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要理解一国的战略偏好和战略选择,战略文化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视角。近年来日本以选择冲突型战略文化为背景,战略偏好和战略选择总体呈进攻性的特征。这种现实主义的战略文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形势下重构的结果。国家对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推动战略文化重塑的重要机制。日本政治精英正是在历经冷战以来三个阶段持续建构的过程中,通过与自我建构的身份规范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情感选择两个维度的传导作用,实现了对战略文化的重构。由于所建构的身份具有强烈的角色身份指向,基于其固有的显著性,日本战略文化的转型必然以冲突型为依归。环境认知、政治程序、联盟结构等三个层面的变化表明现实主义的战略文化已在日本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内化。  相似文献   

2.
在实力和地位上升加剧大国竞争烈度的背景下,崛起国如何有效管控大国竞争,避免陷入战略迷思,最大限度延展战略空间和降低崛起风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本文从决策精英和社会双向认知互动的视角进行研究,建构了一个抽象的理论解释机制。国家崛起从根本上破坏了战略决策的内外部环境,精英和社会基于国内政治博弈的双向互动,使彼此的社会心理焦虑融合并扩散蔓延,加之战略文化因素对决策精英认知的影响,导致决策精英陷入某种战略迷思,塑造了非理性的战略决策结果。其中,体系压力与社会心理焦虑是自变量,中间变量是国内政治博弈,战略文化是结构性常量。通过对一战前德国决策精英"海权迷思"对其战略决策的影响进行过程追踪,理论机制的有效性得以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3.
国际政治文化研究范式及其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政治文化研究范式是冷战后出现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理论范式,它以非物质性本体论、文化因素来塑造国际政治体系结构与体系单位等基本命题为主要特征.冷战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范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文明范式,一类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共有观念范式.两者共同具备文化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但在文化语境、论证方法、未来展望等方面各具特色.共有观念范式较之文明范式更加规范与系统化,标志着国际政治研究文化范式的转向.国际政治文化研究范式的兴起体现了国际政治研究视角从政治人、经济人到社会人(文化人)的逐渐丰富与成熟,代表着未来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中的两极对峙格局也由此终结,美国成了当今国际体系内不可否认的唯一霸主.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留下来的冷战遗产,并力图复兴霸主地位.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大国通过自身的物质能力,积极推动国际体系改革,它们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对其他国家的发展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南非、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众多中等国家也在冷战后同时并起.许多新兴国家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权力分支上的群体性并起,正在填补冷战后的权力真空,并逐渐撼动着美国霸权.对于这一国际体系新变化,美国和新兴国家也不断在体系内部进行着功能互动,逐步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吴胜 《日本学刊》2001,(1):49-62
冷战后日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上是冷战格局解体;国内是日本正位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经济上泡沫经济崩溃后长期低迷,正面临一个结构调整时期;政治上是以自民、社会两大保守、革新政党对立为根本特征的1955年体制的终结,政坛处于一个混乱的过渡时期。这些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的以精英主导为特征的决策模式已不再能够解释冷战后日本的外交决策过程。1995年日本朝野围绕着对中国核试验是否进行制裁以及进行何种程度的制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外交决策过程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6.
软权力竞争: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文化安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约瑟夫@奈在他1990年出版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和<软权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软权力"的概念.软权力一般包括价值标准,尤其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的影响.在冷战体制下,国际政治斗争主要集中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层面,而使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处于潜在的隐性状态.冷战后,伴随冷战时期处于潜伏和生成状态的许多因素开始跃居国际政治的前沿,文化作为国际政治中无形的"软权力",其争夺构成了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独特的景观.全球化形势下,面对西方无孔不入的文化扩张和渗透、面对西方的卫星轰炸和信息霸权,我国的文化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应对挑战,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先进文化,从战略高度来制定文化安全目标,从体制高度审视文化安全机制,从观念高度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7.
宋德星 《南亚研究》2006,12(2):9-15
印度的外交政策不仅基于国家利益,同时也坚定地基于一种哲学指导。独立以来印度的国际政治思想既体现出了印度战略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反映了当今国际政治现实的重大影响。可以说,在印度战略文化包装下的基本对外态度和信条,其核心就是“曼荼罗”地缘政治思想、考底利耶现实主义传统、“印度第一”的国家利益观和多中心国际体系构想。为此,均势加搭车成为印度追求世界一流大国地位的基本战略选择,同时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印度只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有限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8.
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亚不仅是中亚的腹地 ,而且是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战略地带的核心。这一事实决定了印度对威胁的判断受两大地缘政治现实的影响 :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 ,因而印度的战略视野、特别是国家安全被放在一个远大于南亚区域的、伸展开来的战略框架中去整体统筹。南亚权势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地理特征、英属印度的战略传统、冷战的经验教训以及冷战后地缘政治的重大变更 ,使得印度主要依凭“自助”战略致力于“地区核心”这一目标。基于历史经验和南亚地缘政治构造 ,印度在思考和制定安全战略时无不同时注意陆上和海上两大方向 ,但印度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所具有的天然缺陷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安全战略面临的困境 ,特别是其安全战略目标并不能始终如一地定位于“地区核心”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政治过程"论证结构,从国家权力与对外政策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探讨印度对外关系中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国内各界政治力量在国家制定重大对外决策过程中的互动过程及其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深度挖掘出独立60年来印度对外政策决策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了印度对外政策决策的一般性规律,归纳出印度对外政策的决策模式——"双螺旋"决策模式,并对该模式做出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论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建才 《唐都学刊》2007,23(3):52-59
大战略是一战后西方军事理论界提出的新概念,二战后广为流行,并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并实施了以遏制战略为核心的大战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在这个战略体系中,位于顶端的是遏制战略;其下是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等各领域的分类战略;这些分类战略的子战略或曰具体战略,诸如威慑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等,则为第三层次的战略。遏制战略以各分类战略及其子战略为依托,统领着众多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各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则依据遏制大战略制订并以遏制大战略的目标为最终目标。该大战略体系在促使苏东裂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印度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飞 《南亚研究》2009,(2):13-22
一国特有的战略文化较之国际规范能对战略决策者产生主要影响。印度战略文化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战略传统与政治理念等变量作用下形成并不断发展,并能够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分析印度战略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了解印度国家安全利益和战略手段选择,并对中印关系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与冷战关系的角度看,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逐步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战略思维框架,以及中国决策层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外交新理念。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选择的发展战略是追随苏联的模式,对外政策则选择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动荡与波折,中国领导人终于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选择了“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这标志着自195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政策终于又一次实现了根本性的协调,其结果就是“告别冷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巴基斯坦关系的嬗变:1962~1965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但学界对中巴这一“独一无二”的战略关系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本文在中国与印度相争的大背景下,对1962—1965年中巴关系的嬗变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冷战期间,谋求外在的同盟关系是巴基斯坦维护国家安全始终不渝的目标,巴基斯坦积极的对华政策是其顶住美国压力、建立中巴事实同盟的主因;中国在对巴政策中所追求的有限的政策目标以及对意识形态的摒弃是中巴事实同盟建立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冷战期间美国印度洋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苏联,冷战后美国成为印度洋的主导力量,开始在印度洋地区进行军事前沿部署。近年来,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高,美国提出了“印度-太平洋”概念,并强化其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保持主导地位、保护海上交通线安全、控制战略要冲等。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的驱使下,通过军事部署和制度安排在印度洋取得霸权地位,但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印度洋霸权是“弱势”霸权。  相似文献   

15.
肖军 《南亚研究》2012,(3):111-124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外交思想的雏形在其传统政治文化中就能找到渊源。印度政治文化不仅囊括具有现实主义取向的"考底利耶主义"与激进的"斯瓦拉吉"思想,也包含具有崇高道义法则的"法胜"思想与"非暴力"思想。本文从历史、地理、宗教精神及广义的文化等五个方面探讨印度二元性政治文化的来源,并阐述这种政治文化的特征。在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印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6.
北约在世纪之交开启对华交往,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大幅调整对华政策。北约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源在于:1)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变化;2)北约将亚太安全视为全球安全使命的一部分;3)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决策机制失衡;4)北约延续并扩大冷战思维;5)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北约对华敌意增加。北约对华政策调整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与安全结构建构,不利于亚太区域安全与稳定。中国要准确、系统、完整地认识北约对华政策调整,趋利避害,坚持合作共赢和对外开放,坚定维护国际多边主义,以实际行动打破北约的围堵与打压。  相似文献   

17.
印越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动因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初期,印度与越南的关系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被打破。2003年,印越签署的《全面合作框架联合宣言》是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07年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将两国关系推向战略伙伴的新高度。两国的外交调整、发展张力及地区格局变迁等是推动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因。印越战略伙伴关系在安全、外交及贸易等方面都产生了诸多影响,但受两国地理与实力等局限,这些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
缅甸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中立主义外交,1989~1992年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把油气资源作为其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对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的俄罗斯等国推行以油气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多边外交,并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以保持其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缅甸的油气资源外交较大程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增强了缅甸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博弈能力,并对相关国家的对缅政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11年上台的民选政府势必会继续利用这一外交新手段在对外关系中追求平衡,完善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19.
印澳两国从相互疏远到成为战略伙伴,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在回顾冷战时期两国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后冷战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印澳两国在经济上互有所求,在安全上互有所依,但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开展"价值观外交",提出"自由与繁荣之弧"构想,更加重视发展与印度在政治、安全保障、经济合作等各领域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日本以经济合作促进其与印度的政治和安全保障合作的发展,增强了其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维护了海上通道的安全,使中国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日本在亚洲的战略态势显著改善。中日印三国要管控相互间的分歧,加强相互间的各种战略对话,增强战略互信与合作,进而形成互信基础上的协商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