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作为先秦的重要文献,其中包含着很多与当时生活相关的处所词。若对《诗经》中的处所词进行详细统计与分类,把《诗经》中的处所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分,可形成对《诗经》中所处词较为详尽的描写。在归类的基础上对《诗经》中处所词的构成进行分析,包括连绵词、名词词头+名词、方位词+名词和形容词+名词,进而对其句法功能与介词搭配归纳,《诗经》中的处所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中心语和状语,搭配的介词比较常见的有"于""自""在"。  相似文献   

2.
《云南彝族歌谣集成》是云南彝族的第一个比较系统、全面而又有代表性的民歌总集。这部歌谣集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有社会科学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现将《云南彝族歌谣集成》中反映的自然科学知识与《诗经》所反映的这方面的内容试作一比较分析,从中了解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某些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论车在《诗经》中的事象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里有大量篇章描写车马以及车制和车战。根据当时的车之用途来看,既有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乘车,又有作为征战杀伐的战车,还有作为狩猎原野的田车。这三类事象在《诗经》里得到了较为详细的刻画,其有关功能一直承传至今。通过《诗经》中的车之描写足以窥视当时造车技术及车辆使用的广泛普遍,也完全可以见证当时人们开疆拓土的艰辛和以车为文明骄傲的荣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发轫于汉代的《诗经》学,并不是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经学来研究,由此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诗经》研究的基础,后来的研究都逃不出它划定的大框框。传统《诗经》学的致命弊端,就是完全脱离《诗经》的文学性,因此而导致明显的“误读”。这是由中国经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某些特点。我们既要立足于遗产的清理,同时,也要在“诗本义”的解读和破译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丰富多彩 ,其中所反映的周代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主要表现为 :有关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农学知识 ;有关天象星宿、天文历法及地文现象等方面的天文学知识 ;有关地震及不同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地学知识 ;有关物候现象及时令物候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物候学知识 ;有关庙宇、家室建筑和多种建筑物及其形貌等方面的建筑学知识。从中可以看出《诗经》在我国历史及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聪慧和才智。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智力成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相继修订和颁布了《发明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商标法》、《专利法》等单行法规,同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对发明、发现、商标、专利等进行管理。这说明智力成果权  相似文献   

7.
《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任课教师在学生智力水平和已有知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个性因素对语言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并积极帮助学生分析其个性中对语言学习起到积极或消极作用的因素,扬长避短,调整好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驱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吴岳 《中华魂》2008,(12):48-49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偷吃粮食,传播鼠疫,危害人类,自然要列入该打的行列,推而广之.社会上一切假恶丑的东西都可视为人们所厌恶的"老鼠"。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把贪官称为硕鼠、人们也习惯把损公肥私。  相似文献   

9.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类来到世间,便和山水自然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很长的一个时间里,山水自然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并没有把它作为审美对象。把山水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去观照山水自然之美,那是很迟的事,西欧人直到十八世纪才发现自然美,英国人汤姆森的《四季歌》是欧洲人蕞早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比较起来,中国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认识和欣赏,比西欧人要早二千五百年到三千年。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表现山水自然之美的诗句。比如《诗经》第一首诗《关睢》的一开头两句,就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诗经》中运用最多、最突出的一种修辞手法,或曰表现手法。《诗经》为什么会运用如此众多的比喻?比喻的本体为什么大多是动物、植物、天气物候和自然物象?主要是因为《诗经》中的比喻有着深远的文化根基。具体说来,《诗经》中的比喻与神话思维、中国传统思维、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文化是我们研究《诗经》比喻的一把钥匙,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是我们解读《诗经》比喻的一条路径,宗教是我们认识《诗经》比喻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2.
艺术创作,要善于运用艺术辩证法,方能使艺术作品产生富于变幻的艺术美;艺术欣赏,也应掌握艺术辩证法,去鉴赏、剖析艺术品,方能从艺术作品中寻找到与享受到富于变幻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诗经》有着密切关系。孔子又是儒家诗教的奠基人。孔子论《诗》继承了春秋时“赋诗言志”的传统,既重视《诗经》的社会功效,又把《诗经》中的诗句和个性修养相结合,与仁礼教化相结合,为儒家诗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孔子论《诗》注重诗的本体特征,有较高审美价值,对人们认识《诗经》的文学价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教学中,要克服“高分低能”的现象,就必须处理好知识、智力、能力的关系。应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把开发智力作为教学的中介,把提高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诗经》学者著述叙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全面地分类叙录三国时期有关《诗经》的学者和著述,进而指出:《诗经》在三国时期一直受到重视;鲁、齐、韩三家《诗》继续衰退,《毛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当时《诗经》的传播,主要依靠学校、家学和师法三种途径;前期,荆州是中心,后期则转移到曹魏统治的北方;王肃的《诗经》学在当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并没有完全取代郑学;三国的《诗经》学有义理方面的探求,但重点仍在用解经的方法作训诂,还没有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来解读。  相似文献   

16.
受实用学术思潮的影响,明清之际兴起一种文学诠释《诗经》社会功能的现象。诠释者褒扬《诗经》“直道而行”的“美”、“刺”精神,阐述“变风”、“变雅”以情感人的教化方式,肯定《诗经》绞迫直露的审美风格,探寻《诗》“可以观”的原因,并指出《诗经》与应用文发挥社会作用时有“虚用”与“实用”之别。诠释者诠释《诗经》的社会功能时,注意了“《诗》之为诗”的文学属性,是对《诗经》社会功能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7.
孔子对《诗经》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整理《诗经》,从而使《雅》、《颂》各归其类;第二,以《诗》为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教理论,这对于其后两千余年的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歌创作等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对《诗经》内容的评论,形成了“思无邪”和“温柔敦厚”说,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揭示了文学具有倾向性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第四,对《诗经》音乐的评论,体现了孔子倡导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揭示了文学具有审美性质和特征的基本原理;第五,对《诗经》社会功效的评论,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这深刻地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也揭示了文学具有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的基本原理;开创了文学的“功用理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及其创作理论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六,倡导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总之,《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既揭示了文学理论中许多基本原理,也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探讨孔子在《诗经》研究方面的贡献,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对汉代的法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经》之所以对汉代法制产生重要影响,与先秦儒家对《诗经》的政治教化功能的高扬、《诗经》在汉代的广泛流传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汉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儒家化的开始阶段,《诗经》在汉代法制儒家化的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汉代统治者在立法、司法活动中,均引用...  相似文献   

19.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我们呈现了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与文化,尽管几千年来中外学者都对《诗经》研究做出过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诗经》的理解和阐释仍存在许多疑问和纷争。本文试图运用历史阐释学理论,探讨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三个《诗经》英译本对《诗经》文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炎武为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祖”,其《日知录》和《音学五书》对《诗经》韵例也多有研究。虽然自唐宋以来,人们对《诗经》韵例已多有言及,但所论或零碎,或不够精当。顾炎武博采众长,为研究古韵而对《诗经》韵例作了精深的研究。其研究对江永、孔广森著《诗经》韵例之文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些研究顾炎武古音学的文章对此比较忽视,鲜见提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