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规则效力的生成问题是法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西方和我国的法哲学研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或经验两个层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理论出发,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规则效力产生的基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交往形成了对一定规则的认同,这一认同成为法律规则最终形成的直接动因,这种认同包括自主性认同以及强迫性认同,这种交往认同也是法律规则产生效力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律规则及其应然效力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由规则构成的,法治社会亦不例外。在法治社会的规则构成结构中,法律规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法律规则至上的社会。法治社会法律规则的至上性,使得教育的形式理念表现为法律规则的普遍遵守。法治社会法律规则的公正性,使得教育的实质理念表现为法律规则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法治实践中出现的协商行政规则制定案例和事件,表明协商行政规则制定在我国悄然兴起。从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视角对协商行政规则制定进行法理分析,协商行政规则制定的法律实践以交往行动理论作为理论前提,并以交往理性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协商行政规则制定法律实践中面临着参与者的角色和地位严重失衡、参与主体的沟通程度严重不足、制定过程缺乏程序正当性和合理性、各个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协商并达成合意的实践难度巨大等法律挑战。应对协商行政规则制定法律挑战的解决出路,需要着重强调协商作为事实与规范之间的一种协调机制,关注协商参与者的资格问题,重视协商行政规则制定作为法律媒介承担的双重使命,坚持协商行政规则制定程序的合法性和公平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有规则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或者乐音,能够提供人类听觉上的享受,用以表达人类的情感,是一种抽象的灵动的艺术.法律是一种公平规则,一种社会规则,以正义的存在作为存在基础.法律由一个国家制定再认可,规定了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法律这种社会规范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如此看来,法律与音乐处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法律是严肃理性的,而音乐是飘渺变化的.如果将音乐与法律“融合”在一起,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能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变化”呢?是琴瑟和鸣地奏出高山流水袅袅余音还是导致一种无奈的最终裁判?  相似文献   

5.
经济分析法学有关产权在交易中的作用的思想十分引人注目。这种思想认为,如果交易代价为正值,那么法律规则对产权的不同配置便会导致社会整体效益的不同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最佳法律规则是使交易代价影响减至最低的法律规则,以促进社会整体效益为出产点。经济分析法学极力主张应在法律制定和法律运用两个方面促进产权在交易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产权结构的法律改革,经济分析法学的上述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确定性是法治的规则之治的必然要求,但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程序的产物。文章以许霆案为例,说明了现代社会给法律的确定性提出了挑战,指出了法律不确定性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了现代社会如何寻求相对的法律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IRAC方法及其逻辑辩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RAC方法是当今西方用来帮助法律专业大学生掌握法律论证的最重要的法律方法之一.但是,我们认为,IRAC方法的主体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法律专业大学生,还可以扩展到法律诉讼中作为诉讼论证主体的起诉方、应诉方和审判方,使得审判更加民主化、文明化和理性化.而且,演绎逻辑并不足以为IRAC方法中的法律论证提供合理性辩护,我们还需要引入证明责任规则构造一个法律逻辑体系才能为其进行较好的辩护.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自然法?自然法就是正义和自由,是根据自然本性的要求规定的法律。自然法要求达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的统一,其本质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统一。它具有理性价值、正义价值和法律价值。自然法在整个法学思想发展中有三种重要作用:一、原则化,即为制定法提供一个道德原则和标准,以指导和约束人为法的制定和实施;二、正义化,即为制定法提供一种价值理性的正义性基础;三、推动性,即推动法律思想和法律规范的发展,创造新的法律和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9.
论习惯     
习惯本身不是法律,而是法律的一个渊源。如果法官发现某一规则在人类交往活动中被整个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遵守,那么,法官就会把它作为一条规则确定下来。习惯不是意见,而是实践,是相同条件下人们行为的一律性。人们一般认为,习惯早于法官的判决,后者不过是表述前者而已,然而,这并没有多少依据。习惯经常产生于法官的判决。  相似文献   

10.
法官司法缘何要奉行克制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司法的中立性要求来看,克制主义应该是法官的意识形态。司法克制主义要求法官对法律要忠诚;要克己守法,廉洁自律,尊重法律规则;要对立法权、行政权和其他社会公共权力保持谦抑的姿态。法官保持克制主义是法制本质中的应有之意;是保障法律自身意义安全性需要。虽然司法克制主义与能动主义在司法过程中都不是那么纯粹,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消彼长,但在某一个时期总有一种姿态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国的法制建设需要司法克制主义理论。因为,我们没有经历严格法制主义的熏陶,人们对法律规则还不够尊重,法律至上还没有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因而必须对法官和公众进行规则意识的强化和启蒙。实际上,没有严格的规则主义就没有法制,没有司法者等对权力行使的克制就不可能有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规范的结构──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范由微观、中现和宏现三个层面构成,微观法律规范由法律主体、法律行为和法律后果三要素所构成,并通过其功能的分化与组合构成中现法律规范,而宏现法律规范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则可以通过反映中现单行法律之间关系的在学理上被称之为法律部门的内在结构得到阐明。法律规范的结构是社会生活的功能性反映。法律精神只有通过法律规范才能表达出来,法律原则只有通过法律规范才具有可操作性。了解法律规范的结构有助于全面理解一个法律规则,确切把握它的社会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发现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发现是指法官判案时生成裁判规范的活动。很自然,裁判规范应当首先在制定法法源中寻找与确定。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作为正式法源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法律发现的形式。此外,各种能作裁判依据的非正式法源也是法官进行法律发现的形式,可以在适当条件下选取为裁判之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中大量运用法律标准既与经济法所调整的国家干预行为的特点有关 ,也与立法者的预测能力和经济法的目的与任务有关。因此 ,我们不应试图用严格明确的法律规则来代替经济法中模糊的法律标准 ,而应认识到这是经济法不同于传统法律强调规则性的一大特点 ,认识到在法律规则与法律标准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二者各有其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社会捐助是慈善的一种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对于慈善事业的法律规制也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捐助的规制之中。我国现行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关于社会捐助统一的法律规定只有一部,条文较少,规定简单。在制定全国性的法律中需要有一个总的规则遵守,在涉及到具体问题时,由执行机关在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范围内具体实施。安徽省作为中部省份之一,在社会捐助领域也有一些规定,但是目前安徽省也没有一部完整的直接涉及社会捐助或者慈善业的法规规章。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取各项具体措施来弥补此种缺陷,使地方与中央法律法规能够连接,互补。  相似文献   

15.
司法三段论的大前提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来源于人们的法律生活经验.大前提是对过去案件事实(小前提)的提炼,小前提居于主导地位,大前提要适合小前提.大前提不能改变小前提,却要随着小前提的改变而改变.大前提的有效性取决于它与小前提的契合关系.当法律实践中出现法律规则没有规定的新型案件或疑难案件时,法律原则也可以当作法律规范适用,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由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组成的.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作为规则体系的“准实在”,司法活动需要在规则的教义性和救济性中予以把握l同时规则的正当性和回应性应在司法过程中生成和证立。因此,有必要区分制定法规则和判例法规则,并认真对待它们之间的功能区别和价值关联,以圆满地实现法律的正义承诺。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法律运动是对法律形式主义的一种反动和纠偏。文章通过历史性、比较性、语义分析等研究方法,认为法律现实主义对于当时急速发展的美国社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地给予回应,其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批评可以概括为对法律确定性的怀疑,而怀疑的重心又归于现实主义者们洞悉到在司法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客观介入和不可小觑,即归于司法过程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和影响,并且“新”的更为真实的法律确定性正是存在于其中。当我国的法律规则日臻完善之后,我们需要借助现实主义法律运动的观点及时地将中国的法制建设推进到“下一步”,即关注法治中“人”的因素,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法治社会 ,“法制”是保障 ,监督是关键”。文章从健全法律监督法这一层面上 ,论述了如何完善法律监督这一环节。提出了制定法律监督法的立法构想框架。以此实现法律监督手段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并使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 ,实现法律监督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代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 ,学者们从理论上对法律信仰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本文不同意法律信仰的论证策略 ,因为我们所置身的是一个理性的批判的社会 ,那么 ,顺应这一社会的法律观念只能是建立在人们感性生活基础上的法律信念 ,任何超验的东西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法律实证主义和社会实证主义的法学方法论,从仲裁协议在产生和效力方面的独立性入手,从主从法律行为效力规则角度重新探讨了独立性产生的内在原因。通过对仲裁协议独立性规则演进的历史考察,论述了该规则产生前后国际商事交易背景、法学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以及私法领域的法律政策的变化对具体的理论和规则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仲裁协议独立性的产生和最终确立不是基于法律调控的技术型因素而是基于法律调控的政策型因素,它是私法政策不断发展变化的产物,反映了自由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理念对私法运行外在过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