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⑨,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④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⑤。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些管理者只注重学习管理方法而忽视"格物"和"修身",其实,在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眼里,"格物"和"修身"才是管理者的基本功。《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相似文献   

3.
修身与当代大学生刘继合修身原系儒家用语,原意是指经过努力,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之所以把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4.
《礼记·大学》中讲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表达。《大学》中所表达的这种思想,木仅直接影响了它之后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也是今人安身立命的常识。  相似文献   

5.
孔子曰“为政以德”。实行德政,是儒家所主张的基本统治原则。德政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仁”;而加强统治者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儒家学说把实行统治的原则和对个人思想道德规范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  相似文献   

6.
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先祖当推孔子。因为孔子处于中国奴隶制社会没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传统的家国伦理关系原则受到冲击,新的伦理原则没有确立。面对当时紊乱的伦理关系,孔子首先提出了以德明天下,以德治天下的政治伦理主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①从修自身始,达齐家、治国之目的,将“个体修养”、“整肃自家”、“明德治  相似文献   

7.
一、“圣人”本体与修养论 近现代不少哲人认为儒家哲学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冯友兰即如此,梁启超也认为此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沦语考释》).“内圣外王之道”最初见于《庄子·天下篇》.此编系庄子后学所作.“圣王观”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于是就有人视儒家学说为“实践哲学”,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入世”学说云云,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先秦儒家学说主要是关于人格心性修养学说,一切行为都只为求得人格修养的完满.熊十力《读经示要》云“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间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内修”与“外修”似乎是修身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具有同等位置的重要.此种看法比较接近先贤的原意,用此解  相似文献   

8.
姚永德 《社区》2010,(35):57-57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爱书吧!书是知识的源泉”。我国古代文学家在《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说的精神实质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语概括。它表现在创始者孔子那里,就是“修己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它表现在“亚圣”孟子那里,就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它表现在荀子那里,就是以“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为基础、以“尽伦尽制”的圣王为最高理想的礼学。而儒家早期经典《大学》所阐发的以修齐治平为基本内容的三纲八目表现的正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纲领。同样,《中庸》所阐发的以“诚”为本、以“成己成物”为主要特征的“合内外”之道更是从天道人道相贯通的角度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0.
先秦道、儒学术,其宗旨俱在讲明“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主要针对最高统治者立论,其基本义为由圣而王,即统治者以德性修养为出发点,凭借自身“圣”之德力悦服、取信于人,进而“王”天下。究其历史文化渊源,实本原于上古“竞于道德”之原始民主政治。以其陈义高远、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诸子于讲习之余乃以斯道自任,认其为自身之人格理想与人生价值目标,其“外王”内涵亦发生重大变化。秦汉以降,大一统专制治下,“内圣外王”之人生价值渐趋于重内轻外,并最终倾斜于外,其涵义亦世俗化、庸俗化,流失原始儒家的崇高性。宋元以来,《大学》成为科考教材,借助科考的影响力,经由举子童蒙的诵习,“内圣外王之道”为一般社会民众所熟知、认同,进而泛化为社会各职事阶层普遍之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涵养功夫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儒学率先提出尽心知性、德知双修,虚壹而静、内修外用的思想。此后,从周敦颐主张的主静立诚、自尽心性,到程朱倡导的敬明人理、进学致知;从陆九渊强调的涵泳胜心、超然无累,到王阳明阐发的致其良知、心外无学;再从王充、张载提出的留精澄意、必开心意,到王廷相、王夫之论证的虚以生明、思而穷隐等,先秦儒家德知并重之涵养功夫,虽几经变迁、多有发挥,然其发展道脉总是一以贯之,并无大改。其间所蕴含的辩证性与实践性内容不断追加,其所弘扬的圣贤气象之人格与致一用敬之学品,均已达到相当自觉的程度并逐步接近现代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德价值内倾性向度始于孔子重新诠释"思无邪",立诗教,倡"下学上达"之仁学;而<中庸>进一步将儒家道德价值内倾化,提出了一个由诚至思诚,至诚尽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天人贯通的形上理论架构;孟子最终将其安顿落实于"心",并由内圣外王两方面作了发挥,为宋明理学内在超越之路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儒家敬身之道的原则是“以身训礼”,“身礼合一”,“德身一如”,不是仅仅为“身体而身体”。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不亏其体,二是不辱其身。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反思儒家敬身之道对个体身心健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曾国藩的家教观,放到历代儒家推崇备至的“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经义信条中加以考察,分析其“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和“治平之道”。认为曾国藩一生虽致力于“匡时救世”、“治国平天下”的大业,但家书中出现的“不当官”、“不从军”、“做读书明理之君子”等教诫,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他的难言之隐,且含有韬光养晦、洁身自保之意。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与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正统儒家之徒,但他游学稷下,深受诸子尤其是道家的影响,使他深化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孟子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的本然根据,揭示了人性之本然与自然的一致性,努力把仁义礼智化为人的内在本性的组成部分。孟子的心性学说为儒家道德学说尊定了理论基石。孟子的四端说、“诚者天之道“说”、人性自然说、本心说、不动心、存心、养心说,均得益于道家的道论、心性论以及心气论  相似文献   

16.
沈复是清代的一介贫士,虽多才多艺,却不以科举为事,不以功名为务;虽命运坎坷困苦,却甘愿过平实的生活,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感情。其名著《浮生六记》,真实地描写了普通百姓居家生活的种种际遇,其中涉及的养生妙道,有不少地方仍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养生宜早人若待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因此,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养生宜安人心最为灵动,不可过劳,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安心之法,在于调节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心城紧闭,外事无以动心,外邪无以入侵。养生宜常晨入园林,种蔬…  相似文献   

17.
朱熹以《四书》中《大学》为经本的“修、齐、治、平”思想,是以理学理论对传统儒家学说的改造与演进。其目的在于以理学“内圣”心性之学去收拾官、民之心,统一对封建“治道”的认识,进而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个人培养的"内省、外修"之道,传统文化中强调应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特点结合起来,刚健但不刚愎自用,柔顺但不优柔寡断,懂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乾》)的"内省、外修"之道,以求达到"穷神知化"的自我培养境界。乾之德刚健,坤之德柔顺;刚健,故而能积极进取;柔顺,故而能宽厚博大。"内省"之道的目的在于培养自我的心灵智慧,古人认为智慧就是平静不动的心,心动之际智慧就消失了,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淡泊、宁静才是富有智慧的心态,具备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够"明志"和"致远"。把易动的心"定住",智慧就会显现出来。正如《大学》中所说的那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为心不定的人做事既不能专一也不能持久,所以知止而后定也是内省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外修"则是指通过人生的磨练达到"克己复礼"(《论语》)的目的。这种境界,是自我培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欲有所作为的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对"经典"的解释是对经典文本"意义"的深层理解和延伸解释。本文的分析方法是"文本细读法",力求通过逐字逐句对经典的解读,尽可能接近经典的原意,然后经过内容阐释而发掘出其中所隐含的重要的当代意义。作为经典的《大学》有其当代价值: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塑型;它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它还特别强调了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是说要把内在的欲望去掉,从而彰显美好的品德,推己及人,普及天下,进而精益求精、达到至善。而实现这三个纲领有其具体做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三个纲还要配以具体的步骤:"平"、"治"、"齐"、"修"、"正"、"诚"、"致"、"格"。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八目"有着很深的思想关怀和人文意识,并没有过时,今天的新儒家提出"内圣"开出"新外王"是一种拯救人世的努力,但也有问题。因为社会并不仅仅包含个体的方面,还包括制度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陆王心学作为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派对传统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影响。王阳明,作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所提出的“良知说”在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方面更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育人的价值与资源。其中,壬阳明所提出的“破心贼”以“明明德”,“明人伦”以“亲民”,“成圣贤”以“止于至善”,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从大学生个体自我的道德为出发点,外推至对社会伦理关系明确与建立、再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及落实,秉承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