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社会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它们应该被理解为"标准的解释结构",以规范的方式或者描述性认知的方式被加以运用。这两种方式都是"有效的",并且都与特定的文化有关,虽然事实上有许多价值观念是跨文化的,比如所谓的"道德金律"。在儒家思想中,关于相互关系的准则(恕)在相当正式的通则中是一个最核心的准则,也是与其他准则和价值观念(仁、忠)紧密联系的一个"元层次"的准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界围绕"普世伦理"而展开的关于道德金律的争论,都集中于道德金律所教导的"将心比心"是否可能的问题上.但是无论反方还是正方,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个人主义为前提.个人主义因为对个人的抽象理解,而使得我们难以理解道德金律所包含的人与己的沟通、理解、体谅和宽容.要理解道德金律的内涵,我们有必要揭示个人主义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在儒家道德情感论中,道德情感既是个体内在德性与外在德行相贯通的中间环节,也是社会进行道德示范、道德奖惩、道德规导等道德教化活动的必要条件。儒家伦理思想对道德情感的阐发是多维度的,往往使之与“情欲”“心性”“人道”“天道”“天理”等概念相互交织,并且借助“仁爱”“孝悌”“恻隐”“羞耻”“荣辱”等众多概念来表达其丰富内涵。由于重视和强调道德情感,儒家伦理思想没有仅仅以空洞的道德理想、抽象的道德命题、玄妙的道德精神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因为能够关心道德生活中的“人之常情”而显得更加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借鉴儒家重视和强调道德情感的伦理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当代青年与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素质问题,探讨了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作用;并从中西文化交往史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文化价值难以得到显发和逐渐式微的原因。第二部分以《论语》为材料,梳理了孔子“仁学”道德体系的内容,着重探讨了孔子以人心作为道德根源的思想,从而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永恒的根据,为人类文化的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风,提出"治疗方案",即应该重新认识和重视孔子思想中的个人的整体精神,大力提倡个人与集体的协作性,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社会主义和谐道德建设,既要完善市场经济,又要加强对道德理想和优秀道德文化的弘扬与倡导.  相似文献   

8.
"为政以德"是孔子所提出的关于治理国政的基本方针,是儒家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鲜明标志.孔子及其儒家认为,"为政以德"是对为政者起码的道德要求,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方面,为政者必须遵从一定的道德准则,并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从"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出发,儒家倡导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苛政.在德治与刑罚的关系问题上,儒家主张德主刑辅,认为在治理国政中道德与刑罚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德治是根本,刑罚只能是"辅治之法".儒家在政治上不但倡导"德政",而且还主张"以德导民",要求为政者注意社会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之本.正确把握孔子及其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全面理解孔子及其儒家的政治思想、道德理论以及整个思想体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道德观具有文化契合关系.儒家道德观即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它以推行仁政的政治道德意义和敬天顺时、行“天地一体之仁”的道德观念意义,影响并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纳并弘扬了传统道德精神,引导中华民族走一条与自然环境、与世界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有利的国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受传统儒家将道德外在化、绝对化为形而上"天理",或内在化、绝对化为形而上"心体"的范式影响,学界对孔子及其弟子思想中的事功因素探讨相对薄弱。实际上,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存在内在与外在、绝对与相对,以及道德与功利的内在矛盾,其思想很大程度上具有在重视事实、功利基础上将道德外在化、相对化的倾向。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孔门弟子事功思想的产生,子夏、子贡等人重视经验、实践,强调功利的思想方法,萌发了向"法"的客观之"信"、重视力量之"势"、功利评价标准、宽容革新等的转向。子夏的"西河之学"直接推动了早期法家思想的诞生,孔门事功思想对战国荀子思想、两宋儒家功利思想、明清儒家事功思想都有深远影响。所以,分析孔子道德论证的内在矛盾,阐明孔门事功思想,对于深入认识孔学,把握其思想影响,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儒家与道家的"至德"或"上德"皆以自由为理想价值目标,但儒家"至德"论的自由因是依善性的自觉和靠规范的进路而至的自由,故它是一种"道德性的自由";道家的"上德"论的自由因是依人的自然之性自然而来的自由,它舍弃了规范的进路,故它是一种"自由的道德".尽管如此,二者之自由皆是需要主体自觉才可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效率低下的严峻现实,常建军撰文提出,道德法律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不完全义务的存在,道德与法律在核心内容上并不一致,道德法律化在逻辑上不够周延;道德共识不等于道德标准一元化,道德多元与道德共识可以、而且应该共存,道德法律化缺乏现实基础;道德强制与法律强制具有本质差异,道德法律化是非道德、不道德和危险的;解决道德知行断裂问题,增强道德教育效果,不应诉诸道德法律化,而应立足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对休谟在道德起源问题上的情感主义方法做一分析 ,认为休谟在运用同情或情感类推这一实验推理方法上有其独有的理性和机制上的特征 ,休谟以个人价值构成的社会化即情感类推的理性功利机制来阐明道德的形成 ,并以此消解个人与社会及阶级矛盾 ,这一情感类推、泛化的情感主义方法为后来之功利主义者继承与光大 ,并对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战国至秦汉间流传的孔门故事,在<论语>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些传说与<论语>的关联形式,包括故事加引述、结构性放大、整体改编三种类型.孔子及其弟子在传说中的道德形象,重点是孔子称圣故事的演化.非儒家学派对孔子形象的另类叙述,构成为不同家派思想互动的特殊形式.这些传说促使了<论语>的经典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本文从理解"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入手,剖析其内在机制,揭示其基本伦理精神,并进一步探讨"忠恕之道"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6.
据《庄子》间接转述,孔子曾有“事求可,功求成”一语。“事求可,功求成”说明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实践的。儒家讲“仁道/人道”,讲“生生”,从宏观方面来看,人道是要求以人类生存为最低底线。因此,儒家“仁道/人道”精神亦可视为一种生存文化。儒家既有内省的为学目标,同时并不遗忘社会实践与环境改造,“事求可,功求成”说明儒家具备正视和接受任何现实处境的应对能力与学理准备。  相似文献   

17.
哲学应担负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种使命,这两种使命为哲学之两"极".然而,传统儒学推开了"终极关怀"这一"极".面对西学的大规模东渐,这一问题成为现代儒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方面,牟宗三对"终极关怀"这一"极"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一,无论就宗教之"理"来看,还是就宗教之责任来看,儒学就是宗教.其二,由于儒学不具有一般宗教之形式,且它所强调的是"天道"、"超越而内在"等,故其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其三,儒教将重点放在道德之本心与道德之创造上,故是一种"道德的宗教",亦是一种"人文教".  相似文献   

18.
从文本角度分析了英国作家班扬的《天路历程》中体现的道德现实世界的矛盾,探讨了书中非黑即白的道德世界及其特殊叙事方式,研究总结该书对人类精神世界重建的文化价值意义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9.
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深刻地剖析了人类精神灵魂,道出了人本性的自私,人没有理性的教育,人毫无利它主义的“自爱”,人表面的华丽优雅而内心的伪善残暴,人德性的缺乏及利益的薰心。他对人的灵魂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创了精神分析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德"得"相通是在本体论意义上对道德的诠释.它具有四个方面的涵义1."德"为了"得";2."得"必须"德",应该"德";3."德"必须"得",应该"得";4."德"得"合一.中国道德精神的结构就是"德"得"相通的结构,道德权威就在于"德"得"相通这一原理有效发挥作用,然而,"德"与"得"在现实中并不总是相通,其不相通恰是道德权威失落的表现.对此,文章从制度安排入手提出了两点补救措施一是建立德行代价补偿机制;二是将部分道德法律化,以实现社会公正,保护道德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