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南丰傩舞的体育渊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南丰傩舞以祭祀、节庆为载体,以原始驱疫为本质,以明清社戏娱神乐人为形式,以科举进仕为特色,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吸收了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化精髓,形成反映民众心理与文化认同的傩祭.南丰傩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体育相关的项目.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南丰傩舞正在逐渐丧失其生存的土壤,保护和传承该文化体育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举行,其中包括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关于年都乎"於菟"节的由来方面,目前主要有楚风古舞说、古羌文化遗存说、多民族文化融合说等多种学说.从历史看,热贡年都乎土族的"於菟"神舞及其"二郎神"祭祀活动,与该村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构成,以及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流传方式上的不同特点,成为一种融宗教、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傩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代表日本傀儡戏发展最高形式的"人形净琉璃"大成于17世纪初,与能乐、歌舞伎并列为日本三大剧种之一,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太夫"是日本傀儡戏神,其诸多神格与中国戏神完全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百太夫祠一般不单独建立,而是作为八幡神、夷神等异国神的附属神受到祭拜,暗示了其与域外文化间的亲缘关系,亦表明中国傀儡戏是日本傀儡戏最为重要的母胎之一.  相似文献   

5.
过去几年,重庆市与湖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上演了一场"川江号子"与"峡江号子"的争夺战.这种"号子之争"现象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方法问题,即不能正确把握文化空间,将一种文化事象分解为几种文化表现形式分别认定,割裂了完整统一的文化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6.
舞"高龙"是武汉部分村社春节期间重要的民间祭祀和祈福活动。独特的文化生态和深厚的龙神信仰使舞"高龙"在以宗族为组织结构的村落社会中代代相传。伴随着传统村落向城市的现代化转型,作为武汉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高龙"也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变迁,具体表现为:传统的民俗文化生态被瓦解,传承体系被重新建构,文化诉求从娱神转向娱人。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是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科学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省内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以政策法规为根本保护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市场、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深入开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强化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与形象,坚持"活态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杜绝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8.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傩和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事象。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这种巫术活动在广大中原地区曾十分盛行,有国傩和乡傩之分,但其主题都是驱鬼逐疫。到了宋代,傩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保存驱鬼逐疫的仪式外,增加了许多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戏剧表演。宋代以后,傩的表演将驱鬼、娱神和娱人相揉在一起。但随着中原地区文  相似文献   

10.
如何建设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是许多学人高度关注的问题,曾一度引发了热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高校应做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与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托地方文化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尽量避免相同专业的相互"踩踏";专业课程设置做到基础文化课与地方文化课相结合,理论课与传习课、拓展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主要包括池哥昼、甘昼和麻昼三大类,其服饰最富特色的是生活化和滑稽性结合统一的池哥昼、甘昼傩舞戏服饰。相比而言,麻昼服饰在艺术性和丰富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显示着白马藏族傩舞戏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体来看,艺术化和程式化是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发展变化的两极,在白马藏族娱神和娱人的傩舞戏表演中,服饰穿着则遵守着其独有的规则。  相似文献   

12.
由于"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对其实施有效保护已面临困境.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众多非物质文化因子的展示舞台,科学合理的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一方面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保护主体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将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这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不同,保护其活态传承的方式也不一样.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生产"、"表演".打着文化遗产"原生态"旗号进行商业性炒作是个误区.  相似文献   

14.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历史陈述经后人不断复述与复制,进一步深化它的意义与内涵,历史是前人和后人共同创造--共谋的结果.江西南丰县石邮村的傩神太子也是历史的选择记忆以及文化诠释的积淀成型.傩神太子存在的生态环境、长时间段的历史、社会习俗、民间信仰各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展现了傩的多元文化整合的功能、社会身份认同的作用以及它的表现形态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性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需要依托现实生活与市场得以传承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目前关注其文化性者较多,而关注其商品性开发者较少,使其处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性,并以恰当的载体形式将其展现出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所在。通过旅游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或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及纳入旅游产品体系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汤瓶八诊"系列案反映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在理论与现实上存在着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是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制不健全和不完善而导致的,它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在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产权问题时存在观点、思路差异."汤瓶八诊"系列案亦反映出我国亟须明确和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否拥有私权利、知识产权制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等问题.通过修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等有关知识产权条款,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私权利及其他权利类型,改良知识产权权利及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将在某种程度上缓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而拓展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扩大德育范畴,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德育相结合,进行个性化教育,将德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与苏州、常熟两地均有渊源,然而地方政府在整合本土文化遗产资源,建构城市文化资本时总有所偏重.通过两地的田野比较研究显示,同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地方空间的被选择或忽视与地方自身文化竞争能力相结合:一般而言,历史悠久、独特高雅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经济最大化潜能,因而具有优先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