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远古感生神话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天明 《江汉论坛》2001,(11):64-67
中国远古各族男性始祖都是感天而生,实际上都是感男神而生,这是中国先民对母系社会末期、父系社会早期本种族历史形象而神秘的描述。这些神话大体分为感龙而生和感卵而生两大类,而且感龙而生神话大体产生于西部,而感卵而生神话大体产生于东部,龙生神话较早而卵生神话较晚,这说明中华民族的主体大体由两大支构成,中华民族的龙凤崇拜,即应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
《老子》从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把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道"的"自然"、"柔弱"、"无为"的本性推广到人类社会,化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为而不争"的为官之德,而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中的"循吏",则可以说是具有《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的典范。"道"是万物生发之本,而"为而不争"的道德则是官之所以为官的内在根据。离开了"道"万物会失去生发之活力,而离开了"为而不争"的官德,官员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而走上邪路,社会则陷于不治。《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论与司马迁的"循吏"都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永恒的绿色     
绿色是可爱的,生活在绿色中的人们有福了!他们健康而富活力,美丽而多情,人们都说黄山区的男子英俊而潇洒,女人更是丰盈而白皙,想来都是由这绿色涵养滋润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生涯发展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文科 《船山学刊》2012,(2):103-109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对孔子的思想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从年龄与代际的时间现象学角度出发,讨论孔子所讲"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的生涯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儒道伦理学中水与道的关系、道与智的关系以及智与身的关系。道家由水而得道 ,贵柔处下 ,谦退自保 ,离人而慕天 ;儒家则乐兼山水 ,道兼刚柔 ,秉仁义而处世 ,自强不息 ,进取有为。两家虽然都因水而知道 ,而处世 ,而修身 ,但所得之道不同 ,所尚之智不同 ,所持的处世修身取向亦不同 ,因此而形成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俞祖华 《中州学刊》2004,1(1):102-105
晚清赴日外交官、清末政治流亡者与近代留日学者,对中日民族性格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比较,指出了中国保守而日本喜新、中国排外而日本善于学习外来文化、中国崇文而日本尚武、中国人不认真而日本人认真等特点,构成了近代中日比较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运礼致和,因和而乐(le),和者乐(yue)之所由生,乐(yue)备而和昭。乐备和昭源自于礼乐互用而致和,乐以发情以致和,因为乐以治心,乐以昭和。礼、乐致和区分度明显:因礼而和是以礼调适人之心、性、情,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致和,礼主阴,系"抑情"而和;而乐以致和是以礼之调适致而后的喜悦之情的表达,乐主阳,因"发情"而和。乐以致和是礼之调适而致和后的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张金梅 《兰州学刊》2010,(11):148-151
《春秋》五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既为史笔,又是诗笔。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自司马迁首次以《春秋》笔法评论屈原《离骚》始,"微而显"、"婉而成章"、"为尊者讳"、"《春秋》笔法"等都成了诗歌批评的显话语,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诗史相融兼通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9.
谢琰 《江淮论坛》2009,(3):179-182
本文从富贵心态和审美趣味两个方面对晏殊诗的“富贵气象”进行了新阐释。认为:晏殊在心态上重气氛而轻物欲、“体富”而不“观富”、“怜贫”而不“处贫”,因此其诗多流连而少失落、多体验而少虚拟、多悲悯而少讽谏。其审美趣味包含了节制物象、节制描写与节制理致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话     
20世纪是中国大地上人才辈出的时代。而在20世纪中华民族的文化巨子当中,老舍先生是值得悉心理解与研究的一位。老舍,用他一管如椽之笔,由前而后,由表而里,由浅而深,由社会、民生而文化,由大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晚清重臣杨昌浚官德的主辅特点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他在德政上"忠君而不忘同情人民"、在勤政上"敬业而不迷失执政方略"、在能力上"有才干而不畏挫折"、在政绩上"有功绩而不排斥同僚"、在廉政上"为官清廉而不吝啬"的事迹。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人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清初以来 ,北方文风渐衰 ,南方文风日盛。至清末时 ,南方文人的数量已占全国的 90 % ,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集中在苏、浙、湘、闽、皖、粤六省。近代七大文化区各具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于汉学、小说 ,文风恢宏而富赡 ;杭州湾地区长于史学、诗词 ,文风雄深而清奇 ;桐城以散文胜 ,沉练而雅洁 ;皖南以经学胜 ,醇厚而质实 ;湘江地区以哲学、诗文胜 ,劲悍而朴茂 ;闽江口地区以翻译胜 ,博洽而峥秀 ;珠江三角洲地区偏重政治 ,激切而雄诡。上述七大文化区的文风在历史的制约下 ,彼此激荡 ,互为消长 ,构成了近代文风的主体 ,演示出近代文风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物性与人性     
庄子认为,性乃人类及万物普遍所具有,人生而具有人性,而物则生而具有物性。人性自然,物性亦自然。人性只有适物性,而不可违反物性,否则,就会在人性达于物性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相似文献   

14.
韩玉珠 《人文杂志》2002,(5):99-104
唐代西部边塞诗是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 ,乃至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它的爱国主义精神特性。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 ,从新颖的角度 ,揭示了唐代西部边塞诗所显示的奇而美、苦而乐、悲而壮、“小”而大、和而贵等爱国主义美学品格 ,并强调了它在建设新西部和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书杰 《殷都学刊》2011,(4):102-106
《论语》中的"而"绝大多数是连词。作为连词"而",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连接两项述语成分。"而"字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具有多种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是由上下文决定的,不是"而"来承担的。  相似文献   

16.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国内发生了一场由如何看待军人战场自决等问题而引发的"义务与名誉"之论争。早稻田大学教授浮田和民认为军人战场自决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主张军人应为义务而战,而不是为所谓的名誉而战。陆军少将佐藤正则认为日军的士气正是来自于为名誉而战,因此主张军人应为名誉而战,而不是为义务而战。随后,井上哲次郎等人也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论争扩大开来。这场论争不仅涉及文明开化后的日本如何看待武士道的问题,更触及到日本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近代伦理思想的冲突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日本社会对于"被俘"的基本态度和观念。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直接源头之一,为了满足诗歌语言艺术化的追求,其诗句中的倒置现象较为普遍,或为诗歌协韵而倒置,或为表达的需要突出某一内容而倒置,或为追求语言的形式关而倒置。这种倒置对后世诗歌语言艺术化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曾海龙 《理论界》2010,(9):130-133
本文考察《论语》了中两个"性"字各自的含义。"性相近,习相远"之"性"更多地有"生之谓性"的意义,为是其所是之性;而"性与天道"之"性"是说礼义内化为自身生命内容之后成就的德性,为是其应是之性。前者是孔子成德的起点,后者是孔子成德所达到的境界。而作为第一个性向第二个性的过渡,即是"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即是一完整的成德进路。这一进路中,从学到立达至不惑是成人之道,而知天命以后则是成圣之道了。  相似文献   

19.
古代小说评点家归纳出许多小说叙事技巧,但“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小说最基本的叙事手法。《春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的笔法与小说叙事技巧异曲而同工,依次表现为露珠映日一叶知秋,草蛇灰线绵针泥刺,曲笔回护褒贬有度,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总体特征是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即“春秋笔法”之尚简用晦而意含褒贬。  相似文献   

20.
试析《论语》中“而”的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是虚词"而"较集中出现的儒家经典文献,本文在对该文献中出现的"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战国时期"而"作为虚词的典型用法进行逐例剖析,试图为研究虚词"而"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