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结构论争到行动分析:海外中国NGO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NGO的发展一直是海外学者高度关注的话题,由于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对改革开放后中国NGO的发展及其日益扩展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将海外学者的研究归纳为依托公民社会与统合主义理论的结构研究与关注NGO行为的行动研究,力图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研究中国NGO的整体图式。 本文认为,“结构研究”基于 “国家-社会”的二元分离,在一国的政治与权力配置层面上思考问题,侧重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配状态;“行动研究”则试图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来洞察与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机制、策略与路径,倡导关注NGO的行动。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探索微博空间中环保非政府组织间关注/认同关系网的结构,并结合组织间网络、社会运动联盟、互联网研究文献以及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来探究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间存在紧密的虚拟联系。统计分析显示,组织间虚拟关系受网络自组织机制、组织资源、合适性原则(注册状态)、同质性原则(离线关系、地理位置、关注领域)和微博使用活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源发挥“信号”功能,是组织可信赖性的基础,资源未知者不容易被关注/认同。对于资源已知者而言,资源匮乏者更积极利用微博平台。未注册组织主动与其他组织建立关系,注册组织则避免与未注册组织建立关系。具有线下合作关系或处于同一省份的组织之间更可能建立关注和认同关系,但活动领域仅对认同关系具有影响。微博使用活跃程度也对组织间关系具有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核心提示】NGO(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组织的从业者不能只拥有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更需要务实、理性的实干精神。从机构品牌塑造,到建设规范和专业的运作机制和财务制度,都需要立足本土实际,巧妙地融入理想与技术元素。下面的三篇文章就会给我们诸多这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NGO能力建设的缺陷是关注的热点。如项目申请书不清晰,缺少成本、效益意识。抛开宏观环境,这些问题背后有个人原因。NGO发起人与从业者一般都具有理想主义情怀,重理想轻技术。易动感情而理性不足。他们常常缺少政府或者商业机制的训练,管理水平与社会经验都显得不够充足,对人的理解也常常理想化。 相似文献
5.
6.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处境奔走呼号,进行着政策上的倡导。但是NGO已经在以行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专业队伍方面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应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分析——以A社团流动儿童项目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处境奔走呼号,进行着政策上的倡导。但是NGO已经在以行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专业队伍方面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应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与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大力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是我党在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如何强化对各级干部的有效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督的效能与效率,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的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仍是现阶段防范腐败,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监管水平的有效途径与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9.
NGO社会责任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GO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嵌入制度和社会环境的话题.讨论NGO的社会责任需要区分互益组织和公益组织,互益组织的责任首先是服务会员,公益组织实现组织章程所设定的目标就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NGO社会责任的讨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使NGO规范发展.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宽松和历史资源的匮乏,中国NGO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并不乐观.NGO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是实现制度创新,维护公民结社自由,并加强对NGO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环保产业市场化是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环保产业市场化应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系和机制。构建环保产业市场化驱动力应着眼于内驱动力和外驱动力两个方面,从技术动力、产业结构、环境政策、环境法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入手。 相似文献
11.
论新时期社会监督的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海鸥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3)
社会监督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 ,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对于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监督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努力寻求制度创新。本文系统阐述了发展社会监督制度需要完善的四个机制 ,即“整体协调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民主表达机制”、“权威支持机制” ,以此来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积极地参与社会监督 ,增强“以民制权”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社会重视,向全民推行环保理念已成为媒体肩负的一项重任。面对各种新媒体、自媒体所带来的激烈竞争,新闻工作者必须打开新思路,立足实际生活,树立环保理念,才能够向受众讲好环保故事、传播环保理念。本文将探究在智媒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向受众阐释环保理念,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宝贵认识。只有不断在工作上推陈出新,在实践中提升水平,才能更好地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激发公众环保参与,无论对于实现社区环境治理效能提升,还是社区整体治理水平提升均具有现实意义。但低收入群体社区参与不足是普遍性的客观事实,分析发现,第一,低收入群体的社区环保参与率较低,且城市低收入群体参与度高于农村低收入群体;第二,较高水平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良好的社区政策环境(政策公开透明)对低收入群体的社区环保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区政策透明的影响程度更高;第三,福利资源的获得对低收入群体社区环保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基于此,在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可通过畅通参与渠道给予低收入群体参与的制度保障,增强其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通过优化社区政策环境激发其参与热情。此外,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整体参与率低的问题,还应在社区参与的制度建设和资源配置上向农村低收入群体倾斜。 相似文献
14.
所谓政府监督,是指对政府行政过程的监督,而行政过程就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和支配资源流向的特征,因此,必须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遏止行政恣意自为和行政权力异化现象.说到底,政府监督或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现行权力分配原则、行政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本质规定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晓琴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4):32-39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开展社区教育的新型组织载体。文章在对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开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州借力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力量,创建新型社区教育模式,争取后发之势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5月22日,汶川大地震第十天,我作为南都基金会四川赈灾调查小组成员,向四川出发。我们一行五人,分别来自NGO赈灾联盟成员:南都基金会、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天津鹤童养老院、NPP公益伙伴和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我参与本次调查的核心目标是:了解中国志愿者和NGO在四川赈灾中的参与机制和能力需求,并与当地NGO建立关系,为支持其有序、有效和可持续地开展赈灾工作奠定基础。调查行程:本次调查四天,共访问6家NGO联合办公室/团队/小组,5家当地政府部门/人民团体,2家赈灾部队、30多名赈灾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港台地区、其他国家),10多名灾区人民(绵竹市遵道镇和玉泉镇)。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人民的美好生活期望值日渐提高,对乡村生活环境整洁度有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建设美丽乡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由于各方行动主体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侧重点不同,导致农村社会仍然存在一些矛盾没有解决.乡镇政府部门作为责任主体,在应对上述矛盾变化时也会依势而变,进而在落实上级指令和政策规定时往往采取理性化思维模式,呈现出多重行政样态.乡镇政府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行为的行动转向和策略选择是基于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的双重情境共同形构而自觉发生的,是在理性化思维导引下的政绩判断和现实选择.同时,这种双重场域形构下的理性化思维模式对于解释基层政府其他类似行政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腐败循环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困境问题,其根源在于反腐败组织无法打破腐败利益交易双方在长期博弈中形成的稳定均衡态势。通过演化博弈分析发现,惩罚机制可以起到促进反腐败组织协调高效运作的作用,有助于打破腐败交易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为最终阻断腐败循环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从政治机会、领袖与组织和第三方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国两个环保运动案例,我们发现,优势越明显的社会运动,它对政策的影响能力越弱;相反,在中国的政治背景下,激进的抗议手法有时比和平的抗议方式更有效.这个反向结论的原因在于,激进的抗议手法激活了政府内部的控制机制——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因此,在中国,封闭的政府决策模式会排斥和平的政策诉求,从而容易在客观上对激进的集体行动产生促动作用.对这一现象需要认真予以反思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