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作为民俗之一的茶浴在藏族的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起源及大致的发展过程,深深扎根于民族生活深处。而茶所固有的化学药用成份,又为茶的饮用与普及提供了原动力。藏民族在吸收其它民族茶文化的同时,又走出了传统的饮茶模式,使茶的泡制、饮法在历史的传承习俗礼仪中,有了多种方法和类型,揭示了藏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能。  相似文献   

2.
一、题论。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关于民俗文化,似可这样定义:民俗社会中民间风俗、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总和。如年节文化、婚丧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诸文化形式及其所包含的诸多内容均属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虽然与官方倡导的官方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但仍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人民群众出于一种完全的自觉自愿,自发地创造、应用这种寄托思想,表达愿望的文化形式,并使之世代相传。在传承中依据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演变。民俗文化对社会成员具有特定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其传承与维系取决于心理信仰、传承力量、习惯势力和从众心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古敢水族《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把水族民间观念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和游艺民俗等多种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古敢水族"吞口"崇拜的独特民俗,又以此为载体将水族更多的民俗事项融入舞蹈之中,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春节时中华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6.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区是包含着两种文化特质的文化区域.本文选取鄂尔多斯这一蒙汉交汇区作为研究背景,以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鄂托克旗的村落为例,从民俗学的视角审视蒙汉两个民族在这一特定区域中文化互动的一般进程.从纵向发展看,两族民俗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时期,两族民俗的流向和互渗程度有着很大差别;从横向扩布看,两族民俗文化融合在空间上具有不平衡特点,农耕文化的延伸渗透和蒙汉两族的杂居深刻地影响着民俗融合的程度.蒙汉两族民俗文化融合带来了比原来单一文化圈更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民俗生活成为洞悉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来研究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碰撞、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如何和谐相处,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和交汇区村落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及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少数地区民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成为国家形象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相比其他民族自治区,广西地区存在着壮族、苗族、彝族、水族和京族等多个民族,有大大小小数百种民俗节庆,民俗节庆中又包含着多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探讨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以及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并对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与传播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回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在悠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回族在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灿烂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回族内在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生活状态、社会风尚、礼仪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情趣的真实反映,也代表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思想内涵,是回族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历史写照。充分体现与凝聚着整体的民族精神风貌、民族思想感情,蕴含着深途的民族思想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力量所在。民族民俗文化的创作与发展,不但是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并…  相似文献   

9.
作为博物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民俗博物馆通过对历史以及民俗文化进行集中梳理和展示,使得人们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并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受全球化的影响,文化趋同化愈发明显,因此,民俗博物馆想要在新时期下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必须积极突出自身的地域性特点,以此充分发挥自身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阐述民俗博物馆地域性文化特征入手,在与笔者自身多年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下,尝试为民俗博物馆如何凸显地域性提出几点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礼仪伦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修身、行事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是各民族共情、共享、共生的隐喻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视阈下实现礼仪伦理的现代价值再创造,通过理论逻辑中蕴含的文明共同与“古今通理”、社会交往与“形神统一”、民族互嵌与“美好生活”,并以“礼”为核心在历史逻辑表达中构建了各民族在生活礼仪上的“互联共同体”、人生礼仪上的“纺绳共同体”和生产礼仪上的“命运共同体”,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交织叙议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伦理中的礼仪伦理理念、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礼仪伦理维度、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礼仪伦理实践以及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礼仪伦理价值,呈现出礼仪伦理价值效能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同时,还归纳了民俗词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信息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的范围;1989年又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中,把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纳入保护的范围。世界各国大都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法律规定,我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立法正在抓紧进行,开发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加快对民间文学艺术等遗产的立法保护,积极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相似文献   

13.
李若熙 《民族学刊》2022,13(7):101-108, 149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地区刊刻出版的白话小说集,共四十个故事。作者为四川中江人,全书用四川方言俗语写成。其描写对象多为中下层市民或农民,实录的写作手法使小说中出现较多关于蜀地礼仪民俗的描写,其中涉及最多的当属婚礼与丧礼。清末蜀地婚礼与传统士昏礼中的“六礼”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如礼节简略、不亲迎、无聘金等。而丧礼除遵循《仪礼.士丧礼》的部分礼仪外,又有着蜀地丧礼独特的习俗,如普遍作道场、富户散普孝及奢靡风气、帮助穷户殡葬的“孝义会”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俗礼仪有着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一脉相承的一面。另一 方面,受地域、经济、气候、风俗等影响, 清末蜀地民俗礼仪又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使蜀地民俗礼仪文化呈现出传统与保守、多元统一、内涵丰富且富有个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设和教育。民族民俗文物是民族发展中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教育、借鉴作用。社会教育是民族民俗文物的基本功能之一,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展览是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将对如何提高民族民俗文物的展览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民族民俗文物展览的策划和执行,增大展览受众范围,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果,为我国的民族民俗文物展览事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丧葬,是人生四大礼仪活动之一,在这项活动中,人们极想象与创造之能事,创制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这些文化相互粘合、延播,形成一个与地区民族生活相联结的民俗文化圈,从而构成民俗文化的又一结体——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设和教育.民族民俗文物是民族发展中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教育、借鉴作用.社会教育是民族民俗文物的基本功能之一,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展览是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将对如何提高民族民俗文物的展览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民族民俗文物展览的策划和执行,增大展览受众范围,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果,为我国的民族民俗文物展览事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洋 《西藏研究》2022,(1):25-32
对西藏民居壁画多层面美学梳理与学理分析,综合藏汉民族的历史文献和民俗审美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论述。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以及藏汉民族在民俗文化上的同构共性和艺术样式上的“类质同象”性,显示其象征意义的美学内涵和自古以来藏汉民俗文化间就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当代民居壁画等民俗文化是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厦门理工学院黄金洪教授出版的《闽台传统人生礼仪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作者带领的课题组成员走访了闽东、闽北、闽西和闽南的部分市、县,采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收集保存了珍贵的人生礼仪习俗文化遗产资源并纠正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资料文  相似文献   

19.
头饰来自幽深的精神世界的符号文/管彦波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事象,头饰不仅是该民族历史及其深层文化意识的载体,而且还与图腾崇拜、民族称谓、民俗心理、生命礼俗等社会文化现象息息相关,具有多维的属性和诸多社会功能。特别是“衣和饰的结合,突破了衣着原有的...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作为民俗事象的文化载体与深层阐释,对民众不断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与民族预科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内在的精神契合性。在民族预科教育院校的多元文化空间中,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二者隐喻意义的对接表现为日常文化对学校课程多元的隐性化渗透。它使得这些民俗文化作为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教育的内容和特定的文化序列,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成为一种弥补其课堂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