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在横向国家权限的规定上,虽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三权之间并非均衡而带有议会独大和总统有权无责的特征。议会独大主要表现在国会对总统、内阁和法院的权力多所限制,而总统、内阁和法院却很难制衡议会;总统有权无责主要表现总统享受广泛的权力,包括公布并监督法律执行权、人事任免权、武装统帅权、宣战权、缔结条约权、宣布戒严权、宣告免刑减刑及复权、停止国会会议权、解散众议院权、立法否决权等等,但当发生政府集体性政治事件内阁替总统承担整治责任。这种做法体现了时人在议会、总统与内阁关系上的积极探索,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仍体现了限制行政权力的宪政理念。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美国、西欧各国同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文章着重从政治体制入手,浅析日本内阁议会的特点、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探究日本未来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预算权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预算权是指确定一个国家预算以及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和监督权力的总称。预算权是国家财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宪法关系。分析了宪法对预算权进行规制的内容,预算权纵向划分为中央预算权和地方预算权,横向划分为议会预算权和行政预算权。探索了预算权的宪法规制路径,有利于保障人大对政府预算审查批准权的决定性权力地位。  相似文献   

4.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走向政治现代化,先后经历了几度的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过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1947年《日本国宪法》的实施,引起了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官吏制度以及地方自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内阁制,实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的自我完善过程,终于建立起资产阶级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5.
1861年俄国农奴制废除以后,沙皇政府在政治、司法、行政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地方自治机构的建立。地方自治局的设立,是俄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表明农奴制国家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让位于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选制度。尽管这种民选制度还只限于地方自治机构而不是国家政权机关,和同时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议会制度不能相提并论,但这种民选制度的出现,确实是对俄国绝对君主专制制  相似文献   

6.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政治制度是与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它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结构形式、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行为活动原则,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压力集团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既表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又规定了运用国家机器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政治制度反映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全部现实。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国家政权管理体制一样属于地方分权制,地方分权管理体制下,地方自治思想统领教育管理,教育事业归地方管辖,教育督导的职能侧重于服务;英国教育督导机构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首先是教育督导最高机构教育标准局独立在教育部之外,直接对议会负责,其次是皇家教育总督学有制定教育督导政策的权利,不受任何机构限制,且教育督导工作人员的报告具有独立权,任何人不得干扰更改。英美两国的教育督导经验提示我们应理顺教育督导体制,严格督导人员选聘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督导方式。  相似文献   

8.
英国政治现代化的成功,突出表现在自中世纪后期英国贵族体制衰落后政治制度的继承性上。英国从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中吸收了政权关系方面和议会民主制的积极因素,建立、巩固了社会上层人物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制约王权的议会制度和有限专制君主制。这也导致了乡绅的崛起和爵位的膨胀——新贵族势力的扩大;在工业化时代贵族势力的渗透和贵族精神的延续,使英国成为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在德国,议员不受逮捕权最早规定于普鲁士宪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议会职能的行使以及保护议员不受故意迫害。议员不受逮捕权被认为是专属于议会的权利,但是其反射给议员,并主要由议员来行使和实现;其保护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涉及到人的范围、事的范围和时间范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亚五国议会制度的共性体现在:1.议会体制的变迁起点相同;2.议会权力都向行政机关转移;3.议会受到总统较强的制约;4.议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受到重视。中亚五国议会制度也体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1.各国议会的组织结构具有本国特色;2.土库曼斯坦的议会制度较为特殊;3.吉尔吉斯斯坦议会与总统的权力之争刚刚结束。展望未来,“强总统、弱议会”的政治制度在中亚还将维持下去。中亚五国议会制度将继续向西方成熟的议会体制看齐,其中体现民族特色的东西将不断被削弱。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从"尊王攘夷"一变而为"尊王学夷".围绕政治体制建设,以向西方寻求政治体制楷模为目的的"洋学"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政治理论,尤以主张"君民同治"的"英学"家代表小野梓的理论,主张"人民主权"的"法学"家代表中江兆民的理论,以及主张"主权归一"的"德学"家代表井上毅的"尊王"论最为突出,这些理论均对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给予了肯定,即均具有将西方政治体制和日本传统政治体制相结合的"尊王"色彩.但"尊王"色彩的强弱及其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日本近代政治体制形成中各具有不同作用.日本近代的政治体制是经由"英学"家倡导,"法学"家警示,"德学"家定论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天皇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狭义上的天皇制是指近代日本作为革命对象的专制君主制。广义上的天皇制是指以天皇为顶点的国家体制,包括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战后天皇制。日本天皇制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更是日本文化的深层特质,具有政治权力和精神权威双重构造。  相似文献   

13.
中曾根康弘对日本国家建设战略的思考来自于他对日本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与认识。他把日本不能成长为战略型国家的主要原因归为美军占领下所形成的战后政治体制,并把清算这一体制和塑造日本式人工国家设定为未来政治的目标。分析这一有着深远政治影响的战略思想,揭示其内含的矛盾性是本文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右倾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令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关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优越的民族心理和侵略性的政治传统;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得以延续;战后日本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5.
从 16世纪中叶到 19世纪初,日本社会出现了城市运动。日本的城市运动是日本战国后期幕藩体制建立的结果。幕藩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国家对商业和城市的统制,使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起来,成为社会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幕藩体制中,以集权、分权相结合的石数制为核心的兵农、兵商分离制有力地推动着城市运动的发展,它不仅塑造了日本的封建小农经济,而且塑造着日本的商品经济,使城市运动成为日本江户时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在明治维新之前成长壮大,日本的现代化也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6.
德日两国在反省侵略战争历史上存在差异 ,从文化角度而言 ,德国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 ;德国的世界公民倾向和日本的狭隘民族意识 ;德国真理观的至上性和日本真理观的薄弱 ;德国骑士精神的文化传承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政治影响 ;德国君主制的开明世俗和日本天皇制的保守迷信是两国反省侵略战争历史出现差异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建构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 ,是日本迈向现代化制度的起点 ,而德川时代的商业伦理思想则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起点 ,它在意识形态的深处革新了日本人的商业、职业价值观 ,打造出日本人的商业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 ,为日本资本主义自由、迅速地发展 ,提供了社会伦理秩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64年,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日本的左翼团体发起了反对美国核潜艇靠港的运动。这场运动因美国核潜艇停靠日本港口的常规化而失败。左翼阵营的崩溃、日本和平利用原子能事业的发展、美国的精心策划、媒体与地方的态度以及赖肖尔对话机制的成效,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左翼的呼吁没有引起日本国民的共鸣,这表明国家安全的考虑超越了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日本和福建的关系在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发生了重要转折,日本试图多方面在福建渗透其势力。力量不足时,日本对福建的图谋常受到列强牵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中国与列强争夺的基础,日本又能利用诸如“清末新政”等时机,快速在福建扩张经济文化势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也是近代甲午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扩张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日本当代右翼思潮是近代右翼思潮的继续和变型,从其意识形态根源及其本质来看,与近代右翼思潮一脉相承。其重新泛起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日本政治、经济形势紧密关联。在国内外双重因素的推动下,日本右翼思潮又表现出新的否定和美化侵略战争、为侵略历史翻案的时代特征,其泛滥对日本、东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