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汉代以降,儒家“孝治天下”的政治原则逐渐演化成为以孝选官、以孝施法、以孝求忠、以孝训民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措施或施政行为。纵观中国古代“孝治天下”的施政历史,不难发现,以“孝”施政在巩固封建皇权、维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统治秩序的同时,也给封建社会带来了政治上或道德上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些涉及朝廷人事铨选、司法刑律、官德伦理以及孝教训民方面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表明封建国家“孝治天下”施政原则有其严重的政治弊端与道德缺陷。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之一,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纪中,传统孝文化由祭祀祖宗的宗教意义,发展到敬养祖亲的人伦意义,最后泛化为一切封建道德的基点和准则。传统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泛化的转换,从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和扭曲人性的思想武器。鲁迅解构了传统孝道泛化后的愚孝以及孝文化对女性和孩子的戕害,在解构批判的同时,提倡平等、自由、民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鲁迅的非孝意识。  相似文献   

3.
孝与现代家庭伦理张一夫每个人都为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而感到幸福。而幸福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现代家庭伦理是对传统家庭伦理批判继承基础上的演进与发展。在中国传统封建家庭所滋生出的一切伦理道德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如...  相似文献   

4.
浅论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曾黎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札、智”、信,标志着中国封建伦理精神的正式形成,成为中国封建伦理精神的真实形态。三纲五常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金科玉律,成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以其独具特色的儒家化形式独立于世界法制史之林。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即是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渗入到封建法制体系中,并发挥重大作用,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说,它既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封建统治者推行“独尊儒术”之策相联;而没有大一统专制集权制的长期稳定存在,没有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标准的选官制度,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是不可能出现的。当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大传统下 ,家庭成为了农民伦理秩序的核心。家庭成员关系 (即人伦角色关系 )的主轴表现为“父子轴”的家庭观念 ,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父家长制的社会结构。于是出现了统治者以“孝”立国 ,而百姓以“孝”立家和立身。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家庭伦理观也就围绕着“孝”的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本刊九○年第三期上发表了《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化的形成》一文,阐发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化的出现和形成,从“父权制”产生到“子袭父位”的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西汉王朝在思想上强化君权意识,用“移孝于君”、“孝忠一体”将家和国在更深层次上联在一起。自西汉至清末,家国一体化一直作为封建统治者遵循  相似文献   

8.
西欧中世纪后期,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形成和封建主义解体的时期。在封建社会进入晚期的时候,虽然封建的生产方式仍旧占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兴起,商品生产发达,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在过去几百年所发生的缓慢变化此发生了激烈的变革,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广大农民、手工业工人更加贫困破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地发展。一个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在血和火的暴力中诞生出来。这里从认识作理解的角度谈谈中世纪末期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孝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四孝初探叶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是封建道德所宣扬的五伦之首、百善之先。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秩序,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把孝奉为国家意志,采取各种措施推行孝道。他们除大造社会舆论,把孝说成是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外,还树立道德样板,编写伦理故事,广泛传播,以...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既是封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封建经济又可以容纳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依托 ,互相制约 ,互为条件的一种综合性经济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孝亲思想对人类原初孝亲情感做了符合时代意义的诠释。孔子强调,子女对父母不仅应当有孝顺之行,更应当有孝敬父母之心,反对装腔作势式的封建孝行。孔子之后的儒家将孔子孝亲思想本位化、单向化、纲常化,违背了孔子孝亲思想的原初意义。孔子孝亲思想包含的爱老、敬老、感恩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培养仍然具有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新的孝道包括:赡养之责、敬重之心、关心理解之情,发展“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是理顺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孝文化需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益的新型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注重“孝”道德教育与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论语》"孝"的老龄关怀伦理基础,"孝"敬"的老龄社会伦理提升,及其与西方关怀伦理的融通,可以看出,在"孝"的老龄关怀伦理实现当代转换中,应对"仁爱"概念重新评价,应避免现代关怀伦理中与中国传统伦理难以呼应之处,即等级本分、德得统一、追求个人道德而缺失社会伦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存留养亲”制度自北魏时期开始出现在封建法典之中,至清末修律时方得废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该制度中所蕴含的“孝”的观念及人文主义精神对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伦常起到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存留养亲”作为封建社会的一项制度已不能为我国刑法所适用,但该制度中蕴含的传统法律文化精神对我国“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特殊时期出现的部分矛盾的缓解,对人伦道德的价值追溯均不无裨益。这也为我国刑法合理的借鉴或吸收“存留养亲”制度提供了基础。当然,刑法对“存留养亲”制度的吸收与借鉴也要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现实情况,对可适用“存留养亲”的死刑犯人也要制定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孝道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华人移民、外交使节、商贸活动和宗教僧侣。其中,华侨华人在孝文化传播上发挥了最重要的桥梁作用。孝道思想传播到海外,受到各国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在政治上推行孝政,在文化教育上实施忠孝教育。直到今天,孝道思想对海外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世人塑造了性格各并,仪态万千并充满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其中的贤德类女性形象集中反映了女性在纲常伦理中的孝道,贤淑,持家等德行,本文从《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中的典型人物乔女的性格特点入手,深刻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品行、情感和愿望等,并从传统的观念出发去衡量女性的人生价值,表现了对伦理传统的回归,以加深对封建社会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法和孝悌是儒家道统的两个重要命题。自周朝以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皆 利用由上古原始血缘氏族制演化而来的宗法家族制度统治臣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法家族制度在唐宋时又演化为家族家长制。  相似文献   

18.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投射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传统孝道的变异与封建政治的强殖入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促使传统孝道不断整合,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解构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代孝道重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成和谐、公正的新孝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论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伦理体系中的合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文化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不断历经改造,所呈现出的宗教伦理性、社会政治性、文化神秘性已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诉求。孝文化只有在现代社会伦理体系中以个体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合理定位,才能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忠"、"孝"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不仅是史学家编著史传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据统治地位,故而这一时期史家在有关"忠"、"孝"的评论上,一方面继承并淡化汉代"忠"的观念,另一方面极力提倡家族间的"孝",逐渐形成以孝为首的名教观念。这些史论中所包含的史家忠孝观虽未超出儒家之范围,却反映出浓厚的门阀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