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物质媒介是人类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三大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奠定了不同文学形态的指意实践。从内部研究而言,媒介与文学形式具有深刻关联,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媒介中的形式,媒介依靠形式才能被觉察,媒介与形式构成整体并重新整合为进一步的艺术内容。从外部研究而言,媒介决定文学情境,新媒介文学情境中,文学活动通过文本建立艺术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的衍生产业。如今媒介从物质媒介演变成文艺媒介,文艺媒介分为物质基础、指意符号和文化属性三个层面,这是沟通传统文学与新媒介文艺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电子技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迅速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化的虚拟世界中,我们的审美的对象开始发生着由实物到拟像的蜕变,我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由过去的纯美学走向了审美日常化的范畴.新的审美模式的出现也必将引发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发生着裂变,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样式正在形成.因此,对于电子媒介的探究、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发展新态势,将是今后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泛媒介场中的京味文学第三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尝试探讨泛媒介场中京味文学的第三代景观。泛媒介场是由两种以上媒介组成的对公众产生交互影响的复合传播情境,这种情境给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王朔、刘恒、冯小刚、王小波、刘一达等为代表的京味文学第三代以深刻影响,导致这一代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动力与新特征(大院取代胡同,大院北京话取代胡同北京话,顽主形象,弃雅就俗价值观等)。这一个案突出地说明,文学媒介的改变并不仅仅意味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改变,而且在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特定泛媒介场中,更意味着文学本身在地位、语言形态、审美方式、人物形象、文化类型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媒介类型、时代特质、文学面貌这三方面相互关联的背景看,电子媒介使文学出现了一系列新质影视中与图像结合的文学元素,电脑中的杂语景观和QQ对话,手机中的短信文体。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这些电子媒介新质,又与中国文学的固有特质形成一定互动关系,这一关系可能决定着中国电子媒介中文学样式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电子媒介的繁荣对文学形成了强大冲击,造成文学两个方面的边缘化:一是文学失去中心地位;二是文学必须与新的媒介相结合.电子媒介所导致的"趋零距离"和"图像增殖"遮蔽了事物的真实面目,也使人失去主体性,认识缺乏独立性,定位失准.电子媒介的缺陷为文学留下了生存空间.文学可以运用电子媒介进行传播,发挥文学的影响力,并通过写作主体的真切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满足人类追求精神自足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全球化浪潮滚滚袭来之际 ,文学传统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从而发生了某些蜕变 ,如文学与文化的合流 ,文学功能向娱乐功能的转移 ,文学从语言艺术变成了图像艺术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传统行将消亡 ,在当今电子媒介时代 ,语言媒介仍有其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独到之处。种种迹象表明 ,文学传统仍将活在人类生活之中 ,仍将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依托与人类同行。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史著中对于20世纪50-70年代"非主流"文学的关注折射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重新激活当代的某些文学事实,并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图景,对于重新"返回"历史情境,深入观察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留下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诸如某些作品在写作时间认定上的问题、有关文本阐释空间的问题、对"非主流"文学本质化的理解以及进一步厘清各种复杂的文学史概念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境在空间维度分为文学作品语境、文学情景语境与文学文化语境。三层语境的空间构架并不是从文学诞生之初就如是这般地层域分明地存在着,而是经历了三层文学语境混融于文化或者生活语境的初期阶段,到作品语境和情境语境独立出来的文学语境雏形阶段,再到文学语境内部空间结构成熟化的阶段。文学语境的成熟体现在文学作品语境对传统规则的突围、作者地位的上升与沦陷、读者群体的真正形成、媒介的现代化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演进变革和积累叠加之后,今天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已经生成。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依托于当代数字媒介场而运作,它既受一般媒介场生存法则制约具有他律性的一面,又遵循文学性生产原则而保持着生产的相对自主性。新媒介文学生产力在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技术和生产者生产能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被当代媒介建构的特点。新媒介文学生产关系主要展开为当代媒介参与形成的打破传统垄断性的文学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去等级化的文学分配关系和当代媒体组织的文学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金惠敏(以下简称“金”):由于电子媒介的弥漫,近年中国学者关于文学存在的命运有很多争论,美国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撰文启动了这样的争论,他担忧电子媒介将导致“文学”的终结。在这些论辩中,学者们经常将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尖锐地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当文学的发展走向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文本也由单一的媒介性走向了多媒介性。这种转变让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电子媒介载体下,多媒介性文本的出现让文学从创作到阅读再到审美都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因此对电子媒介文本多媒介性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了解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丹 《北方论丛》2014,(2):73-76
20世纪,语言问题日趋成为西方文学研究的核心。而在基于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所展开的理论实践中,当代文论的语言维度得以形成与嬗变。作为富于自觉问题意识的批评理论类型,不仅从本体论上关注语言内在属性之于文学的关键性,强调审美性是文学媒介的技术延伸;而且还从逻辑与认识论方面研讨文学语言的述行性,分析文学作为文化表意媒介的实践特征,及其对于文学活动关系网络的深层规约。  相似文献   

14.
当代的电子文化语境催生了文学的类型化.大众传媒其实就是类型化文化.电影、电视制作的发展,也在走着逐渐类型化的道路.在文学范围内,也呈现出与之同步的发展趋势.类型化文学的大量出现,确证了通俗文学的开始盛行.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学中早已出现,古代章回小说、民间演义、才子佳人的故事等多为"类型化文学".而当前"文学类型化"的出现,与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大众文化盛行及文化产业化、商品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岩 《理论界》2009,(9):170-171
对于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创造精品意识的建构是立足于对当代文学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坚守,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倡导的价值诉求.本文立意于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理论建构应采用宏观的历史视野,将研究对象纳入到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态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在不同的媒介语境中寻找到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和潜性规律,在全新的传媒视境中打造既体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又兼具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当代中国的文学精品.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114-118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媒介的重心也正在经历着从非电子媒介向电子媒介的转变,媒介自身主体理性慢慢开始觉醒。文学开始呈现出在不同媒介间转换的现象,文本由单一的媒介性走向了跨媒介性。在不同媒介下的文本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文学样式、新的文学审美,为文学未来的发展产生新的助力。因此,如何看待文学文本的跨媒介性转变,将会成为研究文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孙正国 《学术论坛》2005,(12):172-175
媒介成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技术与信息的一个关键性命题。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多伦多学派,到美国传播学派,再到世界各国媒介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媒介的理论发掘,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人类技术与媒介发展的基本轨迹,人类文化的重要元素媒介由此得到关注与研究,媒介的建构性也因之逐渐得到澄清与认识。就文学媒介而论,发生学上的媒介即与文学并生,自此媒介既以延伸者身份也以建构者身份参与文学史的创造与演化,尤其是新媒介对文学的改造与综合,鲜明地凸显媒介的文学维度,从而为媒介研究的诗学理论提供了合法依据。  相似文献   

18.
自古中国文学的东西差异一直存在。然而从古代到近现代,东西文学并未像南北文学一样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有复杂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原因。西部文学在历史上长期被遮蔽,到当代才得以"完形",俨然与东部文学对立。东西文学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对中国文学的审视,有助于我们在日益同质化的时代呼唤和维护中国文学的地域传统和多元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在电子媒介主导的今天,文学经典已经进入"后经典时代",其存在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影像存在成为经典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经典改编的核心是文字向影像的转变,文学经典的影像存在过程也是文学经典的世俗化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影像作品与原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因而,从身体问题入手既能理解影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能理解媒介和艺术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即信息"的消费社会中,电子媒介带来的技术变革不仅影响到文学形态及其审美的变化,还带来相应的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随着媒介地位的提升,文学批评的标准从艺术性、审美性向技术性、商业性转移。信息交互带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打破了传统学院派对文学话语权的掌控,使得文学批评的主体得到扩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文本也发生巨大变异,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话本小说、微文学等批评对象的审美特性及运作机制与传统文学相比差异较大。由于学院派、媒介、读者、作者等不同批评主体秉持的传统审美理念,不能有效地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文本进行有效阐释,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及物、空洞化、批评标准的模糊性、批评实践的以偏概全等问题。我们呼唤建构一种立足于文本自身的本文诗学,以应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