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建立了海域资源配置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海域资源产权制度、海域资源市场交易制度、海域使用论证制度、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域资源配置评价制度等5个基本制度。本文详细分析了这些法律制度在海域资源配置中起到的控制、保障、激励和竞争等四大功能。  相似文献   

2.
刘红良 《南亚研究》2022,(3):71-87+158
海域感知体系的建设与提升,是近年来印度海军建设的重要方向,这在《印度海洋学说》及《印度海洋安全战略(2015)》中有明确体现。海域感知需要建立在技术系统支持之上,同时要求信息共享及国家之间的协同性,这对印度的海洋防务能力及与相关国家的政策共振提出更高要求。印度在印度洋区域的海域感知建设更多趋向于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为此,印度与美、法、环孟加拉湾国家及印度洋岛国进行了协调与合作。尽管存在着多种制约,印度在海域感知方面的建设及发展趋向仍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成立于1965年3月18日,是国家海洋局派驻东海区的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履行北起江苏连云港南至福建东山诏安头我国管辖海域的有关海洋监督管理职责。东海分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国家海洋局行政委托,  相似文献   

4.
特别敏感海域制度是国际海事组织主导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通过规范国际航运活动实现海洋环境保护,与其他相关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具有差异性。南海符合特别敏感海域选划标准,从南海争端现存局势看,在南海申请指定特别敏感海域对中国利弊均存,但利大于弊。中国应当在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和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缔约国框架内,主动介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所提特别敏感海域申请,从把握区域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及积累政治互信角度出发,采取双边路径与多边路径相结合的方式,以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为依据,选择适宜于本国的特别敏感海域制度申请路径及海域管护措施,以维护我国在南海享有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鉴于来自主权海域的安全挑战比陆域更为突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创树与践行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其战略推进取向是: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统筹陆海两域国家开发战略;保障海洋权益安全,以区域为对象采取有效对策;保障海洋资源安全,逐步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海洋经济安全,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分别解决各大海域污染问题;保障海洋社会安全,创新涉海职能部门管理模式;保障海洋信息安全,抢占海洋信息领域制高点;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大力完善四通八达战略格局;保障海洋军事安全,务实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保障全球海洋安全,加大步伐跨入海洋强国行列。也就是说,通过明确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与战略推进取向的目标体系,为国家全面经略海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理论上的坐标系和实践上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跟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潮流,跟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中国目前应当抓紧整合海域为新版块,并与东部、西部、东北、中部一起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海洋经济开发专项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有鉴于此,必须对于整合海域为新板块纳入国家区域开发总体战略进行价值定位,并依据实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现实条件进行机遇认定,进而做出实施海洋区域开发战略的对策创意。本文通过构建海域开发体系,改善地缘经济关系,造就和谐海洋氛围,促进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开发格局和总体战略,真正实现"经略海洋"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正在进入新的“凯歌行进”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已经提上日程,需要进一步加快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为此,必须认清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动力,认定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价值,客观地做出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价,负责地做出中国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创意:注重加强海洋国土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海域经济开发意识;注重完善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和海洋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注重培养海洋高级人才,通过加大投入来推进海洋产业高科技化;注重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海域经济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地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促成陆海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态势;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进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孙中山“经略海洋”设想到现阶段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政策性安排。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与美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的相关海域存在划界争端。1867年的《俄美割让阿拉斯加公约》使两国成为海洋邻国,1990年的《苏联与美国的海洋边界协定》划出两国之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洋边界,使海洋划界争端的最终解决成为可能。1990年协定20多年来的暂时适用,使争端至今仍悬而未决。对于俄罗斯来说,争端的最终解决需要综合权衡海洋划界、北极利益和渔业问题,在拒绝批准、暂时适用和有条件批准1990年协定之间作出抉择。  相似文献   

9.
象山县是个海洋大县,海岸线长800公里,海域面积达5335平方公里,浅海滩涂资源丰富,有岛屿236个,沿海礁石372个,岛礁面积182平方公里。辽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为象山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服务功能日趋下降。一、象山县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是海洋生态破坏问题。象山县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受海洋大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质量趋于恶化。象山县三面环海,邻…  相似文献   

10.
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随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域承载能力大大削弱:本文从海域承载力基础理论入手,重点探讨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期通过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维系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4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两项公告,分别阐述美国关于大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与公海某些海域的沿海渔业的政策。《杜鲁门公告》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的扩大近海管辖权的构想,反映了美国意欲扩大近海管辖权和维护海洋自由原则的双重目的。《杜鲁门公告》体现了美国国内政治的作用,反映了"边疆消失"论的影响,促进了国际海洋法的发展,是现代海洋政治和海底政治的重要里程碑,不过也使美国成为自身海洋政策的掘墓者。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丛书近日将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包括《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历史与借鉴》(田其云等)、《中国海洋管理:运行与变革》(王琪等)、《中国海洋法制建设战略研究》(马英杰等)、《海洋  相似文献   

13.
岛屿被认为是近年来国家间海洋争议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不仅表现在相关国家对于岛屿主权的争夺,还表现在海洋划界时有关岛屿划界效力的激烈争辩。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岛屿同陆地领土一样的延展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功能,因此岛屿对于海洋划界会产生重要影响。鉴于岛屿在海洋划界时的重要意义,我国必须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争取钓鱼岛主权,并利用钓鱼岛提出有利于我国海岸基线确立、大陆架划界、海域划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公共海域是我国发展海洋事业最具潜力的空间,深刻认识国际公共海域利益拓展的情势,准确把握其主要特点,分析我国面临的威胁与挑战,采取构建国家海洋战略、提高海洋软实力、推进海洋事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全球海洋公共产品等对策,对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沿海地区是福建省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众多涉海行业和部门都逐渐把开发重点转向沿海,因此使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较大威胁。本文分析了全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陆源污染加剧、富营养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和综合管理薄弱等。尔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提出了解决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五项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海域承载力本质及内在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域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于协调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海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缓解人类社会发展对海域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由于海域承载力概念的主观性、开放性、变化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决定了海域承载力研究及管理应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及海洋生态恢复力间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海域承载力与临海经济、海洋产业及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之间有密切的交互作用,海域承载力作为一种海岸带综合管理工具对海洋产业及临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围填海造地是一种永久性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特殊用海方式,其海域使用权的出让应该有别于其他用海方式.本文针对我国围填海造地用海海域使用权出让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结合《物权法》、《环境保护法》、《行政许可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对围填海造地法律概念、围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主体的限制、区域性围填海的实施主体、围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民事出让方式的限制、行政审批中围垦许可与海域使用许可的冲突、围填海造地海域使用金的征收等一系列实务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8.
由扬州师院历史系主任周新国副教授和江苏省政协文史办的刘晓宁主编的《辛亥江苏光复》一书,于1991年8月由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它是继扬州师院祁龙威教授主编的《辛亥革命在江苏地区史料》之后,又一部反映辛亥江苏光复的史籍。该书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征集相结合的方法,其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国内学者对江苏光复的论述;二是江苏光复中当事人的回忆材料;三是以前从未公布过的与光复有关的八帧照片和部分档案(如《中华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作为海洋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理论对海域资源配置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在进行海域资源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区位特色优势进行资源开发利用;要构筑清晰性、排他性、可转让性的海域产权结构,坚持海域产权分离机制;要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和功能稳定,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虽然《公约》未规定"不危害或阻碍义务"适用的地理范围,但国际司法实践和多数学者支持该义务适用于"争议区域"。尽管英国国际法和比较法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主张该义务适用于"未划界区域",但论证缺乏说服力。由于当事国主张的海域不能够超过其所依据的海洋权利的界限,因此"争议区域"不得超过"权利重叠区"的范围。在当事国依据不同海洋权利主张海域时,还需分析海洋权利之间是否存在效力等级。在中日大陆架争端中,自然延伸标准与距离标准之间不存在效力等级,两国所主张的大陆架边界之间的区域就是适用"不危害或阻碍义务"的"争议区域"。而在"中间线"中方一侧海域不属于争议区域,不适用"不危害或阻碍义务",故日本无权干扰中国的油气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