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与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两次转变,其人的解放观念也经历了从人本主义的激进的思想话语到唯物史观的科学的历史话语的逻辑转换过程。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是怎样拓展人的解放理论视域,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问题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现实出发去拓展人的解放问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在普遍意义上被理解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理论并没有进行考察,更没有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关联。理论研究表明,马克思在早年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理论著作创作,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形成了实践哲学这一科学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把科学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强调通过科学家的实际工作来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按照自然过程去认识和把握科学的发展历程。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主张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主流倾向。文章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观点给与分析评价,从而为我国科学哲学的研究确定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系结构问题,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或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上世纪早期甚至更早贯穿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案。其中穿插着关于实践观点与人本主义的问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化与实践本体化。这些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命运。对中西方有关的几次论战加以学术史的梳理,可以为当前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秉承新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在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解读中,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彰显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尽管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尚未达到马克思哲学应有的高度,但它贴近了马克思开创的哲学发展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有明显旧唯物主义痕迹的解释模式,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学术范式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第一个哲学形态是经济哲学。迄今为止,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已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经济哲学形态的三次提升。一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逻辑架构的构建和经济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硬核的探讨和经济哲学学科的创立;三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赫尔德、维科以文化哲学为内核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潮,晚年又接受了文化人类学的思想。他把这些思想融入哲学创造之中,创立了以实践和辩证法为内核的文化哲学理论。这一理论分别表现在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规律的探讨之中。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马克思以偶然性和人的自由为主题,分析了感性人的存在的内在矛盾,建构了人的自我创造活动的本体论和实践的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马克思以实践、异化劳动为主题,分析了人的历史性存在和发展,阐发了充满否定辩证法的历史主义原则。在历史规律的探讨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民族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的创造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建构了文化哲学的历史理论。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理论,马克思才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创立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传统,而拉法格、拉布里奥拉等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在不断地解读马克思的这些文化哲学理论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因此,如果不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就很难在深层理论上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变革的意义,亦难以理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空间哲学具有原创性、奠基性和革命性贡献。"马克思空间哲学"的当代建构是在"空间转向"语境下争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需要。"马克思空间哲学"包括社会空间的实践本体论、"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论和"社会—历史"空间的本质规律论。"马克思空间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实践唯物主义空间本质论、空间的社会逻辑、空间生产理论、世界交往的空间叙事、资本空间化及其批判、社会空间的断裂及其解放、社会空间正义思想等。"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研究有助于回应西方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挑战、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空间"思维方式和建构马克思空间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系问题的研究,自从马克思决定性地超越费尔巴哈、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行之真正批判的那一刻起,有着伴随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追问历程。对此问题的研究中,“二阶段论”和“三阶段论”最具代表性。“三阶段论”者确认马克思哲学变革中有一个所谓的“费尔巴哈派”阶段的存在,夸大了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形成中的地位和意义;与之相反,“二阶段论”者则极力贬低马克思哲学变革中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消解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马克思思想转变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对此问题所作的各种探究之间内涵着的巨大差异,仅仅预示着针对这一问题所作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问题本身所包含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原则,是马克思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实践生存论是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基本哲学原则。它界定和衍生出了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其他三个哲学原则,即"人的历史性"、"资本及其生产方式"和"现实的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原则凸显和表征了马克思科学哲学思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早期法哲学是人本学的法哲学,但随着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他实现了从人本学的法哲学向"经济学的法哲学"的转变,而"经济学的法哲学"则实现了对自由、平等的法权观念的批判和超越,从而使得马克思的法哲学深深植根于生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之中。但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把握又不能单纯地停留于经济分析之中,而必须深入到"实践"的概念,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法哲学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这种实践论的法哲学是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整体性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2.
诺曼·莱文的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具有五个特点:第一,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之间具有连续性;第二,重视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第三,强调对黑格尔的不同理解造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区别;第四,将列宁视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重新黑格尔化的代表人物;第五,重视研究政治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发展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但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相似文献   

14.
埃里希.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人学家.《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系弗洛姆早期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是20 世纪将马克思哲学重新人本主义化的重要文献.此书中,弗洛姆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为人本主义的观点,讨论了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里,他反对将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为经济决定论 ,而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是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转化的中介环节。费尔巴哈为马克思的思想解放和哲学转换提供了一个唯物主义人本学的立场和方法,即从自然的、感性的、经验事实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出发。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没有真正领会实践的真正含意。以至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有着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雏方式有着巨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的争论,有的学者综合两派的观点而提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两条线索是并存的。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与其说是辩证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折衷主义,因为马克思通过感性实践的对象化理论否定了抽象的科学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实现了人与自然、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从而将无家可归的"独立的哲学"重构为"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17.
《新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对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反思,马克思日益发现,原先基于对主体性解读的哲学已经无力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走向成功,必须从高扬自我意识的人本主义转向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这一转向不仅对他自己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而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因此,准确认知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时期的哲学转向,是客观梳理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的应有议题。   相似文献   

18.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少学者往往把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等同于其异化理论的全部,从而忽略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演进过程。与异化理论相对应,马克思的哲学观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向:从黑格尔主义转向人本主义、从人本主义转向实践唯物主义,以哲学观变革为背景能够使人们更加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由于存在的衰微而使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担负起支撑人们生活在世界中的大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概念的强化,解构了纯思辨的存在与时间的虚无化关系,使人们始终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还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以清白;多层面厘定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这就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需关注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嬗变中历史辩证法的逐渐露面在场;而挖掘掩映在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必然回归马克思原生态、本真的新唯物主义,从而远离解释学似的苍白无力的纯教条式诠释;从而才能使被当代西方哲学弄得混乱不堪的思辨哲学在新唯物主义中的维度得以走向澄明。  相似文献   

20.
近40年来,国内学界针对实践唯物主义所展开的原则性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实践唯物主义放弃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再度把实践原则神秘化以及并未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对此,我们必须做出如下澄清:实践唯物主义本质性地超越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争,是把它们结合起来的真理;作为不同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全新哲学立场的理论宣言,是走向唯物史观的理论中介;不论是作为新哲学范式的实践唯物主义,还是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具象化展开的唯物史观,它们都只是马克思用于破解资本主义之谜的理论准备和方法论工具,而不是马克思全部理论工作的宗旨所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应把马克思的哲学本身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是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性精神,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反思紧迫的时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