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菊艳 《学术交流》2007,(7):142-145
《长生殿》中杨玉环的形象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清人进步的妇女观:一是她注重真情,情痴而妒,突破了"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传统妇女观的束缚,二是她多才多艺,曼舞轻歌,突破了以往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论,三是她的从容赴死,忠为君王,突破了古已有之的"女色误国"、"女人祸水"的偏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诠释这一形象,应与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儒家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二是市民商人阶层文化观念的形成,三是清代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武松形象是<水浒传>人物研究当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这一形象自问世以来,论者对其看法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综合这些看法,大致可归结为两种:一是传奇式英雄,"天人"的形象;二是恩仇意识强烈,个人复仇典型.这两种带有过高赞誉和过低贬抑色彩的见解,显然是读者难以接受的.既然作为一个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形象,那么对于该形象给予大体公允的评价就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重视个体价值,讨回公道的价值观,是武松形象特征的集中体现.但是,武松讨回公道的途径为什么要强调个体作用,采用个人奋斗的方式?带着这一问题评价武松形象,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武松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3.
马红霞  高曼华 《社科纵横》2008,23(6):125-126
形象资本这一词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当今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内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对于其概念也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而凸显出来.随着市场竞争要素的多元化.形象资本作为一种新型资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要揭示形象资本与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的关联,从而在社会学领域对其给予崭新的含义界定.  相似文献   

4.
张群 《学术交流》2006,(8):156-159
黄河和长江孕育的华夏文化,自一产生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古老传统的浸染和熏陶,先秦时代的哲学家,特别是儒道诸子具有浓厚的水情结。孔子、孟子、荀子等以水比德,用水的特性比附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风范和君子人格。老子、庄子以水喻“道”,赋予水以比喻和象征意蕴,创造了众多与水有关的意象和寓言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形象的画廊。  相似文献   

5.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5,21(3):98-102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百年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此,他们可分为人生道路的追索者、民族传统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化人格的体现者和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四个群落。结合具体影片予以阐释,这既是对百年中国电影知识分子形象画廊的一次纵向检视,也是对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所做的横向剖析。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文学作品,特别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要塑造出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充分发挥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就必须真实地深刻地描写现实关系。一文学要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述,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不朽著作中,特别是在那些光辉的文艺评论和文艺书简中,曾经反复强调这一问题。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法国作家欧仁·苏的长篇小说《巴黎的  相似文献   

7.
凌念懿 《学习与探索》2023,(10):162-168
《梅苑》是两宋之交黄大舆所编选的一部专题收录咏梅词的词选,所选词作以佚名词人为主。《梅苑》中的部分咏梅词塑造了一种渴望入世的梅花形象,这与文学史上常见的经典梅花形象有较大反差。总体来说,《梅苑》中积极入世的梅花形象的建构分为三个层面:梅花自身的“和羹”之志,梅花对欣赏者的渴望,梅花当下所处空间与其向往空间的对比。佚名词人群体笔下的抒发用世之志的咏梅词有其独特性,这与他们在宋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境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杜真强 《学术交流》2007,(5):162-164
张生形象在《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表现为:一、爱情萌动中的张生形象逐步完美。二、爱情发展中的张生渐趋刚毅和执著。三、爱情结局中的张生越来越忠贞。三部作品中张生形象意义的不断推演,反映了三个时代对爱情、婚姻以及礼教的不同态度。张生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代言人。作品中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思潮,张生越来越主动自觉的爱情追求,是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客体,张生也因此成为耀眼而又典型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整体语言教学”的含义、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以及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有助于广大英语教师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研究 ,将其合理性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推动我国英语教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齐效斌 《唐都学刊》2000,16(1):75-78
把一种艺术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就是在其意义(或意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一种形象体系改造为另一种形象体系、将一种喻体改造为另一种喻体的过程.即使带有创造性的转换,也不应违背原创作的“结构”原则,这就是系统质表现出来的风格、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笔下的春桃形象虽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更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从春桃的精神世界来看,她虽然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却拥有独立的意志、强烈的自尊、健全的人格、务实的精神。从现实合理性来看,春桃外貌的美丽清洁是小说必要的审美元素,以克服其社会职业的卑微不洁;其生活环境是大都市北京而非保守的乡村为她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小说一女二夫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存在,近似于民间奇异婚俗。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春桃形象反映了许地山关于人生问题、妇女问题的思考,是对以往创作的一种超越,也是个人情感追求的一种流露。  相似文献   

12.
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京味文学第二代作家对京味文学的兴起和鼎盛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把老舍开创而有待于命名和发展的京味文学推向后人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峰。王朔标志着京味文学第三代勃然兴起及京味文学被推举到商业热与美学热的双热巅峰,这时的京味文学无可挽回地以天鹅绝唱般辉煌方式走向终结。作为一种以品味故都流兴为集中标志的现代地域文学现象的京味文学终结了,但京味文学正以其第三代为界碑,在绝响中换味。  相似文献   

13.
彭维锋 《唐都学刊》2005,21(3):89-93
法度与自由的关系是理解杨万里诗学的切入点。由此出发,遵从杨万里诗学的学理逻辑主线,逐层把握杨万里诗学的理论基点、丰实意蕴以及诗人主体精神的结构性征的内在诉求,进而实现对杨万里诗学的超越性层面的有效清理。  相似文献   

14.
邹进先 《求是学刊》2005,32(1):104-108
杜诗在审美意象营造上最重要的创变是改变盛唐诗歌意象通常呈现的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和谐平衡的形态 ,重主观感觉 ,突出抒情主体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觉、直觉印象、情感意态 ,创造出新鲜、独特乃至变形的审美意象和意象组合 ,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这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初盛唐和中晚唐人对屈原与扬雄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中晚唐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屈原与扬雄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导致了文学创作上的变化.由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的影响,中晚唐人对屈原与扬雄的人生遭遇和作品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从而在文学特别是辞赋创作上掀起了对屈骚与扬雄之作进行模拟的风气.  相似文献   

16.
李碧云 《唐都学刊》2011,27(1):107-109
《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是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经典之作。自从该篇小说问世以来,人们的主要焦点几乎都集中在男主人公瑞普.凡.温克尔的身上,而对女主人公的探讨大多局限于贬义的层面上,即"悍妇"形象。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和集体无意识的视觉再次解读温克尔太太的形象,力争还她勤劳、能干、务实、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真实面。  相似文献   

17.
李建华 《唐都学刊》2005,21(2):92-95
隋代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国家的统一并没有带来文学派别之争的停息。细细观察隋代文坛,我们可以发现隋代文学分成两大流派,这就是以隋炀帝杨广为代表的晋邸王府学士派和以杨素为代表的北方士族派。这两大流派文人的组成不同,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利益,其主导思想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庞飞 《阅江学刊》2010,(5):65-71
魏晋六朝审美中心的演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由魏晋时期以人物之美为中心向南北朝时期以诗文书艺之关为中心转化,从对人的身体的直接呈现转向由文字媒介的形象再现。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名取人、以族取人的选官倾向引导着人们关注自我,而六朝时期渐渐崛起的考试制度却引导人们把诗文才艺当作立身之本,使得诗文书法大盛,并引起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期间,面对强敌环伺,内战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中央坚持"三位一体"军事格局,厉兵秣马,积极防御,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谈判,以坚定态度促进和平实现;事变甫发,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领导人立即进行了针锋相对、果敢应变的战略部署;事变中期,面对南京"主战派"步步进逼,先是提出转入外线,灵活制胜的大胆设想,继而又构思了诱敌深入,智勇取胜的军事计划;事变后期,针对蒋介石回南京后所谓"善后处理",展开了严阵以待,决而自卫的奋力抗争。灵活有力的军事斗争,显示了"三位一体"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坚强决心和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有力地控制了局势,稳住了阵脚,迫使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接受张杨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促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