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结构与具体情景的作用下,消费赊账经济行动是存在于当前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会惯例。对箐口村日常生活中消费赊账现象的考察发现,在实践之中,地缘与情感因素的叠加使得坐商的赊账发生率高于行商。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赊账发生场所一般集中在商店,消费赊账的人群多为青壮年群体,赊账的表达则可分为主动表达和被动表达两种形式,赊账的内容与日常消费品有关,一次性赊账的数额最高一般在150元左右。以此可见,乡村经济场域中的消费赊账是一种生活型经济行动,是在"互惠"支配机制作用下的实践经济。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西南边疆历史悠久、有着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时期。作为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产物和遗留的舅权,在现今哈尼族典型的父系社会中还或强或弱、或隐或现的存在,这一点,在丧葬文化中舅舅的地位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老刘寨苗族的出生礼由取名仪式、祝米酒仪式与周岁仪式三个相互连贯的部分构成了层次鲜明的完整结构。三个环节先后以血亲、姻亲及扩展社会关系为核心,其间展开了丰富多样且互有差异的制度化的食物、劳动力、各种礼物乃至象征符号等的互惠交换。其形成不仅与苗族的历史迁徙尤其是传统游耕有关,与苗族社会自身的结构特质相关,更与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演变紧密相关。它向我们揭示了仪式与社会之间多重性互动关联的实质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年例习俗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年例仪式的变迁及其当代意义进行阐释.当代年例仪式的传承、变迁体现了岭南文化共性和粤西文化个性的融合,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紧密相关.民众在年例信仰仪式中"情"远大于"怵",表现出从容自信的心态及"行善"的利他精神.年例筵席的兴盛是年例仪式的拓展与延伸,标志着年例的功能由注重宗族的纵向联系(与祖先的联系)转变为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现实社交圈的联系)并重.年例中狂欢精神的凸显使社会、群体、个人在剧烈变迁中处于和谐的平衡状态.年例仪式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传统民俗传承可互动共生.  相似文献   

5.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相对于以前春节来临时的热切期盼,如今,人们似乎对它热情减淡。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并不能简单地解释年味变淡的原因,春节的联络功能减淡、娱乐方式多元化、以及仪式功能的丧失是春节年味变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种类众多的仪式,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构筑起生活世界的诸多意义。白苗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一个支系,其"佐嗦"仪式是典型的家族仪式,它折射历史,反映现实,可用来深入解析苗族社会。本文从三重维度对该仪式进行剖析:从白苗历史探究该仪式的缘起;运用象征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文化逻辑;根据家族组织考察仪式与社会之间的功能关系,尝试以仪式研究入手展开对传统社会文化多个层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生育文化是基于人们的生育行为和实践所形成的一套意义体系,涵盖了人口再生产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议题,更是考察社会再生产机制的切入口之一。文章从生育知识、生育目的以及生育性别偏好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新疆阿克苏、喀什地区的生育文化是以宗教为基础的、有别于现代医学观念的一套观念体系。旨在说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当地生育文化的变迁对社会再生产机制产生的内在影响,同时也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粤西年例仪式进行了详尽的民族志描述,并由此对年例仪式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剖析.文章提出,粤西年例仪式具有社会认同功能、娱乐功能、心理功能及经济功能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年例的演变是一种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9.
话语(discourse)历来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然而就如何研究仪式话语,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唱诵(enunciation)的角度入手,试图展现作为动作的词语(verba in loco actus)在纳人达巴仪式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通过对木卡布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仪式行动的分解与排列组合主要依靠唱诵表演的方式完成,唱诵构成了达巴仪式过程的核心。在此意义上,话语的实践方式理应成为仪式研究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10.
鲁西北农村分家与代际互动形态对既有家庭再生产理论形成冲击。伴随家产的累积与流动,家庭的“分—继—合”体系发生重组,进一步呈现出虚“分”、弱“继”、实“合”的特点。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发展压力,母家庭成为子代核心家庭应对生活压力时的转嫁对象,代际互动过程中的家不仅没有裂分,反而紧密地粘连在一起。现代农村家庭结构趋于代际合作的实质,是分家后围绕家庭再生产所形成的亲子两代核心家庭之间家庭资源的整合利用。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并非意味着家的整体性的退场,中国的现代家庭依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面向。  相似文献   

11.
1958年,<文艺报>组织了"再批判"专题."再批判"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悖谬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语境中,并不自觉地接受着"他人引导".这是"再批判"能够生成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现代性因素似乎已悄无声息地渗入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婚礼仪式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异于传统的变化.主家不再事无巨细、全权操劳,而是雇请专业化的婚庆公司布置场地和新房,请专门的知客担当主持人;宾客们的礼也由实物变成了现金红包;婚礼现场的猫步舞曲更是散发着十足的现代化娱乐气息.从吉登斯的现代性动力机制来看,时空的延伸和分离,使得主家脱离出来,从而在减轻自己负担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化婚庆公司和职业化知客的产生与发展;红包现金使得婚礼仪式象征意义发生偏移,而人们对这一仪式的不断反思又将推动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鉴于当下来自人类学、神话学界和考古学界在文明探源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呼唤神仪式、精神信仰等"软"视角对考古素材和人文阐释会通互释的关注及研究实践,笔者以<礼记·月令>中的仪式叙事为例,尝试探讨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的程式化叙事,从而找到考古文化遗迹、文本文献与神话仪式叙事对接以互证互释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旅游场景中,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泼水节"和"旅游"之间有着"仪式"功能上的契合,"泼水节"被旅游开发和打造可以看作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在"舞台真实"的展演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以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文化的系统中,纳西人在东巴仪式实践场域里遵循着自身的逻辑叙事和系统认知.仪式舞蹈作为东巴仪轨系统中的单元结构,与神话叙事的神灵体系、宇宙模式、语言逻辑相关.在纳西族社区的瓦次毕仪式、超度什罗仪式、祭教祖仪式中的舞蹈,呈现了神话记忆和动作逻辑系统的共构关系.在仪式场域下身体语言逻辑和动作形成了仪式身体表达体系,舞仪通过神祇的操演秩序来强化族群信仰、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6.
在明代基层乡治组织中,"都"、"保"、"团"等组织名目各自具有多种不同的实际含义.以福建地区为例,它们既是保甲制度中的一种组织单位,又是乡里组织和里甲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名目,其中,都"、"保"同时还是明中后期鱼鳞图册系统中的一种管理单位,"团"则另具有灶户组织单位和防倭乡兵团练名目之含义.其不同含义所对应的是不同的组织系统,其具体的编制方式、乡治职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也都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研究多关注仪式在信仰、象征、规程、功能等层面的意义,对仪式传播层面的意义却少有关注。仪式传播整合了仪式与传播两种研究视角,在理解仪式传播意涵的同时,也透过仪式理解传播现象的文化意涵。葬礼作为传统仪式,具备完整的仪式要素,也为各类传播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场景。通过对葬礼的仪式传播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仪式观与当今的传播观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发生联系,产生互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侗族萨神的来源、形成及对萨的祭祀仪式进行了探讨,多为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材料翔实、可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农村社会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得到有效合理利用,丧葬仪式越趋复杂化即是突出表现。当前丧葬仪式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风水观念依然严重,跪拜礼太过讲究,亲属关系复杂化,丧葬程序不断增加。丧葬仪式复杂化,把大量资源和金钱花在死者身上,使农村本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甚至是严重浪费,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还是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只有负面影响,没有积极作用,使得文明农村建设受到严重制约。要提倡节葬,反对不合理的丧葬程序和仪式,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愈发追求经济利润的市场化进程中,新闻的价值观也正在向利润观靠拢.本文以香港艺人梁朝伟、刘嘉玲举办"千万豪华婚礼"新闻为例,解读"炫富"新闻中的媒体逻辑,剖析其生成原因,揭示其对社会价值干扰的弊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