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走向司法化是宪法发展的客观趋势。在我国,宪法司法化的障碍主要是认识上存在误区。宪法的法律性决定了宪法可以而且应该司法化。宪法司法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论宪法司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宪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要求宪法司法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规范由法院适用的过程,它是宪法法律性、宪法至上及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的根本要求,对宪政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对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困境及原因、宪法司法适用的理由及现状,并试从宪法司法化的意义与根据、妨碍因素及解决途径的角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的司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规范由法院适用的过程,它是宪法法律性、宪法至上及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的根本要求,对宪政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宪法司法化的总体思路应当是:赋予法院宪法解释权,建立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法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4.
试论宪法司法化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司法化是中国法治化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宪法司法化存在宪法理论、社会宪法意识、国家机关体制建设以及司法人员素质方面的障碍需要逾越。当前,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和市场经济,用宪法来限制政府权力,扩大公民自由,推进社会进步,是时代的要求。中国法治建设必将克服宪法司法化的障碍,进而推进中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由于宪法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法官缺少运用宪法的知识和理念,人们对宪法属性认识不够以及司法实务界对相关司法解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我国宪法存在严重的"虚置"问题,公民基本权利也难以保障,这样宪法司法化就势在必行。可喜的是,现有的国际成功经验可借鉴,国内的初步实践也可总结。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宪法解释权、宪法监督司法化等措施实现宪法司法化,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6.
宪法司法化是通过司法途径来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司法化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违宪的司法审查 ;二是通过宪法诉讼救济受侵犯的公民基本权利。本文从宪法司法化的两方面内容以及宪法价值实现和宪法权威树立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自"齐玉苓案"以来,学界掀起一股探讨中国宪法司法化的热潮。有学者否认中国宪法司法化,但是宪法司法化存在三种形式——违宪审查制度、宪法的直接援用以及宪法的间接性援引,我国现行宪法的权力架构和规范逻辑并不排斥宪法的间接性援引作为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实现形式。此外,司法实践中存在着法官运用合宪性解释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而进行合宪性解释的过程一般都伴随着宪法的间接性援引。  相似文献   

8.
宪法司法化对于树立宪法的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法司法化是当今世界宪法发展的必须趋势,但我国在宪法司法化问题上一直处于徘徊状态.我国应该加快宪法司法化的进程,尽早建立起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切实保护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与宪法司法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要发挥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不应只停留在强调宪法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为广泛主体提供了根本行动准则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把宪法引入司法领域 ,通过宪法司法化强化宪法的法律效力 ,真正树立宪法权威 ,以宪法的司法化限制公共权力 ,规范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保护公民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当前需要从认识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缺陷入手 ,通过纠正人们对宪法认识上的偏差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宪法司法制度 ,有效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相似文献   

10.
宪法司法化是宪政的基石,中国宪法的司法化无成例可考,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剖析;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概括了外国违宪制度的相关类型和发展趋势,据此提出从宪法引用、违宪审查两个方面均应司法化的观点。分析了中国宪法司法化在法理上、制度上的障碍,提出了“法规审查备案室”到“违宪审查委员会”再到“宪法法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宪法司法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宪法意识具有外来性和非自觉性的历史特征。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缺乏性,党政权力意识的习惯固守性,是中国宪法意识主体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宪法意识在国家政治法律意识中理应具有主导性地位,但是目前所处的地位却相当尴尬。  相似文献   

12.
"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依宪执政的宪法理念凸显出宪法至上的宪政原则,强化了党执政的合宪性基础,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具体化,其内在地要求党的宪法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宪法集中体现法治的精神 ,法治需要适用的宪法。法院适用宪法与法院不享有违宪审查权并不矛盾。司法权固有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法院在适用宪法中的重要作用。法院适用宪法是有条件的 ,法院应在缺乏其他法律依据或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时适用宪法。法院适用宪法不仅可以弥补现行宪法监督机制的不足 ,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而且可为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的修改应该体现维护宪法稳定和实现宪法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修改,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时代精神,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宪法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宪法追求的价值--社会发展是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宪法制度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探讨司法机关在私法领域内适用宪法的理论和实践、司法机关在公法领域内适用宪法的问题、宪法司法适用的规则、完善宪法的司法适用,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宪法具有根本法的地位已经得到认可,但宪法是否还是公法却有诸多疑问。从其他大陆法系和地区的现行立法和理论来看,宪法仍然具有公法属性。从美国宪法的发展来看,其宪法只规范国家行为,具有实质上的公法属性。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宪法具有公法属性。  相似文献   

18.
从法源上讲,宪法的合法性根据应是人权,以人权作为起点和逻辑终点的宪法才能稳定而长久;人权作为宪法合法性的根据,决定了我国在立宪模式上应从政策性立宪模式转为制度性立宪模式,并应依据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来设置宪法的内容,彰显政府及权力机关对人权的服从;宪法权威的确立有赖于完善有效的人权救济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9.
宪法与人权关系密切。宪法作为人权的保障书,其主要职能是为了保障人权。我国现行宪法是对已有人权的确认,但同时在人权的规定上仍存在不少有待完善之处。因此,要通过实施宪法,确认人权范围、确立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宪法的人权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