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文信息》2008,(3):60-60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隅100公里的大屯乡。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相传是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余达父扩建始成今状。整体布局为中轴大体对称的大规模三路构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左路建筑有东花园、粮仓、绣楼等。东花园也称“亦园”,用于接待客人。中路建筑有大堂、二堂和正堂,各路堂宇之间均有石坝或内墙间隔。  相似文献   

2.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又名敦睦堂,位于佛岭后村中,是郑氏族人祭拜先人,供奉祖先牌位提供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祠堂坐南朝北,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五开三进,宽约8米,进深22米,分为前堂、正堂、后堂兰部分,祠堂门楼为二重檐呈八字形,宽11米,门楼前有石狮一对,一只开口,一只闭口。门楼上雕有人物、动物等,尤以一对木雕狮子最为精美,  相似文献   

3.
1648年冬,王船山与邵东太平曾氏的曾延美(当时任副总兵)共辅南明王朱由榔.1710年,住在汪塘黄家陂的曾载阳、曾载述兄弟就写了"刊夕堂永日绪论·船山经义附识".此两兄弟的父亲曾蕃祉与船山雅意周旋,来往不断.罗振钧作船山师友录备记其事.曾载述构新居"寻乐堂"姜斋为其书匾.  相似文献   

4.
任允挚堂是李朝后期著名的女性理学家。她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展现了优秀的人格修养,她是众多女性学习的榜样。在2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她就始终坚信人类具有无穷的潜能,并以勤奋钻研、努力实践的实际行动,传授给后人“有志者,事竟成”的哲理。任允挚堂的学识、道德修养以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必将给现代人的人生观带来一些启迪。任允挚堂的历史观、性理学理论和对经义的解释以及她的文学创作都将对我们了解李朝后期的性理学家和两班阶层妇女们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文主要介绍任允挚堂的一生简历、对女性教育的见解及其所著书《允挚堂遗稿》。  相似文献   

5.
《徽州社会科学》2009,(10):64-64
国庆节前夕,祁门县历口镇环砂村的古祠堂——叙伦堂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见一队黑衣人头戴面具、手持钢叉,奔涌至戏台前舞之蹈之,好不热闹……这就拉开了千年古戏——目连戏演出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对于“陵川七状元”的说法,通过引用大量史料进行考证辨析,笔者认为武明甫、武天佑、赵安时、赵安荣有可能确实是状元;而李俊民是经义第一,武天和也有可能只是经义第一,但当时政府已明确规定经义第一不能算状元了,民间不了解这种政策变化,仍误称他们为状元;至于说宋代的崔有孚是状元则无法找到史实依据,也许他只是在地方选拔试中考过第一,被民间误称或戏称为“状元”,后来就以讹传讹了。  相似文献   

7.
论宋代的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义实质上是论说文。在中国科举考试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中,经义作为主要科目,前后达八百年之久,地位远过诗赋。本文以经义程式为依据,对宋人经义作了分期考论。虽不可谓宋人经义全无佳作,但实际效果与统治者的期望相去甚远,它又与律赋合流,开八股文风气之先,在科举史、文化史上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宗师王鏊的科举经义时文的学术渊源可循有二:一是受元代江西庐陵彭士奇所编彭氏家族宋元经义的影响.彭士奇是元代科举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是元代"股体"时文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和他有关的科举经义材料是现存最完整最真实的元代科举经义材料.彭士奇所编辑彭氏家族宋、元两朝科试经义全部程文,被明正统十年进士昆山叶盛在景泰四年得到....  相似文献   

9.
汉续秦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学"就是体现和运用于秦政中的经义学说.这种经义行政发源于秦朝,张大于汉朝.秦政和汉政的共同性在于,二者行政的学理基础都不是一元的,而是二元的,即经义和法术.同时区别有二,一是,经义和法术这二元因素在秦政和汉政所占有的比例不同;二是,秦政中只有经义行政而无经术之士,汉政中则既有经义行政又有经术之士.所谓汉续秦学,就是指经义论政在秦帝国的政治实践,它直接影响了汉学和汉政的双向开发和互动交流.并最终在西汉中后期形成了一种经学政治形态和经学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近来有学者新论安徽霍山为古南岳。但战国至秦汉儒家多主江南衡山为古南岳,西汉则以安徽霍山为南岳,自此经学内部出现改经义以附和现实礼制者,如《尚书大传》和《说文》。但南岳衡山仍在经学内部流传。直至北朝尊《周礼》而重郑注,江南衡山才从经义走入国家礼制。  相似文献   

11.
安顺“地戏”与傩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戏"与"跳神" "地戏"一词,多见于近人文章之中,乃用以命名由古而今存活于贵州一带的某种民间现象.然一方面虽使用频繁,另方面却语焉不详.沈复馨的文章略有描述,其曰:"安顺地戏系指目前分布于安顺及邻近地区,即西起郎岱,东止花溪,北自普定,南迄紫云这片地区上的二百多堂面壳戏".其又曰;"安顺地戏是指目前保存在安顺地区及其周围上十个市县的近三百堂傩戏".二文互补,一曰"面壳戏",一曰"傩戏",试图对"地戏"进行界定,尽管尚看不出详细的分析,毕竟有所用心,表明论者对所述对象称谓的关注.不过倘深入考察便可看到无论是古代史料还是现实民间,对论者们所论述的这一现象均有两类划分,多种称法.一类代表"雅文化"观念且所出较晚.如《安平县志》:"元宵遍张  相似文献   

12.
李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2023,(3):76-97+206-207
就其意义的建构而言,经学就是关于儒家经典的阐释学。经学阐释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因而其具体目标不是指向与人无涉的客观存在,而是指向“义”或“义理”,又称“经义”或“大义”。“经义”即阐释的结果。经学阐释对“经义”的把握主要不是发现的过程而是建构的过程,不同历史语境赋予“经义”以不同的内涵。从“微言大义”到“依经立义”再到“衍义”,随着阐释目标的变化,经学阐释学在方法上也出现了从“曲折成义”到体认、涵泳的转变。对经学阐释学之阐释目的、阐释目标、阐释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建设提供某种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赵进华  牟瑞瑾 《兰州学刊》2010,(12):124-128
经义决狱是中国法史学研究中的热点论题,百年来积累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已有的研究多把研究视域限定在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一段历史区间,对唐代及唐代以后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后期的经义决狱现象几乎没有涉猎。其实,自唐迄清,经义决狱现象无代无之,因为封建律法和儒家礼教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始终存在矛盾和冲突,而且经学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使得"以儒术缘饰吏事"成为一种制度惯性,因而经义决狱得以继续广泛地存在,只不过更多地表现为以经辅律而不是以经破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学者讨论司法公正,有其独特的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司法既严格依法、不背离原则,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求儒臣治臣在司法过程中以经义解释法律,扩展法律的适用范围,真正实现法律正义。礼法结合、经义决狱和权时执法便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我收藏有一张清康熙十三年(1674)安徽徽州府休宁县《正堂火签》。此《火签》类似于今天由县政府颁发的紧急通知,内容与330余年前发生在徽州境内的一场战事有关。《火签》文字不多,兹全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简单是智慧     
程刚 《快乐青春》2014,(8):42-43
古时候,一位知府新上任不久,他想考察一下手下的三位官员,好向朝廷举荐一位。一天,他坐在正堂召集三人开会,开完会对三位官员说:“我需要一根针,你们回去准备一下。”说完,便走出了正堂。“知府新上任,只要一根针,这是什么意思呢?”三位官员都有点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三人都没来办公,知府便差人询问三人去了何处。不一会儿,差人回来向知府报告说:“大人,李官员昨天买了一根杵,正在家里光着膀子磨针呢,他要告假一段时间。”知府听后,点了点头。又问:“那刘官员呢?”“刘官员昨晚已经启程,不知去哪儿买针线去了,估计得两天后才能回来。”  相似文献   

17.
华亭董其昌的《戏鸿堂》、泾县包世臣的《小倦游阁帖》,是安徽有名的两部法帖。法帖的原版,已残缺不全,现在珍藏在省博物馆。 这两部帖版,与我的经历曾发生过直接关系,仅凭记忆略述于此。  相似文献   

18.
高梧 《天府新论》2020,(5):封二-封三
阳戏是傩戏系统中具有较完备戏剧要素的剧种,起源早、流行区域较广、地域特色鲜明,被誉为“戏剧活化石”。马鸣阳戏为阳戏之一种,流传于梓潼及周边区域。2009年,马鸣阳戏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三堂”,即语堂、知堂与鼎堂。语堂就是林语堂,知堂是周作人自起的号,鼎堂是郭老曾用过的笔名。 郭老在大革命失败后,由党安排旅居于日本的  相似文献   

20.
一、“表神变”与“演道教”的区别 关于变文的产生及其界定问题,学界尚存争论。 本文拟从其与佛经义疏等文本的关系来进行讨论。 佛经义疏的产生,源于寺院之讲经,至东晋名僧释道安始创定制。敦煌卷子s2744 《金刚般若经旨赞》谓: “弥天法师,大判经文,以为三分”。① 此弥天法师即是道安。良贲《仁王经疏》亦云道安“科判诸经,以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②可见,释道安是三分科判义疏的创立者。 道安创立的三分科判法讲经体式,它的僧讲是以经注为本,演说经义。讲说经义的讲稿和记录即形成以后的佛经义疏,并历代沿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