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隐喻使我们正确的认识抽象概念,将旧知识扩展到新的领域去,对于思维扩展,语言习得,甚至人际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识现象。在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味觉通感隐喻展开分析研究,以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认知理据和奥妙。  相似文献   

2.
阐述通感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系统的分析作为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异同,认识到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的认知思维方式。通过以诗歌为语料,深入分析通感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艺术表象是艺术感知和传达中的基本信息元素,它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等多种形式,艺术表象在通感发生过程中的转移形式被称为通感表象.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当感官接受外界信息时引起了记忆表象,潜在地发生了想象表象及其转移和联接,在通感过程中表现为通感表象在通感意象作用下的联通和挪移.儿童艺术活动中的表象的生成与转移、抽象过程与成人相比更加清晰,表述更为简洁直白.儿童画是物理表象和情绪表象的混合形式,因而也是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的混合形式,儿童由"表象储存"形式逐渐发展到"表象改编"形式而向"意象"掘进,最后出现"审美意象"而导致通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肖亚娟 《理论界》2013,(7):62-6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从印度到特立尼达到英国,多次的移民生活经历及文化背景使他一生都在寻求其文化身份。他的作品不仅描述了后殖民时代多元文化生活及其文化价值冲突,也善用一个个意象表达对自我身份的探求。在当今多元文化糅杂的世界,奈保尔的思考及抉择具有启迪人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心理动词中普遍存在着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可以作为一种构词的方式和理据。通过对心理动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各类感官词构成的心理动词数量不等,在数量上未完全体现通感层级分布的规律,这主要体现在嗅觉类感官词上。像其他隐喻一样,"通感式隐喻"也是语言中新词产生、词义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填补了许多词项空缺,扩大了词语的语义范围。  相似文献   

6.
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认知理论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语言隐喻的多样性,论述认知、隐喻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人类的认知过程,发现不同文化中语言隐喻具有相似性、相同性、差异性、独特性。针对有学者提出隐喻翻译方法有七种的论断,文章就源语至目的语的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简约、明晰的翻译方法提升文化差异下的隐喻翻译技巧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8.
费红  覃丽赢 《学术探索》2013,(11):77-80
“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LCCM理论)以词汇概念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个语义构建和理解的认知框架,兼顾了语言组成成分意义和概念知识结构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基于这个理论,文章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分析探讨了词汇隐喻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11.
黎金琼 《云梦学刊》2012,33(5):141-144
ON是英语短语动词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小品词之一。短语动词的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ON在短语动词中的基本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构建出来,其引申义可以通过隐喻推断出来。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是详细解读ON在短语动词中的语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小艳 《云梦学刊》2007,28(3):111-112
镜像是“我”在他者中反射出来的象征物。镜像使个体永远处于幻想之境,无法真正获得自我认同。虚幻的镜像不仅是人关心的对象,更成为人无止追求的动力。镜像的虚无性、象征性催生着人的一切欲望。  相似文献   

13.
汤凌云 《云梦学刊》2002,23(3):66-68
“九叶”诗派代表诗人辛笛的成功 ,获益于他精心的意象营构 ,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独特的文本策略。两者的巧妙运用 ,使他的诗歌达到了现实性与现代性的合一 ,感性与知性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梁红军 《云梦学刊》2011,32(3):124-12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正是在于其回归"交往理性"的需要。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超越,必须依靠交往理性的理论指导。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关系入手,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问题进行了分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交往理性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车定祥 《云梦学刊》2004,25(3):58-59
高校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高校领导决策的科学正确,有利于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利于遏制权力腐败,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有利于加强责任,提高办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楼志新  张菊娥 《云梦学刊》2002,23(2):101-103
成语中带数词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数词的成语虽然其存现方式和结构关系有所不同,但从语汇角度看其语用功能主要有实指、虚指、泛指和无义四种情况;从修辞角度看,成语中数词的修辞方式主要有比喻、夸张、惜代、反复等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地方教育理论期刊的困境表现在“身份”不很确定,人、财、物不足,质量不甚高;地方教育理论期刊摆脱困境的对策主要有:尊重实践给予准确定位,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保证刊物质量,优化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18.
柳春蕊 《云梦学刊》2010,31(3):19-24
郭绍虞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是三十年来古代文论最有代表最具影响的学术成果。反思新时期古代丈论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选取文论名篇要充分考虑文论著述者的言说方式和言说意图;解读名篇既要遵循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自身逻辑,更要做文本的历史还原工作;重建古典写作世界并阐释其当代意义是古文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李宇虹 《云梦学刊》2002,23(4):28-30
反腐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中,对于反腐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腐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如何惩治腐败等问题都有深刻的论述和科学的分析,形成了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反腐败理论。  相似文献   

20.
潘洞庭 《云梦学刊》2011,32(3):147-149
词汇学习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提高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Verschueren指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来观察语言的使用,认为语言的习得过程是语言顺应的过程,这一语用理论对语言教学实践具有方法论价值。基于顺应论的基本理念,在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动态语境,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