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审美价值究竟偏向于文学性还是剧场性,其功能究竟是重启蒙还是重娱乐,这历来是争议不休、难有定论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中国一些戏剧学专家依然因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从而看到了当代中国戏剧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走向。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戏剧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走向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整合。当今,在中国戏剧创作中文学与舞台、启蒙与娱乐间对立、偏废的现象正逐渐消淡,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日益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周贻白借鉴西方的“theater”概念,最早开始探寻戏曲的剧场性特征.他的《中国剧场史》一书从“剧场的组织”、“剧团的组织”、“戏剧的出演”三个方面,首次对戏曲的早期剧场形态进行了总结.此外,周贻白还尝试将中国剧场置于世界剧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予以考察,通过关注外来舞台风气对国内剧场的影响,寻求戏曲与其他国家戏剧在艺术审美上的差异性与互通性.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随着新的学科观念的传入,"戏剧学"在学科建构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剧场演出作为戏剧学中重要的一环,在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中也大放异彩。受到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戏剧的组织管理与剧场演出,并逐渐形成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剧场观念"。这种观念表明研究者认识到剧场演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戏剧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戏剧形成了强烈的剧场性,这与他提炼的戏剧冲突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将戏剧动作和冲突建立在主体心灵中的生命期待与追求之上,形成一种生命依存与命运纠葛的关系.他将动作的外在对抗性和内在矛盾性的冲突过程予以精巧的编织,始终抓住蓄势、聚焦、节奏这几个关键词去营造更具艺术张力的戏剧冲突,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剧场性,对受众的情绪形成影响与控制,主导着审美接受心理.惟其如此,他的戏剧冲突形成了四个最能感染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领域经历了一次跨学科的“情动”转向。欧美剧场理论与实践在最近几十年对“剧场性”与观演关系的思考有诸多隐秘而巧妙的共振之处。“情动”转向与戏剧的剧场性之间具有对话的可能,现当代剧场观演关系可以被认为处于“情动—情感”交织的阈限处。贝克特的戏剧《开心的日子》于1979年在伦敦的演出作为一个案例,展现了剧场如何在文本—表演生成过程中,表达“再现”的裂缝中流露的“次要情动—情感”,从而对以“再现”为模式的戏剧叙述提出批评。这一类“情动—情感”呈现的微妙强度与针对“情动”转向规避当下公共危机的批评形成对话,从而探索剧场与“情动”构建“人类纪”后危机时伦理—政治前景的开放性可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周贻白的戏剧史观中所强调的"包举全体"和"场上搬演"的思想,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王国维、吴梅与周贻白在戏剧史观念上的差异,肯定了周贻白戏剧史观的划时代意义,即他揭示了戏剧作为剧场艺术的本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窦娥冤》是追求剧场均衡性的典范。窦娥的多重性格内涵,成了本剧各种人物性格表征的参照系。她先是孤女,属于潘金莲类型的女性;再是义女,选择舍生取义的方式对待生命;三是女囚,以正面形象演绎了女性囚徒的受刑过程,尤其剧情中出现了女囚裸体受极刑的场景,展示了人类野蛮暴力和性感暗示力组合后惊人的剧场冲击力。窦娥多重性格不仅强力地推进了戏剧情节,还深度刺激了剧场的视觉形式和综合氛围。窦娥身上所体现的诸多种类的剧场性元素,播扬出了别具剧场学意义与价值的戏剧风韵,而窦娥独特的戏剧身份,在高扬人民性的时代,对所谓样板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定性和定型,起过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戏剧从未停止在媒介融合中的重塑尝试。依靠剧场承载并达成观演关系的传统线下戏剧,在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二次创作生成“线上戏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线上戏剧模糊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界限,使身体不再成为制约空间置换的绝对性因素。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多元化屏幕的再媒介化呈现过程中,“虚拟观演”作为现实时空平行空间的真实存在,在通过再媒介化手段拓展传统戏剧边界、拯救日益式微的戏剧产业、推动戏剧文化产业持久发展的同时,亦启迪着未来戏剧的发展,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分析研究线下戏剧到线上戏剧中戏剧“场”的嬗变,可重新认识戏剧在观演场地、观演在场性及观演审美场域的继承与再媒介化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戏剧的生命力之所以长盛不衰,焕发出越来越强的活力,这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一种双重共生现象有关。莎士比亚戏剧一方面活跃在剧场,另一方面也活跃在文字文本中,二者相互改写、互为补充;它们既为普通的大众所欣赏,亦为专业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阐释与批评的空间;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他的戏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当下性,而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他的戏剧又被不断改编、改写、翻新、盗用,成为后人眼中和心中不断变换的莎士比亚。这种剧场演出与文学文本、经典化与大众化、当下性与后世不断阐释的再造性的双重共生现象展示了莎剧的巨大弹性和解读的空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永恒活力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末,政治剧为新历史戏剧、生活戏剧、情感戏剧、实验戏剧等取代。革命剧场、边缘剧场、当面演剧场、叙事诗剧场等流派迭彩纷呈。诗情画意、轻歌曼舞成为舞台主要表现形式,而传统的打做念唱已不可同日而语。银幕、幻灯、激光、数码、高保真、虚拟等使戏剧获得了新的表演空间和表达纬度,引发了戏剧理念和实践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戏剧的本质特征是演员表演 ,是属于剧场的艺术 ,只有舞台演出方可让剧本创作具有生命活力。一个剧本既要有文学性 ,也要有剧场性 ,两者须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 ;戏剧的两个重要元素———台词与动作 ,是相互为用、相互支持的。然而 ,动作比台词更有表现力、形象性和直观性。台词也是一种动作 ,要求它富于动作性 ,是为了强化表现能力。剧作家的流派、风格以及剧本的体裁样式各异 ,动作的表现手法必然随之不一 ,但动作永远不会消失 ,永远是戏剧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喜欢戏剧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北兵马司剧场"。它 算是先锋话剧的实验场,是青年戏剧导演的梦工场。在这里总能 看到国外最新锐的戏剧演出,在这里很多票房未必大卖却绝对质 量一流的戏剧找到了它们的观众,成为文化界议论纷纷的主角。 而作为北京惟一一家民营剧场北兵马司剧场的老板,袁鸿却时时 处在被追债的濒临破产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这家剧 场是由袁鸿将一间废弃的礼堂改造成的。在2002年承包北剧场 之前,袁鸿做小剧场话剧已近10年,而且身份很多重,自己开过公 司,当过编辑、策划、独立戏剧人,按他自己的话说是除了演员, 跟戏剧有关的事情都做过。在袁鸿现在的名片上,头衔是:北京北 兵马司剧场,艺术总监、执行董事。  相似文献   

13.
曹禺十分重视悬念在剧场性营造中的作用,他不仅在每一部作品中都精心设置了总悬念,而且巧妙地设置了小悬念,采取了四种基本方式,运用了三种技巧.这些悬念以戏剧人物的人生状态和命运遭际为基础,产生了诱人的剧场性张力.  相似文献   

14.
清末上海剧场演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上海剧场形态在清朝末期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由酒馆式剧场转变为茶园式剧场,主要是接受了北京剧场形态的影响,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华民族文化自身,主要是民族文化内部交流的结果,西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第二次演变是由“茶园式”剧场转变为“西式”剧场,这明显地是接受西方影响的结果。中华民族戏剧文化是一种“杂文化”形态,西方戏剧文化则是一种“纯文化”,上海剧场在清末演变的轨迹正是“杂文化”向“纯文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戏剧鉴赏 ,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 :集体性的剧场直接体验、戏剧活动的多度创作和戏剧情境唤起的痴迷境界。这是戏剧鉴赏与其它文艺鉴赏的根本区别。探讨戏剧鉴赏的美学特征 ,对指导人们更好地鉴赏戏剧、研究戏剧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后果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跨出国界,在与母文化相异的文化环境中的旅游活动。跨文化的国际性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主要趋势之一。跨文化旅游既能引起文化惊喜、文化模仿、文化融合等积极性的文化效果,也能产生文化摩擦和冲突、文化自大或自卑等负面后果。要去除消极性后果,达到文化和谐,除了强调跨文化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主观适应外,更应重视旅游地和旅游业对旅游者的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17.
王仁杰的剧作《节妇吟》和《董生与李氏》借鉴欧洲传统戏剧原则,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情画意与西方情节艺术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8.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不同,教育戏剧是以教育而非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在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活动、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和以“剧场”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这三种戏剧类型中,教育戏剧定位于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教育戏剧在教学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人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再到“以科目为中心”的三个阶段。美国偏重戏剧的艺术价值,主要以创造性戏剧为主;而在英国偏重戏剧在教学上的工具价值,强调利用戏剧来统整教学及实现教学目标。教育戏剧在幼儿园的发展形成了两个类别四种形式:在以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为主的类别中,包含了随机性的戏剧游戏和主题引导的戏剧游戏;在以教师安排的戏剧教育活动中,包含了议题性的戏剧教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戏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利行文化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技术是人具有的统一着目的、方法、手段与监控措施的利行文化,是人根据自己的科学认识、需要与价值目的,以利行思维为核心过程并结合、运用外部条件而自觉建构起来的。技术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积极性与消极性、适应性与不适性、自觉性与盲目性、社会化与个性化、智能化与艺术化、善恶对立等八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台词,而不是动作,才是戏剧的根基。这既由二者在剧场系统与剧本系统中概念内涵上的差别以及二者不同的性质、功能特性所证明,又被发展着的戏剧史所证实。“重动作论者”之所以坚持“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正是由于在这些地方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