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艾青说过:“每个诗人有他自己的一个请神”。这个“诗神”就是创作个性。每个诗人的“诗神”,都使他(她)唱出自己独特的歌。戴望舒诗歌的创作个性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开始写诗时受到中国传统诗歌及当时盛行的新月派诗风的影响。他早年习作《旧锦囊》在表现愁眉苦脸、孤苦抑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调,注重格律、讲究词藻的写法上都明显地带着新月派的印记。然而比起新月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来,又表现  相似文献   

2.
比较是一种鉴別。曾有人以戴望舒等人的创作为例,断言,远离时代、潜心于自我感受的诗人对诗歌艺术贡献最大。但是,如果比较戴望舒和与他几乎同时的艾青的创作,就可以看出,刘现实审美把握的深浅与艺术独创性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一个诗人创作的美学价值又与这种独创性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我们恰好选中了艾青与戴望舒呢?因为在这两位诗人之间,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微妙的对应和相似,这种对应和相似既是他们互相联系的契机,又是我们观察他们之间差异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作为一个具有诗人和诗歌翻译者双重身份的人,把多年写诗的心得纳入他的译诗,从而取得了非常的结果,戴望舒的诗歌翻译,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又在戴望舒的诗歌翻译中得到很好体现,他不仅在增强汉语的表现力等方面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而且希望在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等方面保留有象征派的特点。对文化主体身份重新进行了解构与建构。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拓了我国新诗创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无疑是个自我抒情诗人,留给世人92首诗作中,吟咏一己爱情和内心愁绪的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抒情格局就基质而言,是想通过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达到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但血雨腥风的严酷现实不允许诗人悠游在自我天地,刀光剑影的社会斗争催迫着诗人的良知,风雨如晦的民族苦难呼唤着他的爱国之心,终于,戴望舒,这个一度在《雨巷》中徘徊又徘徊的诗人觉醒了,个人的哀怨叹喟融入了时代最强音.在40年代初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优秀作品,并积极投入到抗战救亡的时代洪流之中。遗憾的是,戴望舒在完成了自我与社会群体沟通的心路历程后,基本上也结束了创作生涯(从1945年写出《偶成》到1950年去世的5年间,基本未有诗作问世)。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这种情况也不只出现在戴望舒与他同类的知识分子身上。就是那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诗歌的情绪特征及其抒写状态是悒郁的,诗境清丽淳厚,二者和谐如一,形成戴望舒诗歌抒情品格的基本向度.诗人以悒郁真淳的心灵存真式抒写完成了"人世写实"的艺术,极具个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诗四时代论纲(下)汪东发收稿日期:1998—02—06戴望舒时代戴望舒时代的大致时段是1925—1928—1932—1937年左右,这是现代新诗的整合期、掘进期。尽管这个时代的标志诗人戴望舒及先行者李金发的新诗创作早在20年代初就开始了,但我们确认...  相似文献   

7.
青色是汉语中独有的色彩概念,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诗人戴望舒独钟青色,其笔下青色广泛流布,贯穿始终,化合成其诗歌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用色倾向打上了诗人个性和心理的鲜明印记,为我们提供了读解诗人及其作品的特殊通道.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对中国传统诗词有益资源的择取和现代西方诗艺的吸纳,创作了独具个人艺术特色的象征主义诗歌,给当时的中国诗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戴望舒的象征主义诗歌不仅打破了当时中国新诗“已成的秩序”,向“理想秩序”又迈进了一步,而且还丰富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现代主义范畴的象征诗的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二十年代是象征诗的初创期,以李金发为代表;三十年代是象征诗的成熟期,以戴望舒为代表;四十年代是象征诗的嬗变期,以九叶诗人群的创作为代表。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创造社三位青年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的创作,则可以说是起到了上承李金发,下启戴望舒的过渡性的作用,或者说是连结“初创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的桥梁作用。 本文不打算涉及三诗人过多的作品,而只是各选其两首代表性诗篇,作较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巴金和艾青有相似的情感个性,他俩都是有忧郁性情感的真诚的诗人。相同的生活年代和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巴金和艾青形成了相似的创作路径,在他们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都出现了两次创作高峰:第一次创作高峰为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了一批示范性经典作品;第二次创作高峰使他们的创作超越了文学的意义,具有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古巷幽亭风韵独出─—戴望舒诗浅探高彦纵观中国诗史,多少诗人生生灭灭,多少诗人生前闻达却被后人慢慢遗忘。而戴望舒一这位只留下九十二首短诗的终生寂寞者,却被列入了中国现代诗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大诗人之中。作为三十年代刚刚问津诗坛的诗人,戴望舒失去了单凭勇敢跑...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是一个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诗人一生的创作道路“从纯粹属于个人的哀叹开始,几经变革,终于发出战斗的呼号。”在诗艺上,他经历过长期的勤勉探索,从吸取古代诗词营养,撷采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到走向现实主义大道,含英咀华,不断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寻找着适合表现诗情的最佳艺术形式,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他的诗,有着很高的艺术魅力;弥可珍贵的是诗人在诗艺上的美学贡献。本文试就他在诗艺上的美学特征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勃洛克(1880—1921)是本世纪初俄国最有才华的诗人,俄国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作为最享盛名的象征主义大师给整个现代诗歌以巨大影响”,他的创作代表了俄国“整整一个诗的时代。”(《俄苏文学评论集》)327页,莫斯科版)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诗坛的领袖”,他“提倡象征派诗”,(《现代文学讲演集》365页)当时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这两位诗人的作品都以美著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的诗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1.其诗与时代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2.其诗感情真挚,动人心弦;3.其诗能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浙派诗人集群是清代中期具有独特创作个性、人格去向和诗史意义的诗人群体,在清代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诗人群体,其研究状况却与其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匹配.文章以1911年为界,对浙派诗人集群的研究状况加以梳理和讨论,以期引起学界对于这一诗人群体的研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7.
彷徨在雨巷江南秀丽的山水,陶冶了诗人的才情。那是孤山,那里有如雪的梅林;那是断桥,那里有生生死死的爱情;长堤的桃花,柳岸的啼莺;登上六和塔,看钱塘江闪闪而去;还有那午夜的社戏,那水乡的菱藕和乌篷船……。这些,装点着诗人的童年。公元一九○五年,戴望舒诞生在这一片锦山绣水之中。如画的景致,并不意味着如花的年华。也许是江南的春雨春花给了他太多的柔情,使他过早地染上了人世的烦优。戴望舒早年的诗作,向我们勾划出一个天生的多愁善感的诗人形象。当然,由于年青,他免不了也有“为赋新词强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相似文献   

19.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是个具有复杂个性的女诗人。她那鲜明的创作个性,在诗和词这两种诗歌样式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人们往往只知道她是一个出色的词人,以为她是一个弱女子,不仅在身体上瘦弱似黄花,常常掩面而泣,寻寻觅觅,而且在精神上似乎也相当柔弱倦怠,无精打采。其实,这种印象是片面的。李清照还是个杰出的诗人。她的诗散佚很多。就流传下来的看,绝大部分都是南渡之后的作品,南渡之前的约三首,这些诗大都具有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