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楚辞释文》不是古本《楚辞》的本来面貌。刘向《楚辞》十六卷按照以传释经的体例编篡,屈原的作品为经,祖述屈原的作品为传。从刘向《楚辞》的篇次和编篡体例,可以知道《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屈原赋二十五篇。  相似文献   

2.
<九章>有"小离骚"之称,而<离骚>较为集中地代表了屈原赋乃至整个楚辞的性质.楚辞所具有的哀歌性质,可通过对<九章>的比较研究而得到昭示.在楚辞中,<九章>之文本含有许多的哀歌因素.<九章>中包含有历来难解的作品如<橘颂>以及著作权有争议的作品多篇,兹可通过比较西方诗学中的哀歌而获得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明.楚辞的哀歌性质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质,庶几揭示楚辞的本来面目,促进中国诗学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楚辞> 本文所据<楚辞>,以中华书局2002年10月印刷出版<楚辞补注>本为准. 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结合今本<楚辞>以外的其它本子及相关的传世文献相佐证,可以对今本<楚辞>部分"倒、脱、衍、讹"的错误内容进行有益的勘正,同时借助<楚辞>以外的研究成果也能对一些既有的重要学说予以重新的审视,从而有助于<楚辞>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4.
今本《楚辞.九歌》、《九章》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九歌》、《九章》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5.
利用《楚辞》及王逸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结合通行的《楚辞补注》以外的《楚辞》本子及相关的传世文献相佐证,可以对今本《楚辞补注》中所见王逸《楚辞章句》部分“倒、脱、衍、讹”的错误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勘正,从而有助于《章句》的进一步校证。  相似文献   

6.
今本《楚辞·九歌》、《九章》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九歌》、《九章》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7.
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较早提出王逸撰《楚辞章句》的说法,此后学者撰述引用而无疑.但《隋志》等目录并未见"王逸《楚辞章句》"之所载;而汉魏晋南北朝时人称引《楚辞》时也无一例外皆不见称引王逸《楚辞章句》.而据李善《文选注》以及其同时代人著作来看,其所称引皆谓"王逸《楚辞注》"而已.且据《文选注》称引其它《章句》如薛君《韩诗章句》、蔡邕《月令章句》等著,以及其言《章句》与"王逸《楚辞注》"等并列而皆不言《楚辞章句》等作法来看,李善等所见王逸《楚辞》著作之书名实为《楚辞注》而非《楚辞章句》.且其著述始为人知当大致在范晔之世,而其初步与广泛流传则当裴骃与顾野王之时,至于唐初方取得权威之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陈玉为《楚辞》作注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以往的注家不满,二是寄寓自己的家国之痛和终生未展抱负的感慨。李氏的训释原则虽为"笺注",但却是根据篇章的需要有所侧重。正文笺注除了沿用传统的训诂方法之外,其中较为重要的特点有两方面:结合多种方法,注重篇题章句文意的贯通;坚持了驳旧解误的标准,并将之贯穿于以《天问》为重点的字词、章句的阐释或疏通。《楚辞笺注》的不足,主要在于存在不少主观臆断或穿凿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为在汉代本有可能《楚辞章句》为十六卷本,但是绝无十七卷本存在;六朝时期流传的王逸《楚辞章句》为十一卷本,《七谏章句》等五卷为东汉无名氏托名伪作;初唐始见《楚辞章句》十六卷本;五代、北宋初期始有《楚辞章句》十七卷本。  相似文献   

10.
释"强梁"     
<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又据朱谦之<老子校释>:敦煌本"强"作"疆".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强梁,犹言刚暴也."<释文>:"强梁,多力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