”与客观存在的“天”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而仁道则是人道与天道相互交融的体现,是“承天道以扬人道”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5.
袁传志 《理论界》2022,(8):38-45
“太极”和“诚”是周敦颐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周敦颐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却存在复杂性。总的来看,“太极”和“诚”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层维度,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分别来看,“太极”既具有宇宙生成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万物本体的特征。而“诚”作为本体既生成于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又挺立为与人相关的道德与价值本体。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太极”是本然世界的“万物”之本体,“诚”是意义世界的“万事”之本体。此两种进路之间的统一和区分,体现了周敦颐哲学从宇宙论中开出本体论的开创性,这亦是周敦颐“太极”“诚”思想被确立为理学开山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理雅各是17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经典进行了系统翻译,他所翻译的文本,成为中外学者再翻译中国经典的借鉴,其影响力至今未被超越。在理雅各对《论语》及孔子的译介中,有一个问题十分特别,即他对孔子为人是否"诚"的追问,这在尊孔子为圣人的中国人眼里感觉新鲜而扎眼。理雅各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某些访客"辞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的做法,质疑孔子是否"虔诚"、"真诚"。我们可以由此探讨中外研究者对孔子"诚"问题的不同解读,深入对"诚"范畴的古典含义、中西差别的认识,考察圣人的"诚"与一般人对"诚"的理解有何差异,这将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美学看来,诚是本然之心,是自然之真我与朴素纯净本源之心的呈现。诚是本心本性的存有,最能直接体现人的自然之性、生命之真,因此,人必须适情适性、任心随意,保持与人本身同一这样一种诚的态势,像自身一样的自在,否则,就会失去本心自在,所以说,不诚无物。可以说,在中国美学中,诚即人生的自由与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8.
诚信在现代话语系统中是一种个人德行或社会道德,但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则是两个不同的伦理范畴.朱熹通过诚与信的分疏,把诚纳入到天理论的哲学体系中,以诚为道德的形上本体,以信为诚体之用,作为人伦日用的理性法则.以体用的统合,把诚信之德的合理性确立在天道与人道的基础上,完成了天与人的合一和自然之理与人文之理的贯通,实现了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联结,使人的生活世界在伦理的参与和干预下成为有意义的文化的世界,人由此获得了对自身有限性和世俗生活世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道”是一个常见的哲学范畴,先秦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多有论述。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道的形上层面。而真正赋予道以形上的意义,则首推老子。那么,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指什么?它的特征、功能是什么?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又怎样?本文就拟从上述方面对“道”做一些浅陋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道"是一个常见的哲学范畴,先秦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多有论述.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道的形上层面.而真正赋予道以形上的意义,则首推老子.那么,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指什么?它的特征、功能是什么?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又怎样?本文就拟从上述方面对"道"做一些浅陋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