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章利用广西4县市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 探讨影响“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能影响到“新农保”政策的有效性; 不同的非经济因素对“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这一结论既利于增进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 也利于寻找优化“新农保”政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在逐步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政策满意度。这既关系到新农保制度的运行效果,也关系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依据全国20省市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新农保的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农保的政策满意度主要受政策信任程度、政策了解程度及缴费给付水平三个变量的影响,且它们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次序性。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新农保政策满意度的相关政策建议,以实现新农保制度的有效性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农保是我国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风险"而设置的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制度设计。充分了解当前新农保的客观运行状况与广大农户的主观认知评价,对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湖北省4县新农保实践调查发现,当前广大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整体上处于相对了解、比较理性、保持乐观的状态,绝大多数农民对该政策的实施表示赞同并积极参保,但对补助金额大小、基础养老金发放、政策的稳定性、宣传动员方式等具体实施环节还存在不满或担忧。为此,应当坚持在"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农保的作用以保证农民最优化的利益实现,科学管理新农保的各项实施环节,增强政策的普惠、福利功能;合理促进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当代农民养老观念的转变;积极拓展新农保的宣传渠道,促进新农保"全覆盖"的实现;灵活规范新农保的制度实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农保的试点运行质量,促进新农保制度的规范发展,本文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采用多目标决策理想解(TOPSIS)方法,对山东省某市新农保运行质量进行了综合排序,发现该市整体运行良好,但是存在地区差异.通过综合评价发现试点中存在宣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提高政策设计的科学性等五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农保试点的经验与问题——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省六县新农保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实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中在政策宣传、政府补贴、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经验,分析了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着捆绑政策不合理、综合配套措施与服务滞后等问题,提出应逐步取消捆绑政策,提高未来养老金待遇水平,推动新农保配套措施,实现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农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保障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基于城市化和老龄化的背景,运用PADIS-INT软件对2015-2085年间的城乡人口进行了预测,利用ELES模型和趋势外推等方法估算出了各年的乡村老人基本生活支出,并构建了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新农保收支精算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当前状况下新农保的运行情况和趋势。研究发现,新农保基金应会在2051年耗尽,2085年新农保累计基金缺口达到578 55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4.9%,而直到2055年,新农保提供的保险金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需求。运用政策仿真的方法,探索了各参数对新农保基金稳定性和保障水平的影响,发现只有同时提高养老金计发系数、个人账户计息率、基础养老金和投资收益率,才能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实现70年平衡。  相似文献   

7.
新农保的实施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广大村民老有所养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相比老农保存在的较多缺陷,新农保从制度上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与完善。但从新农保的预期目标达成普惠性、差异性、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新农保在实施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约束了新农保的持续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学历、家庭总抚养比、认为新农保是否划算以及对新农保试点的态度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土地面积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将农民群体的年龄和身份类别进一步分组估计,发现不同年龄组和身份类别的农民群体参保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民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农保经办服务体系是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但因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新农保经办服务过程中凸显多重问题,造成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存。认为新农保经办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应借助公私伙伴关系。研究发现新农保经办采用公私伙伴关系模式具有实现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划分、改善公共服务效率与提高政府公信力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公私部门价值冲突、伙伴关系长期运行具有一定风险、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完善等潜在问题。结合广东省社银合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公私伙伴关系完善新农保经办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从2009年产生到现在的推广都遵循渐进主义的原则,从渐进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新农保”,发现这种渐进有稳定性、连续性、风险性小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如时间差、保守、对政策的依赖大、保障水平低等缺点,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加快政策推行进度、加大财政补助、建立运行监控系统、注重家庭保障等来解决“新农保”这种渐进存在的问题,保证“新农保”可持续的推行.  相似文献   

11.
“去小农化”的思想和主张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这是对小农存在价值否定的体现。然而,小农的存在从社会稳定、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社区秩序、景观创造、乡村复兴和文化保护等方面依然发挥着积极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是小农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不顾现实发展环境,一味推进小农改造项目不仅对小农发展无益,还会损害社会原有的发展基础。尤其是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小农存在的价值更需要被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理念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驱力,而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着执行政策趋利化、执行制度形式化、执行主体谄媚化的问题。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政府执行力的提升,需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构建科学行政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热炉效应”,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素质以及完善与强化政府执行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农业税取消前后农村基层组织职能的演变进程,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职能演变的规律,为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层组织更有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把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提供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农民收入、城市化水平、市场建设等方面对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民收入不足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政府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政府行为能导致"有效率的政府"和"无效率的政府",中国政府的行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主要特点是政策治国,而不是制度治国。作为非国有经济中的主要力量,中国家族企业在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政策行为中的某些因素制约或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壮大,由政策治国到制度治国,为家族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新时期政府行为转变的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在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诸多因素中,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度的缺陷.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重视内部交易费用,强化激励功能,健全实施机制,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是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政策与农民的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是城市化实践过程的重要主体。在城市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应强调农民的主体性,尊重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防止仅仅把失地农民看作是政策的被动受众的倾向,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强调农民的主体性,对于城市化政策不仅必要而且具有重要性。发挥失地农民的主体性应体现在政策的起点、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政策的评估等各环节上。在政策实践中,可通过尊重农民的知情权、提高其政策参与度、改进农民与外界的沟通、保持政策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等环节,来培育保障和促进农民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农民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种改革上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也表现出政治革命中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农民在物质生产能力和商品交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向现代人转变.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规划过程是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决策过程,但由于受公众自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参与渠道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公众参与交通规划专业政策的程度较低.事先没有介入公众参与的规划决策,事后往往会引起不可预测的社会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交通规划决策制定过程特点的公众参与理论,结合国内案例分析交通规划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内在困境,并尝试性探讨提高公众参与交通规划过程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新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从它们中间又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局。影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政策因素的作用。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变化,处理好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