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诗歌“抒情独大”,致使叙事诗不发达;但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急切期盼与实际行动中,中国现代诗人创作新型中华民族史诗的热望和尝试从未停歇。先后出现了晚清客观写实性的“时事诗”和“杂事诗”之类的“诗史”式写作,20世纪20年代以历史和神话为题材的长诗史诗化写作,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和左翼诗人的呐喊型叙事诗写作、民族主义诗人的颓废型叙事诗写作和现代主义诗人的歌咏型叙事诗写作,以及40年代庄严的“民族革命的史诗”写作。其史诗化和现代化互为表里、彼此阐发,共同谱写出中国现代叙事诗多声部的华彩乐章,积淀了丰厚的中国现代叙事诗传统。  相似文献   

2.
韦良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87-90,108
在价值取向层面,中国现代叙事诗与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不断地显示出其与整个中国新文学同发展的可喜姿态.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现代价值取向,主要是指30年中国现代叙事诗在主题、题材、立意、精神诉求等方面所彰显的现代色彩.女性解放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出路,是世界范围的现代命题.中国现代叙事诗对于女性解放和现代知识分子前途两项课题的及时追踪与生动演绎,特别是对这两大现代价值取向在认知和表达层面不断拓展与超越的事实,最终奠定了文本丰富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普丽华 《江汉论坛》2003,8(7):106-109
中国现代叙事诗研究是在译介西方叙事诗和文体理论,整理、重估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上起步的,体现着与叙事诗创作一致的现实精神和现代意识,并在相当程度上对叙事诗的创作发展起着导向和纠偏的作用,为建国后的叙事诗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史料。  相似文献   

4.
吴投文 《江汉论坛》2003,11(4):97-99
朱湘和冯至是两位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诗人。本文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的特定背景出发,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风格形态等多方面比较他们叙事诗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叙事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认为他们各以初具系列化和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真正使中国现代叙事诗获得独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叙事诗体制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普遍认为 ,中国古代叙事诗是不发达的。但这实际上是在传统型叙事诗不发达的前提下作出的推论 ,而不是在对包括传统型叙事诗和说唱型叙事诗在内的中国古代所有叙事诗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令人信服的论断。我们认为 ,中国古代叙事诗应包括传统型和说唱型两大类 ,“说唱叙事诗”也应纳入古代叙事诗的范畴。虽然量大篇长的说唱叙事诗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的事实 ,但广义地看待并评价包括说唱型叙事诗在内的中国古代叙事诗 ,才能更好地揭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6.
孙小玲 《阴山学刊》2004,17(3):38-41
《茶馆》对传统久远的亚里斯多德戏剧观念予以了大胆突破,它不推崇情节(行动),而是以人物(叙述)取胜。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上,《茶馆》则以"面式"叙事结构、充满历史感的宏大艺术构思、叙事诗般的讲述方式,以及"陌生化"技巧和象征手法等的运用,表现出与世界文艺的相通融合。老舍先生以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意识和不拘一格、扬弃整合的创造性劳动,赋予了《茶馆》以开放性、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象征与中国现代小说的深层意蕴吴晓东象征诗艺在小说中的运用一般是与小说家两方面的艺术追求联系在一起的:其一是借助于象征强化和升华文本题旨的表达,其二是凭藉象征手法的暗示性和隐藏性间接烘托文本的深层意蕴。象征技巧这两种基本艺术功能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均有充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现代叙事诗的几种基本结构模式及其美学特征、构思类型和形式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诗剧的诗体语言要达到凝练、生动、精确而富有魅力,就必须注重修辞艺术的应用。对于现代诗剧来说,语言的含蓄美即来源于修辞的应用。具有含蓄美功效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折绕(婉曲)、象征、复义(含混语)、隐喻等。这些辞格在中国现代诗剧中的运用,使诗剧的语言表现出幽婉、凝重的特质,从而使现代诗剧避免了情绪的直接倾泻。借助语言修辞而达到思想上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彰显中国现代诗剧语言艺术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申洁玲 《学术研究》2012,(11):140-145,160
本文以中国现代小说的负面人物叙述为中心,探讨这些由"不可靠叙述者"进行叙述的小说如何实现意义的传达。文章分析认为,这些小说采用了转换人称、设置超叙述和复调双声等叙述策略。而这些叙述策略之所以能够实行,是由于第一人称叙述是人物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复合叙述,并且从根本上依赖隐含作者。因此,"不可靠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相对的、局部的,隐含作者从根本上控制小说意义的传达,并赋予小说总体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施军 《北方论丛》2005,1(2):26-29
中国现代小说象征批评与实践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象征批评尝试,30年代的散点式多向度批评繁荣,到30年代中后期较为成熟的以象征为主要视角的批评家的出现,构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批评艺术之河.这一理论批评推动了现代小说象征品格的确立,促进了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象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自诞生伊始,就有了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客观事理和主观认识的习惯。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是以象征意象来暗示表现抽象的意义。艺术家将透过生活表面现象所领悟到的形而上哲思作为艺术表达的最高目的。作家们运用超实主义创作方法,精心营构出蕴义丰富的象征意象世界。20世纪是象征型艺术的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意性,这反映了西方精神危机下现代人的焦虑状态,也表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家们的形而上探求。  相似文献   

13.
象征诗派是诗坛逆流还是代表性潮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认为象征诗派对于生命欲椰揄的神秘和美丽的悲哀情思,是“五·四”落潮之际感伤时代情绪的定向折射,它与家园感、情爱美、异国情调主题思路聚合,全方位地传达了风雨与愁云交错的二十年代心灵历史的某些本质,以现代灵魂的探索提供了一定认识价值。象征诗派在艺术上通过象征构筑、纯诗追求、语言与结构陌生化寻找的实践,促成了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自觉生长,矫正了当时诗坛流弊,为新诗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启迪性、不失有生命力的通途。综合情思世界与艺术世界的特质,肯定象征诗派虽有远离时代中心,修于传统进行艺术创造的缺憾,但仍是诗坛一支有代表性的潮流。  相似文献   

14.
藏族爱情叙事诗展现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对叙事诗中传达天葬信息的民俗素、民俗链等民俗单位的分析,阐述其中印证的天葬习俗。  相似文献   

15.
话剧文学的艺术魅力是通过其语言实现的。从语言入手考察政治思维定势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形态的影响,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大约可以分为宣传说教型、情绪宣泄型和动作——性格型三种,其中宣传说教型占总比例的绝对多数。宣传说教型语言,主要见之于政治剧。它是作为政治思维定势运行极致的政治思维对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决定性影响在语言上的表现。政治,可以分为观念形态与实际运作两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认为,在同一政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集团的思想家而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集团的积极的、有概括…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国家的理想型——以权力运作为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尝试以权力运作为分析视角对现代国家一般特性进行抽象,即尝试发现和建构现代国家的理想类型。本文提出,理想型的现代国家权力形态为科层制组织形态;现代国家权力运作类型呈现为权力的集中化与局部化-扩散化,其权力运作具有以下特征:规训权力、内部绥靖与反思性监控。现代国家的理想型旨在为学界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政治转型的特殊性,描绘并重构中国政治的真实图像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庄子》的文学类型,当今学界多以"浪漫"视之,或谓其部分篇章属于现实型文学。然而,进一步考察则会发现,《庄子》总体上属于象征型文学。《庄子》采用"藉外论之"的"寓言"形式来寓理寄意,其"寓言"即是以象征方式表达意理。《庄子》中的寓言在整部著作中占9/10,从而形成了寓言体象征文学的独特风格。因此,《庄子》不仅分属浪漫型文学和现实型文学,更应统属于象征型文学。庄子是中国象征文学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师。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汉字,通过对现代字形进行寻根溯源和结构分析,筛选得出现代会意字308个。同时根据现代会意字的历史发展来源,将其分成四类:传承型会意字、演变型会意字、讹变型会意字和改造型会意字。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小说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艺术是构成白先勇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特质。白先勇禀承象征型思维的天赋,继承发扬中国文学传统的象征艺术,并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象征手法,使其小说的象征艺术体现出东方为本、东西方嫁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2003年开始,“汉服热”逐渐兴起。但“汉服”的定义实际上存在分歧,对于现代汉服的理解也众说纷纭。现代汉服作为一种服饰符码,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首先,它是古典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反抗,对思想归属的寻找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开掘;其次,它是汉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在汉民族形象模糊和全球化冲击的双重焦虑下,重塑身份认同的应对策略;最后,它还是一种消费符号,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化、学识、才智、地位的想象,在消费社会中对“独特”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