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作家。本文试图以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的都市背景为切入点,在分析上海这一大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新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一种都市物质文明形成的时候,物质对人的挤压,人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商业时代物质丰盛给人造成的种种异化情形。从而分析新感觉派作家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悖论:现代化给人带来了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掠取了某些人的灵魂。这矛盾状态中生存的都市人,新感觉派小说中所呈现的都市也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感伤色调。  相似文献   

2.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 ,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 ,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 ;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 ;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3.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 曾被人们称为上海洋场文化中的一朵“恶之花”。作为都市文学的一个分支,在审美追求上,它既不同于以“乡村幻梦”来反映“城市梦魇”的京派小说,更迥异于同时代以茅盾的作品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以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对人类精神存在的展示,是源于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对社会、历史、生  相似文献   

5.
乡土的都会──新感觉派小说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有关30年代的新感党派小说创作,因为其表现手法的怪异、价值诉求的离经叛道以及对都会男女性生活的赤裸书写等等原因而被排斥在正统文学史研究的视界之外。 8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化阐释空间的拓展,新感觉派小说得到了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的重视。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同时也是中国都会自身不断发展前行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力图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新感觉派小说家们在师法国外的新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是否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何利弊;第二,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在中国的都会题材写作中占有什么地位,对后来的小说创作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对都会的描写除了赞美之外是否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具体包含着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小说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流派。其作品以现代都市人的生态与心态的描摹为重心,在感觉印象的捕捉与深层心理的发掘方面见出特色,标志着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与当时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都市小说一起促成了中国城市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李俊国  陈璇 《江汉论坛》2007,(10):110-113
新感觉派以其"快速的节奏"、"特殊的表现"①而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流派.其形成与海派的文化底蕴及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感觉派受日本横光利一等"新感觉"作家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上海30年代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与新感觉派的联系也已被众多评论家所洞悉.  相似文献   

8.
中国意识流派小说的形成有个演化过程,主要依靠外入性生成机制,即从域外引来意识流创作方法,经过五四文学的个体尝试直到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群体实验,使外入机制逐步与自生机制达到契合,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方出现中国化的意识流派小说。意识流派小说在现代中国没有得到健全发展,主要缺乏与其生成机制相适应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曾被人们称为上海洋场文化中的一朵"恶之花".作为都市文学的一个分支,在审美追求上,它既不同于以"乡村幻梦"来反映"城市梦魇"的京派小说,更迥异于同时代以茅盾的作品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以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对人类精神存在的展示,是源于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对社会、历史、生命以及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艺术表达.它以其对怪、新、奇的现代性审美倾向的追求,给当时单调的传统主流文学园地吹来了一股异质的新风."新感觉派是中国文坛上第一支独立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穆时英和施蜇存.  相似文献   

10.
新小说的双性气质成就了它的繁荣,其中的女性话语气质,是近代文学被边缘化后,文学的游戏观念得到发展的结果.新小说中期开始的非政治化转向,呈现为一种女性化的文学特征,最终以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盛行为标志.它不但是对文学中性别资源的调动,还发展出文学现代化的另一种走向,形成了现代文学的一个非主流传统.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群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3,23(6):160-167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现代学科群的构建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促进中国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立的主力则是"五四"前后逐渐涌现的留学生新知识群体。这是留学生学贯中西、具有西学与中学双重文化因子的必然结果。考察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去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该着重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工作实效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以美国城市化的历程为例,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同时,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状况,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外这个时期的特征,结合我国的具体城市化发展情况,提出大力发展中心城市边缘地区新城的建设,并且总结了新城建设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历史在西方不过30余年的时间,在中国不过10余年的时间。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伦理学从悄无声息到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表明中国在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经济谋“利”、伦理求“义”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和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这一切推动着中国经济伦理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应从解决导致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即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前期、结合中期、结合后期的障碍问题入手,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中,缺乏地区、区域理论的研究。《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选取了边疆腹地的云南作为个案,运用了整体的研究方法,不仅全面展示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的艰辛历程,而且还对今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时代背景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实践,系统总结了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论建设方面的新规律、新问题,渗透着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对党的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从诞生起 ,自始至终存在着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一是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矛盾 ,二是坚持启蒙救亡与坚持诗歌本体的矛盾。针对第一对矛盾 ,袁可嘉、唐等“九叶”派诗论家继承“五四”以来周作人、梁宗岱、朱自清、穆木天、闻一多、朱光潜等前辈新诗理论批评家融汇中西诗学的理论成果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 ;针对第二矛盾 ,胡适、象征派、现代派、七月诗派等诗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在此基础上 ,九叶诗派提出了“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主张。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正是在不断地寻求妥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萌芽、滋长、发展、丰富、深化的  相似文献   

19.
冯今源  胡安 《河北学刊》2002,22(5):18-22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宗教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舞台上扮演何种角色,占据怎样的社会地位,发挥怎样的社会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者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有利于我国宗教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有利于我国宗教界再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建构和发展的若干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社会政策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条件。在新时期中,面对新的社会条件,要求我国社会政策有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新的制度建构和运行机制,以及新的管理思路。为此,本文在分析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新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新时期社会政策的政府责任及社会参与、社会政策的价值基础、制度建构、运行机制,以及社会政策的法制化和管理体制建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的新福利国家理论要点,讨论了社会公平价值基础的意义,提出并分析了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条件下社会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最后提出了我国社会政策制度建构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