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间杂歌作为《琴操》中琴曲类别之一,是蔡邕对内容杂乱难以归类的琴曲的总称.杂歌的命名一方面借鉴了汉代文体分类中以杂命名模式,一方面依据汉代琴曲自身的特点.楚地民歌及汉代歌诗是汉代早期琴曲歌辞的主要来源,而杂歌则来源于西汉时期分散在朝廷之外的琴曲.汉武帝时期杂歌由河间献王搜集整理,汇集于斯,流行于斯.蔡邕在杂歌前面冠以河间之名,既源于汉代河间国与琴曲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基于对河间国在汉代独特的文化、政治地位的考量.  相似文献   

2.
宋亚莉 《理论界》2012,(8):97-99
梁鼓角横吹曲是现存北朝乐歌的主要部分,其六十六曲中的《陇头歌辞》与《陇头流水歌辞》、《折杨柳歌辞》与《折杨柳枝歌》、《紫骝马歌辞》与《紫骝马歌》、《地驱歌乐辞》与《地驱乐歌》等四组乐歌,或曲名相近,或曲调可能相同,或曲辞有所关联,将这几组乐歌视为同源乐歌,对其在魏晋六朝时期内的创作、流变情况加以讨论,有助于对北朝歌诗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3.
吉文斌 《兰州学刊》2014,(11):44-48
从入乐的角度来说,"竹枝词"创作原本就是古代巴楚《竹枝》乐歌的歌辞记录。在歌声形态方面,古代巴楚《竹枝》乐歌于传唱过程中就出现过单曲短歌、由若干单曲连缀而成的联章之歌、由若干单曲连缀且具备"艳"、"解"的联章之歌等几种主要的类型,而这些歌声形态都对《竹枝》歌辞文本形式的定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周和春秋时期是先秦诗歌的黄金时期,《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都在这一时段产生。相比之下,战国歌、谣、杂辞等韵文作品多保存于史书和子书中,数量也极为稀少,这是礼崩乐坏之下采诗献诗制度废弛的结果。然而,这些作品的内容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与《诗经》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是一致的。下文在有史可依的基础上,对现存战国歌、谣、杂辞的创作时间加以考订和编排,以凸显其创作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大致体例如下:题名,出处,作者国别及姓名(若作者姓名失载则标为"佚名"),创作大致年代及有关考证文字,题名源起及收录情况。  相似文献   

5.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11,32(4):35-42
楚辞《九歌》本是源于沅湘之间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与祭神祀曲的歌乐特质,影响及于汉唐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编集了从陶唐到五代乐府诗一百卷,共分十二类,其中保留楚声、楚调的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十类。考察这十类乐府诗的形式、曲调、篇名、题材可以发现,汉唐五代乐府诗与楚辞楚声存在密切的关联,楚辞楚声是汉唐五代乐府诗的重要资源,汉唐五代乐府诗是对楚辞楚声的接受与转化。  相似文献   

6.
宋、齐文人歌辞创作较多采用相和歌曲和杂曲,梁、陈文人所拟清商曲明显增多.陈代文人则对汉横吹曲兴趣大增.文人歌辞用调的不同反映出南朝拟歌辞徒诗性质创作与拟入乐歌辞创作两种方式并行发展的格局.南朝文人拟歌辞既有乐文化的基因.也有诗体性质.  相似文献   

7.
先秦佚诗与先秦诗歌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楚辞》之外 ,见于各种文献的先秦歌、谣、诵、辞之类约 30 0余首。这些作品不仅弥补了中国早期诗歌中的空白 ,将诗歌史提前到五帝的阶段 ,还显示了中国早期诗歌从二言到四言、杂言 ,再到六言诵诗的发展过程 ,使我们认识到诗歌的发生阶段除诗歌舞结合的形式之外 ,还有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的谣谚、诵辞 ,这种口诵作品同歌的结合开拓了上古诗歌题材的范围 ,推动了诗歌体式的发展。《诗经·豳风·七月》就是谣谚同歌结合的产物。民歌、谣谚、祭辞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乐府歌辞在中国古代民歌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论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南北朝乐府歌辞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意在探讨其各自的源流及在当时的活跃状况。北朝乐府数量较少且音乐承袭前朝,乐器多为中原特色,歌辞基本为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创作;南朝乐府数量繁多,皆由民间徒歌披之管弦进而发展成熟,吴歌、西曲从其发生地吴越和荆楚扩展至朝廷上下。南北朝乐府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民歌的戏剧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束奇葩,现存的不过40首左右。但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历来学者对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叙事性等多有阐述,但对其戏剧性特点却较少有人注意,只有闻一多先生曾指出:“乐府歌辞本多系歌舞剧。”(《乐府诗笺·陌上桑》注)闻先生所说极是。我们从现存的汉乐府民歌中可以看到,确有许多叙事作品,如《平陵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饮马长城窟行》、《有所思》、《白头吟》、《焦仲卿妻》等,都是具有这种歌舞剧性质的,有些或许当时就是伶人据以扮演的剧本,只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仅留下一些歌辞罢了。  相似文献   

10.
关宝学任主编,何少文、佟钟时、贺灵为副主编的《锡伯族民歌集》近期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迄今为止搜集东北、新疆两地流传在锡伯族民间的民歌最全的版本。全书将锡伯族民歌分为叙事歌、旧时歌、苦歌、田野歌、情歌、习俗歌、格言歌、渔猎歌。儿歌、萨满歌、新民歌十大类,有近200首民歌。这些民歌既有反映锡伯族早期渔猎生活的《打猎歌》、《棒打獐子瓢臼鱼》等,又有赞颂新生活的《天山的雪水》、《春天的鲜花》等;既有折射锡伯族宗教信仰的《萨满歌》等,也有表现生活习俗的《婚礼歌》、《哭葬歌》等。《民歌集》折射着锡…  相似文献   

11.
对黎族民歌的分类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研究传播。《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是目前涵盖范围最广、收录数量最多的一本黎族民歌集。该书以民歌挖掘整理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了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以方言为标准将黎族民歌分为哈方言民歌、杞方言民歌、润方言民歌、赛方言民歌和美孚方言民歌五大类;二级分类以题材内容为标准,在一级分类下又将黎族民歌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五大类。  相似文献   

12.
柳青 《云梦学刊》2010,31(4):116-118
近年来,有关"同宗民歌"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果,但它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辨析的问题。同宗时调民歌的主要研究核心当为"民歌类俗曲",但研究对比的范围可以扩大至戏曲、曲艺音乐当中保持民歌形态的小调音乐;同宗时调民歌之"源"民歌的确立应有力证,同时应注意同宗时调民歌的音乐流变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地方风格子体民歌取样的代表性以及民歌研究历时性研究视角的重要性,等等。  相似文献   

13.
“打倡”是南楚地域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请神巫术,由当地法师(即巫师)设坛开祭,其仪典热烈,观者如云,神情虔诚。所请之神众多,有天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九天司命,地祇湘水童神,人神刘三总管等。屈原在朝为三闾大夫,主管楚王室宗庙祭祀,娴熟此类祭典。流放南郢之邑,特别是到了汨罗后,见楚人“打倡”请神之仪典,“其词鄙陋”,其舞“亵慢淫荒”,便在当地法师的支持下,收集整理而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九歌》。当地法师感恩屈原,在后来的请神中,增加了请屈原神之程序,一直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九歌》的原始素材是巫歌而不是民歌。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尧舜时代三大礼之一,到西周时期进而发展为乐德、乐语、乐舞等,形成政治与教化同一的文化形态。乐语有“兴、道、讽、诵、言、语”六式,实际上也就是徒歌类型。战国时期的楚国仍然延续这样的政治与教化方式。从《惜诵》以及《离骚》等作品中,通过乐语在两周时期的使用形态考察,我们能够看到屈原遭到贬斥的原因是“言、道、诵”等,本为讽劝,但被认为是太过,太烦,太谗,不忠,因此遭殃。这是屈原生平的真实纪事,也是楚辞表现的内容与结构特征。由此看出,楚辞《离骚》、《九章》等都是徒歌,只有《九歌》才是声诗。过去,我们根据乐语从教化的角度去《诗经》中寻找答案,结果不知所以。当我们从政治行为与教化两方面去考察乐语使用情况以后,楚辞和《诗经》中很多不清楚的问题一下子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15.
自贡有千年盐都之称,其采盐、制盐历史悠久,自贡也因盐而享誉海内外,自贡因盐设市、因盐立市、因盐兴市,自贡盐工们在自贡这块土地上生产劳作过程中而产生的“盐工号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它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的劳动号子,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且号子的音乐结构类型多样。根据分工的不同,“盐工号子”具体的分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内容幽默朴实,语言诙谐风趣,旋律健康清新,是发自劳动者内心的歌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研究自贡“盐工号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对了解千年盐都的文化历史、民俗民风,唤醒自贡人民的历史自豪感,传承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地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沅湘自然崇拜和《楚辞·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维英 《云梦学刊》2001,22(3):33-36
《九歌》是南楚、沅湘间的祭神乐舞歌曲,经屈原加工再创作后而流传于世.《九歌》自然神祗的原型为东皇太一(太阳神)、云中君(雷神)、湘君、湘夫人(湘水配偶神)、大司命、少司命(星神)、东君(月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巫山女神).《九歌》的出现,既是取悦自然神祗,亦为支配大自然.  相似文献   

17.
龚红林 《云梦学刊》2011,32(1):38-44
屈原作品进入朝鲜半岛后经历了两个接受的黄金时期,即李氏朝鲜时期,文人对其内容与形式的仿效、阐释或评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教育科研机构对楚辞的教学、翻译与研究。屈原忠贞、爱国精神倍受朝鲜文人推崇。屈原作品的汉宋辑注本决定了朝鲜半岛读者接受屈原精神的忠君爱国基调;而“壬辰倭乱”激发了朝鲜文人与屈原的爱国“共鸣”。中韩端午缘昭示了屈原精神的超时空永恒价值特性及屈原精神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通过对中国早期戏曲的梳理和研究,不难发现,戏曲的早期形态无不与仪式相关。屈原的《九歌》表现的就是楚地的祭祀仪式,其中的载歌载舞就是中国民间戏曲的萌芽。因此,研究楚国的巫傩文化特点与屈原《九歌》的构成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早期戏曲的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谈《挂枝儿》、《山歌》的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山歌》附录大量的批语,这些批语或表明出处,或道明传播途径,或点出主题,或揭示艺术风格,或借此发表感慨,成为两部民歌集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