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设计能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开始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转变,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丰富文化创意设计的多样性,打造乡村宜居风貌,以“创意农业、创意农村”全面助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论农村文化建设的外部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力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同时,农村文化建设还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这些外部效应表现为它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相应的伦理道德的支撑。理论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在农民中培育经济伦理、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政治伦理等伦理意识,切实推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支柱。要促使乡风文明,必须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培养农村良好的道德与信仰。为此,要重视普及和提高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农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农村道德教育和道德监督职能,正确处理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在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安全环境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主要存在着农业化学投入不合理、乡镇企业污染问题加剧、缺乏有效的排污设施、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以及治安混乱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政府应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等建议,从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主体性的实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遵循,但现阶段农民主体性建设还存在着经济主体性缺失、文化主体性缺失、社会主体性缺失、环境主体性缺失和生活主体性缺失等困境。山东L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作用,以整体规划与庭院个性化设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以“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银行”推进乡风建设,以“街长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乡村夜话”推进乡村治理,以“孝善敬老饺子宴”创建乡村美好生活,有效调动了村民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民主体性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的主体性要遵循政治逻辑,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组织动员功能;遵循利益逻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遵循伦理逻辑,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在构建农民主体性中的引导功能;遵循技术逻辑,灵活运用传统和现代治理技术,为实现农民主体性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受益者,要确立规范农民的主体地位,培育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务之急是规范推进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提升拓展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本文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系统探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拓展的深层次因素,并探析了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拓展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8.
生育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文明有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的坚实基础.生育文明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据此,提出6条目前农村生育文明工作中助力新农村建设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纪难题.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单纯的农村经济每年发展多少、农民生活提高多少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各种制度的建设,农民具备现代的政治文化观念至关重要.它是农村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直接影响着农村未来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培育和引导合理的新农村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政治参与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存在着参与的被动性非常明显、利益诉求得不到真实的表达、没有形成健全的政治参与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夯实农民政治参与的经济基础、建立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的保障机制、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层次,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数据 ,文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 ,实证分析了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发现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先递增的增加后递减的增加过程 ,而 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恶化 ,主要在于我国工业化走上了资本密集型道路。认为我国农村工业化应通过完善要素市场 ,重点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农村教育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对于农村教育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作为工作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农村教师有着他们独特的认识和思考.2011年3月和2012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两次组织召开了“农村教育政策研讨会”,参会者为23名来自全国5个省、14所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两次研讨会的基础上,文章从农村教师的视角总结了农村教育中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与流失问题、布局调整带来的农村上学成本剧增和交通安全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职业教育、教育管理行政化及教师的压力等问题,并提出了农村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些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3.
集体化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农村社会的尝试。但是作为集体化替代制度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分散经营模式在市场化、城镇化等多重因素冲击下陷入到了"内卷化"困境中,也促使走出人民公社集体化困境的农民又重新选择了集体化道路。这种"再集体化"与传统集体化相比,在表现形式、基本性质、发展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具有经济上的规模性、治理上的有效性、文化上的契合性等正向绩效。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再集体化必须要处理好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契约规制与农村人情关系、组织运行效率和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平衡,才能使"再集体化"获得长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语言具有的多种属性与功能使语言能力的提升成为消除贫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国、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推普工作仍然是农村语言能力建设的第一要务。不仅要持续提升村民的普通话习得能力、普通话交际能力,还要提高现代社会对村民更高层级语言能力的要求,即适应新业态的语言传播能力、语言信息处理能力、语言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将语言能力的提升与村民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注重结合大数据、智能化等在农牧业使用所形成的新业态,提升村民全面发展所需的各种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合"增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工具变量估计结果证实了"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作用的因果效应。进一步,双重差分模型(DID)估计结果证实了这一因果效应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个体层面,"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大作用,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女性和已婚居民群体中;空间层面,"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大作用,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居民群体中。据此认为,"新农合"增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这一事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合"制度应有效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农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地流转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地流转的基本保障,农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农民市民化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分配关系不合理、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利益诉求表达不畅等现实困境,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逆向流动。认为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增加制度有效供给,助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