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帮助是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美国之加入,系因日本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所致。在此之前,美国对华之被侵略,同情多于援助,或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其“中立法”对华殊多不利。直到1939年,才有实质而较大数额的援助。此前,美国总统罗斯福置身于美国经济之重建,关心欧洲的国际政治,国务卿赫尔则对远东事务不熟悉。远东政策委诸远东司司长洪恩贝克,另有咨询的驻日大使格鲁及驻华大使詹森。有关抗战前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前述三位外交官员的英文著作不少,但中文著作却寥若晨星,本文初步勾勒此三人此期内对华的意见作为,并略述其分歧。  相似文献   

2.
民国鼎造,中国的职业外交官运用娴熟的外交知识和技术,争取中国的国际平等,积极努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并用国际惯例、国际法等,参与国际活动,加入国际公约,承担国际义务,要求列强平等对待中国,以减轻条约体系之束缚,其成绩显著.然而,因国家政局动荡,中国职业外交官虽经不懈努力,但并未获得理想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大致有:整体总论,主要研究自然主义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归属研究,主要研究英国哪些作家作品属于自然主义;作家作品论,主要研究作家作品所具有的自然主义倾向和风格。整体上来看,国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零散的阶段,人们对自然主义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还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对作家作品的自然主义归属尚存争论,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没有充分展开。梳理和探讨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包殿刚 《理论界》2005,3(9):75-76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的决定作用不是单方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5.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5,26(5):118-120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照自我的需求对他者所做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投射。就英国文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来看,中国始终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作为“非我”出现的,在这种非我、他者、异己的意象中,体现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英国人需要中国形象,就像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超越的地方,在英国文人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体观的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文明与现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保障是消除革命的工具,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长治久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体系以及特征进行展开,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浅析其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8.
随着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扩大,英国学术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亦有所加强。19世纪中叶以降的一些重要英国汉学家如雅格理(James Legge,1815-1896),阿瑟·威利(Arthur Waley,1889-1966),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中国语言、文学和科技史等领域都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及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饮食逐渐融入以消费文化为生活方式的各种事务和活动,并日益为新兴中产阶级所重视——人们以之构建品位文化并划分阶层区分全体,据此饮食及消费文化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倾向。在英国,中餐从受歧视的异域食品到为消费文化生活方式的民族风味饮食,正是上述现象的一个典型映照。  相似文献   

10.
11.
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之间的贸易(1928~193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贸易颇具特点,深刻地反映出此期英苏在新疆的竞争。本文结合英方档案,论述了此期英新贸易线路及其贸易承载量的变化和历年贸易,分析了此期英新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赵小琪 《社会科学战线》2022,(9):177-187+282
对于罗素、迪更生、毛姆等20世纪英国作家而言,中国是一个未知的具有差异化的世界。与喧嚣、骚乱的西方物质空间不一样,中国的物质空间是“优美”“秀丽”“原始”的;与崇利轻义、主张天人对立的西方人文空间不一样,崇义轻利、推崇中正平和的中国人文空间是和谐的;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对立、紧张的西方社会空间不一样,以仁义道德作为衡量人与人关系标准的中国社会空间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同时,在罗素等作家笔下的中国物质、人文、社会空间中,都共时态地包纳了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或因素。这种对中国空间二重性的呈现,与罗素等复杂的文化观念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1865~1876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期间,英国曾无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从政治、经济、武器供应等多方面支持阿古柏匪帮对我国新疆地区的侵略。  相似文献   

14.
178 9年~ 1815年英国激进运动蓬勃发展 ,激进报刊大量涌现 ,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这使得保守势力受到强烈震撼。政府当局利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恐惧心理强化了对激进运动、激进报刊的打击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法令 ,号召有产阶级行动起来 ,进行反组织、反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发展模式是指农村发展的样式及所呈现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英国的农村发展道路走的是典型的内发变迁模式,即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主要依靠本国自身力量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针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在资金、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英国农村发展模式的特征及经验,具有有益的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于邱吉尔一生来说,如果说还有什么场所比二战战场更重要的话,那就是布伦海姆宫,也就是当地人常称的丘吉尔庄园。  相似文献   

17.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 ,英国民众激进主义蓬勃发展 ,政府将其归咎于报刊尤其是激进报刊的发展 ,对激进报刊发起了进攻 ,出炉了臭名昭著的《六项法令》 ,效忠性组织如“宪政协会”等对激进报人进行了大力打击。但是 ,激进报人并没有为此吓倒 ,他们利用法律漏洞规避印花税 ,以小册子形式发行报刊 ,且不顾政府禁令坚持销售传播激进小册子。他们的斗争使报刊获得了自由批判教会和国家体制的权利 ,套在出版事业身上的法律枷锁最终被打破。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十七八世纪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大批来华,中西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西方传教士一方面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同时又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传向西方,并在西方文化知识界形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中国热。当时,大多数西方学者、思想家对中国的典章制度和传统文化赞美有加,而很少认识到甚而有意回避中国制度文化的负面内容,如伏尔泰、魁奈和莱布尼兹等人。相对而言,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却比较理性与清醒,既不乏赞扬与肯定,也不少中肯之批评。不论是赞美还是批评,孟氏的评价多有其事实…  相似文献   

19.
晚清外交官文学创作的一种界定:“使外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太伟 《天府新论》2011,(3):149-153
在近代西方强权外交的背景下,晚清开始向外派驻使臣,这些使臣具有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的双重复合性,他们出使异邦,思考中外异质文化的文学创作,是近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但学术界长期缺乏对此现象的整体观照。论文拟将晚清使外文臣的文学创作界定为"使外文学",以便从整体上对使外文臣的文学创作做出一个合理的界定。"使外文学"的异质文化书写,表现了创作主体在他者语境中自我认识的深化,并为国家文化形象的完善以及世界各民族的全球化融入过程,提供了独特的文学书写范式,应当在跨学科范畴中加强研究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徐同文  陈艳 《东岳论丛》2012,33(12):95-98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政府干预与高校自治,是一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重要课题.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革与挑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趋势,促使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干预.采取了以拨款和评估制度为主的多种干预政策及措施,强化了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和引导.近年来,英国政府的干预策略重视引入市场机制,由直接干预转为对高等教育市场的调控,但仍保持了较强的控制力.英国的高等教育干预实践,对于如何处理政府干预与高校自治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