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针对二三十年代女作家冰心、庐隐、苏雪林、凌叔华、林徽因等反映上层社会中青年女性家庭生活及其心理变化的 “闺阁文学”, 揭示它们在 “五四”历史背景下, 由于作者自身的 “叛道”与 “守道”的两重人格的冲突, 使闺阁文学发生了 “人”与 “女人”的错位, 导致了按男性审美标准塑造女性角色, 以 “自赏意识”审视女主人公命运的特点; 虽然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范, 让读者洞见其所展示的 “世态的一角, 高门巨族的精魂”, 但毕竟只能凭栏唱晚, 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不谐和音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女解放文学是伴随着“五四”个性解放大潮,作为一支先锋队伍、主力队伍而出现的。几千年来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受压迫最深,因而也就最迫切地需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翻开“五四”作品,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小说的主人公或戏剧的主角往往由女性担任,对这批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对她们告别旧我的决绝与勇毅,奔向新我的真诚与坦率,“五四”作家们毫不吝啬地投注了满腔的热情,“五四”文学也因此出现了真正具有独立人格和现代个性意识的妇女形象。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这种独立人格和现代个性…  相似文献   

3.
明末文人冯梦龙、凌蒙初的传世之作“三言”“二拍”,描写了当时社会的世态风情,倾诉了闺阁女子的无奈与心酸。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了找寻自我价值,梦圆苦乐人生,把多少清规戒律抛在一边,而不再躲在墙脚哭泣哀怨。对真情的追寻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使她们的选择不管是否冷静和具有理性,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是在历史性冲突与文化变迁中成长起来的,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同诞生的,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也和“五四”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样曲折、复杂、多变。“从要把诗做得‘不象’到把诗做得‘象诗’,这一思路画出了中国新诗从孕育到成长的轨迹。”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五四”新诗,从“不象诗”到“象诗”正是经历了“文化回流”到“雅俗契合”的审美过程:“五四”新诗的审美追求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交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心理期待和感情需求去理解剧中的人物,认同杜丽娘的行为,并以此观照自我的生存状态。在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和男性评点者不同的重情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法律心理角度,观察“五四”前后的历史,可见该时期之复杂、丰富与多元。大体而言,“五四”前后的社会法律心理经历了一个变动过程:民国初年,法治话语喧腾一时,反映了民初尊重法律,推崇法治的社会心理。伴随着民初乱局,有人开始省思法律问题。“五四”时期,质疑、否定法律的社会心理已经日渐明显。“后五四”时代,随着时局剧变,思想激变,否定现存法律和秩序的倾向愈发显著,甚至出现鄙视、痛恨法律的社会心理。这隐约预示着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转折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8.
丁玲的文学批评活动贯穿几乎整个20世纪,经历由认同批评到政治化批评,再到自由民主批评等发展阶段。由于丁玲身上永难磨灭的“五四”精神印记,她的文学批评即便在充满政治化大批判的极“左”年代也始终葆有鲜明的人道情怀、现实关注及独立自主与诗性发现的“五四”精神。这既是现实形势发展和文学创作演变在批评中的反映,更体现了丁玲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执著坚守,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9.
回顾20世纪20年代活跃在中国影坛的几位女影星的人生遭遇和艺术创作,可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现代性文化内涵.她们所塑造的银幕形象与恶势力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生存的困境,体现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她们的坎坷经历和艺术追求,包含着隐形的大众神话和民族国家想象,也是"五四"一代人向往娜拉式"自由意志"的现实表现,对中国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明清时期闺阁文化,需要从多层次与空间进行考察。高彦颐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式,按照诸女性不同的社会身份阶层,展开讨论,对于特殊身份的女性亦应有所关照。闺阁文化的存在空间,可从闺房向外扩展,具有流动性。闺阁之中,物质、精神生活等多层次,显示出各自文化特征,从多维度的层次与空间视角着眼,可见明清时代独特的闺阁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在现代女性作家群里,有两位姣姣者。她们都是二十岁出头便登上文坛,并以其全新的风格一鸣惊人,引起文坛巨大的震动,造就了作家的文学创作领域各自的神话和传奇。她们便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二玲”:丁玲、张爱玲。单就丁玲、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言,值得思考、颇有言说价值的方面很多,本文试图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她们对女性意识的把握,发掘显现于她们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之异同。也许,仅用“女性文学”之界定是无法涵盖和包融“二玲”全部文学创作及其意义,但她们既同属女人,各自的身份、经历、思想、感情都很…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女性形象浅探曹建玲在沈从文出现以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就已形成长长的队列,她们出身经历不同,性格爱好各异,但是都同样表现出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或在于揭示旧制度、旧道德压抑下女性的身心痛苦;或表现在“五四”风云...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 ,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本文从闺阁女性角度观照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文学创作 ,分析两人在生活背景与个性差异中所产生的创作异同  相似文献   

14.
词从诞生起就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女性在词史上扮演的角色随时代变迁而演变:最初,女性是男性词人手中任人摆布的“皮影”。后来,女性成了撮合词和大众的“红娘”。随着词与女性结合的日趋紧密;女性也一步步登上了“女主角”的宝座:词妓首先摘得桂冠,少数闺阁词人也染指词作。明清闺阁词人大量涌现,文学活动也由闺内吟咏走向闺外结社。窃以为这一演变,对于解读女性的精神,对于研究词的发展史和女性文学发展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与伴侣》2011,(12):8-11
“轻熟女”一出现就获得了年轻职业女性的青睐,这本是某时尚品牌开发出的新名词,泛指25~35岁之间、新兴的都会精英女性。“轻”,指的是外貌年轻;“熟”,指的是内心成熟,装扮得体,谈吐优雅,独具品位。岁月不但在她们的脸上也在她们的心里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她们在最初的疼痛中体悟了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因而,她们开始学会将感性与理性适当调配。她们合理地克制自己的欲望,辨得出正确的人生方向。她们坚决不做“月光”,也从来不需要担心经济状况。她们有足够的阅历,可以令自己举止得当,遇到所有的问题都会淡定自若、沉着冷静。她们细致而周到,会顾及他人的想法。她们享受流行而不盲从流行。  相似文献   

16.
一在茅盾的小说,特别是他的早期小说中,有一群“很惹人注意”的“特异的女子”,这就是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娴娴、梅行素和话剧《清明前后》里的黄梦英等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她们不是“大勇者”或“真正的革命者”,而是“不很勇敢、不很彻悟者”。她们虽然“不是革命分子,然而也不是浅薄的浪漫女子。”人们之所以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主要是因为她们都是被“五四”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以后走向不同道路的女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革命”在《新青年》杂志酝酿、萌发、壮大,并最终取得胜利,得益于其强大的传媒鼓动和社会召集作用。它具体表现在:巧妙的编辑策略引发了“文学革命”的话题;文艺栏与编读互动栏目的成功设置推进了文学创作实践;独特的运作机制与营销模式有效地扩大了“文学革命”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乔治·梅瑞底斯是与狄更斯同时代的英国重要作家。“欲望”是梅瑞底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欲望化叙述的功能在于充分审视了人性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他的创作似乎违背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正统道德观念,但揭露了欲望的非理性与19世纪后期渐起的“颓废的社会气.g-”有着密切的关联,通向了更深层的人性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女性的生存史是一部精神悲剧的演绎史,子君、莎菲、章秋柳等受过五四新文化浪潮冲击的新知识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寻求女性价值和自尊,寻求爱情理想和人生理想,但由于心中传统文化的阴霾和现实的黑暗,在中西文化的夹击中心灵迷失,产生了深沉的忧郁,导致了精神悲剧。在鲁迅、茅盾、丁玲等塑造出具有鲜明时代感的知识女性形象,探讨知识女性的出路时,曹禹也听到了时代精神对中国知识女性的呼唤,他把视角主要转向生活在封建家庭中却受时代新风轻拂的“旧式女人”,揭示她们抑压在封建关系中苦闷、辛酸的心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鲁迅、周作人这对现代文化巨擘在“五四”前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为切入点 ,展示了他们在时代重压之下的精神苦旅 ,并从他们的童年、青少年生活经历中开掘出他们面对“歧路”与“穷途”进行抉择时起关键作用的内向意识与外向意识、内外交叉视线与内外并行视线 ,同时也论及外国思想冲击和传统文化浸染对他们走向异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