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推荐度指数从35年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史来看,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壮大一靠制度政策,二靠企业家本身的因素。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两因素同样缺一不可。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正在生长的一代。他们没有第一代企业家面对的管制环境,缺少第二代企业家所具有的政商背景,赶不上第三代企业家所有的世贸红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企业家的价值不只物化为企业家为个人和企业创造的直接物质财富,企业家在提升公司竞争力、影响力、品牌力及未来价值的隐性能力上,更是值得关注。2005年当选的新生代企业家大都处于“PK”的一年,通过PK带动价值链的提升, 从而“创造一个真正的整体”。他们通过PK,不仅能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管  相似文献   

3.
王育琨 《经理人》2006,(3):50-54
对内部人控制的膜拜与追逐,是更多中国企业家的现实选择, 他们严格来讲只是经理人,因为他们所持有的股份很低,而国家持有大股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今天媒体介绍一位优秀企业家如何杰出伟大,再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或者已经不优秀了,或者已脱离企业另谋高就去了,或者不但不优秀还犯罪了,令人闻之不禁扼腕痛惜。 我们研究企业行为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历史、资源、前景均很一般甚至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不论其公有、私有,必定有至少一位才能出众的企业家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对企业的领导。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企业不包括那些靠行业垄断获得高额利润的企业,而是指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企业。因为,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5.
郎咸平 《经理人》2006,(11):53-53
什么是与国际接轨的正确思维?一个伟大企业家能在景气时赚钱多,还能在不景气时不倒闭!风险管理,才是一流企业家首要关心的话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呼吁,靠媒体不断地呼吁。  相似文献   

6.
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那些先行一步致力于个人资本积累的私营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羡慕他们成功后的潇洒,也有人对他们的成功心存疑虑……日前,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和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联合对私营企业家进行了一次调查。作为一项连续性的私营企业研究项目,该项调查曾分别在1993年和1995年进行过一次。透过这些调查,有助于人们揭开中国私营企业家阶层的发展之谜。  相似文献   

7.
企业家的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一个社会要生存,如果它还是一个社会的话,就一定得有企业家。只有企业家能兴国,因为有了企业家,就有了制度创新的组织者,而有了比较进步的制度,知识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科教才可能兴国。 我们缺的是能在高层经济里面赚到钱的企业家,他们的敏感性是对商业机会的敏感性,他们不是在政府的羽翼之下,靠一个政治家或某个领导人的批条吃“制度差”的企业家。靠政府养活的企业家不是企业家,至少不是有希望的企业家,不是未来时代的企业家,而是老一代的、行将就木的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盛,以及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一批新生代中国企业家群体逐渐成长。他们具有高学历、全球视野、创新意识,“大都怀有实现自我、改变社会、普惠民众的梦想”,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金融和网络等领域。上海大银集团首席运营官陈冰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分子,正力图打造一个“电子商务+便捷金融”的O2O(线上对线下)模式,构建一个平台金融生态圈。  相似文献   

9.
袁学伦 《经理人》2008,(6):102-104
大浪淘沙,英雄砺剑!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从落后迈向腾飞,中国企业从萌芽走向崛起,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已然登上历史舞台,擎中国商业之巨擘,领中国管理之走向,普受世人之拥戴。毋庸置疑,这些商业领袖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决定着中国企业的未来。那么,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什么营养?他们骨子里流淌的商业基因将引领中国管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0.
陈惠湘  胡一 《领导文萃》2006,(3):149-150
知易行难,90%的企业家智商并不突出看看成功企业家的个人简历,你会发现,他们中间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人智商仅属于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很多的聪明人,我们或许还能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筋活泛,他们甚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类人。比如说,他们能够在美国的“伟哥”尚未进入中国前,率先抢注中文商标,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他们能够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要,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产品,迅速形成市场规模,然后,迅速消失。这…  相似文献   

11.
王育琨 《经理人》2007,(7):46-52
历史性的机遇垂青第一代中国企业家,他们驾驭情势,开拓进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缔造了传世的品牌。品牌就是利益。在利益的天平上,他们却跌跌撞撞,始终没有找到那个保全的平衡点。看着宗庆后与达能为着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起码的社会公德,不由得让人着急。企业家怎么就跳不出自私自利的樊笼!  相似文献   

12.
叶生 《经理人》2005,(1):48-48
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中国商界活跃的那些企业家年年如是,不由令人兴叹,难道中国商业领袖只有这几个人?让我们欣喜的是,“《经理人》2004年度商界MVP金奖”评选中,我们不仅看到许多熟悉的老面孔,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生代企业家的粉墨登场,这不由让我们感到中国商业领袖已经形成一种传承的态势, 江山代有才人出,新老企业家的交替对于中国企业界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新老商业领袖有许多难于逾越的共同瓶颈,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13.
牛津 《决策》2013,(9):90-91
管理者可以吸引下属的注意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可靠的"自我管理"的榜样。如果你想让员工成为有效的"自我管理者",你自己就得成为一个榜样,为他们提供一个示范。领导干部实行领导,一是靠话语,另一个是靠行为,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言传、身教。话语是很重要的,但光有话语是不够的,还要靠行为。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要提高效益,首先领导就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让部下从刚一开始参加工作,就培养敬业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叶平 《经理人》2005,(6):78-81
它从不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却能坚持高价位,维持高市场占有率“价格战”,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一些企业家对它爱得真真切切,一些企业家对它恨得咬牙切齿。说对“价格战”爱得真真切切,是因为这些人靠价格战进入了某市场、创造了昔日的奇迹;说对“价格战”恨得咬牙切齿,是因为由于“价格战”的滥用,殃及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使企业在微利和亏损中挣扎,甚至破产。  相似文献   

15.
丁力 《战略与管理》2000,(2):112-114
1 中国有企业家精神。自古以来我们生活在东亚季风区 ,自然条件不好 ,灾变多 ,在几千年的历史竞争中 ,每一个中国家庭都形成一种精神 :靠自己的力量拼搏、重视后代、勤俭积累、讲究发财致富、敢于冒险。这已是一种准企业家精神 ,外国人都承认这一点。美国的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似文献   

16.
郎咸平 《经理人》2006,(9):60-60
思维误区让我们的民营企业都很短命!我们现在有多少民营企业可以在世界竞争中很好地存活?80%的民营企业寿命不超过三年,中国企业的最大危机是国营企业不行,民营企业一样不行,而我们的民营企业越做越像国营企业。像这样一种弱势的企业群体,面对国际化冲击,中国企业家们,你们将何去何从?我们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国营也好、民营也好,没有哪一个行业不是遭到重大挫折的,我再告诉大家:每一个企业家,不论从事哪一家行业,都将是日渐地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一定是某一个基本面出了大问题,或者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基本错误,才使得所有的企业同时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悲观的看法是,很多民营企业家没有认识到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角是跨国公司,“靠以前在其它行业积累的与国有企业竞争的经验行不通”。  相似文献   

18.
杨君 《经营管理者》2013,(12):38-42
企业家与老板的观念差异就是对家的理解上,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里构建“家”,老板在企业里当“家长”。这就是最大的。差别。当市场风云突变之时,也是靠“家长式”管理。  相似文献   

19.
王育琨 《经理人》2008,(4):66-71
第一代企业家多是90%的精力跑关系和人脉,10%钻研公司业务运作。他们在沼泽地里坚持下来,奠定了今天经济起飞的基础。与老一代企业家不同,新一代企业家大多不是瞅准了国家政策双轨便利或依附体制发现了致富机会。他们一开始遭遇的就是生存问题。他们没有特权和体制可以依附,只有到市场上去寻找客户。一种对生存还是死亡的恐惧,使他们不能不把利润放到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罗龙 《经理人》2002,(5):48-49
很多中国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但从他们的副手到中层经理,到基层主管,这种企业家创新精神却在一层层的衰退和递减。究竟如何将企业家精神传递给员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