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人们对传统的理解方式和解读模式不断进行反思.就国际学术界而言,"走近马克思"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口号.直面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从马克思文本著作出发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成为普遍的学术研究方向.以美国学者洛克莫尔(Tom Rockmore)为代表,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arx after Marxism)成为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就国内学术界而言,"回到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种认识,但由于缺乏切实的学术目标和具体的研究路径,这些研究离真正"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还存在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2.
西方有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叫做"马克思学"。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学"的性质有两种基本看法:即科学的"马克思学"和非科学的"马克思学"。把"马克思学"一般地看作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因而是非科学的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片面的。尽管一些西方"马克思学"家所持的方法或理论观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但也不能认为是完全不科学的。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偏重对马克思的著作、文献及一切思想材料进行实证研究,不能正确地处理实证方法与总体方法的关系。有些西方学者总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分割开来,这是错误的。相对于西方"马克思学",构建中国"马克思学"的意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3.
要完整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针对当今学术界出现的“两个马克思”,用“青年马克思”来否定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笔者希望通过对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历程的探讨来否定“两个马克思”之说,站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客观的评价马克思早期思想。  相似文献   

4.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以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前提。而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需要破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解释学观念,也需要破除实用主义的解释学观念,更需要破除对待马克思的一种非历史的观念。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研究马克思同其他思想家的关系,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研究存在四重误解。重新研究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揭示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变革的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单数概念,而是一个复数概念.“马克思主义”是指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会产生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已经采取了“回到马克思”的态度,即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深度耕犁,还原出更加真实的马克思哲学,而非脱离马克思的文本去解释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然而,上述研究新动向还未引起教育学界的足够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口号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空洞论断.指导教育实践的应当是单数的“马克思哲学”,而非复数概念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回到马克思”的口号。按照这一口号提出者的初衷,“回到马克思”就是要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回到马克思文本的原初语境,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界,重新廓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问题普遍显示出理论上的热衷,但其研究与马克思本人的研究大有异趣。本文以马尔库塞为例,试图从研究的角度、对象、方法、结论等方面比较其异化论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之差异,以加深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以麦克拉伦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批判教育学者,在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加深及左派重振运动的背景下,提出“回归马克思”,其目的在于使批判教育学变成一种废除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克服人的异化而实现人的解放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回归马克思”实际借用了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释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由于批判教育学理论的非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立足于修补的改良色彩,因而回归马克思的努力也只是“修正”马克思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义是有限度的,因此它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种种偏离。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要进一步向前发展,就必须把“回到马克思”和“回到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确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改革开放40年间成果丰硕,其在时代变迁中进行着问题域转换与话语转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品格。当代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马克思的幽灵",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更趋向于"回到马克思"。然而,如何"回到马克思"以及"回到"什么样的马克思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一种反思性的历史回顾中进行考量。与此同时,在新时代如何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对此后进一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思想之中究竟有无生命观?马克思本人是否关照了人的现实的生命问题?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两种相互对峙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与生命哲学思想绝缘,根本不存在马克思的生命观;另一种观点则指出,生命哲学可谓马克思思想的巅峰,而且马克思生命观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实际上,这两种观点的阐述都有失偏颇,在客观地考察与评析这两种论争之后,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一种“唯经济决定论”,也绝非“唯科学主义”,更非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学说,人学生命思想是切实地内在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之中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3.
后马克思思潮不是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终结之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国外的发展呈现出急剧的多元化倾向。我们中国学者如何提供一套鉴别、评判的理论标准,以此来审理纷繁复杂的西方话语,这已经成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在这种理论平台的重构过程中,张一兵教授较早提出了以“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等概念来重组这一研究领域,虽然这种界划存在着进一步争论的余地,但从理论逻辑上来厘清这一领域的基本轮廓、把握它的内在张力和阐明它的历史动向却是一种可取的路向。鉴于此,本刊编发这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张一兵教授及其研究群体已经推进了这种界划:一方面在总体逻辑上,“后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出现,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争论中得到了更清晰的阐述;另一方面某些具体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深入了,如鲍德里亚的定位、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这组文章中,不同的作者之间的学术观点也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这种界划本身已经引发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和存在着进一步深入的需要。本刊编辑部并不直接认同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理论观点,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些文章来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1932年全文公开发表以来,研究“青年马克思”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潮之一,甚至成为一种时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性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解释造成了许多思想上的混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正视这种所谓“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闹剧,廓清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本来面目。总的说来,在西方学术界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回到马克思":一种可能性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7.
“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时代.面临着这一趋势带给我们的种种困境,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因此,"回到马克思"已成为当今人们的普遍共识.重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其中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对于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其科学的方法论来解读现实问题,其意义尤为深远.正如马克思早年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两个论述就为我们今天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一视角的科学理解和深层把握将引领我们这批时代的"弄湖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德国,既有左翼马克思主义精神领袖的思想遗产;又有新老几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孜孜以求,以及马克思学家的不懈努力.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在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2009年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马克思思想的复兴;公共讨论中的“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人的形象”;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文化.此外,“11月革命”的历史效果、“后89时代”的历史神话、金融危机的深度反思、联合国/欧盟的军事化与国际关系,等等,也是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处境不佳,但却依然活跃.我们认为,尽管他们对马克思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且很多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马克思、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和“迷恋”,值得国人钦佩和羡慕;他们的“阅读《资本论》活动”和“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的方式,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和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支撑;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基本内涵、理论及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