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有经济是国家制度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结合世界范围国有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 ,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和控制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 亚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指出,从广义看,国有经济是指国家所拥有的企业资产和其他形式的财产,以及国家所具有的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诸多所有者财产的支配、处置和受益权利之总和。广义的国有经济可划分为企业型国有经济、财政型国有经济和权力型国有经济。通过改革,虽然狭义的(企业型)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广义的国有经济必将迅速扩展。从三种类型的划分看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3.
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不会动 摇,关键是国有经济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同时,国有经济在融入 市场后, 生成了多种新的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发展。另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力包括三层涵义:1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发挥在于其竞争力、支配力;2国有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保障力、协调力;3国有经济控制力还表现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一要对国有经济实施动态管理,二要构建新型国企关系,探索更加有效的国有经济实现形式,三要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四要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认识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国有经济结构,需要对大量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理性思考和逻辑加工,在对国有经济结构的理性认识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经营形式等做出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为研究国有经济结构提供了实践基础.《资本论》所持的唯物史观立场、使用的辨证逻辑思维方法则,是其研究所需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确判断当代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性质,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就其为整个社会服务,为全民所享用来说,国有经济具有公有制的性质。”还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营企业,从所有制关系上考察,是半公有制的新型所有制。”以上两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是资产阶级私有制的一种转化形式,没有丝毫公有制的性质,下面就此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孙宗伟 《中华魂》2014,(11):20-22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也就是说,发展由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目的是壮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然而十八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8.
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通过自身的控制力来表现和实现。因此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 ,研究和制定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战略的宏观层次包括所有制结构战略、区域布局战略、产业结构战略 ,微观层次主要是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战略 ,包括独资型企业控制力战略、垄断型企业控制力战略、控股型企业控制力战略、自由竞争型企业控制力战略  相似文献   

9.
公企业是西方国有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政府在公企业设立、资源获取、资产管理、人事安排、财务管理及重大决策中的权利义务均由公企业的单独立法加以规定。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遵循了公司化改革路径,国有企业被置于公司法基本框架下,政府与国有企业形成股东与公司的基本关系。但在这种法律关系框架下,国有企业特定公共目标的实现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可能引发国家权力与法治原则之间的潜在冲突。本文认为,我国应根据国有经济所处的不同领域采取分类改革思路,在特定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中适当借鉴西方公企业形式。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改革是渐进式改革,而民营经济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国企目标调整过程中,伴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份额不断地萎缩。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因而调整的最终结果是所有制结构趋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存的内生均衡。由此我们认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国有制的公有制实现途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本质所在。当前主要工作是进一步放松对民营经济的管制和丰富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以完善为主题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过去,展望到202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三中全会《决定》在改革理论上有新进展,突出地表现在按照城乡、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完善新体制、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继续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消除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等。  相似文献   

12.
国有经济规模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内生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规模先上升后下降;同时,市场机制越完善,国有经济规模越小,反之,国有经济规模越大。研究表明,我国国有经济规模的变化与这一趋势是基本吻合的。这启示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国有资产更多地配置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行业中去;西部要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规模,在大力发展效率高的非国有经济的同时,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的存量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要素价格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迅速增长且不愿意分红和软预算约束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冲动.市场经济中国家兴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国家经济职能,只有通过体制改革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需要存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化、需要存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政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外经济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中国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图示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以提升投资控股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投资能力,进一步稳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的存在形式变化不仅会带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出现,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经济职能的根本变化。从资产的存在形式变化与职能变化的关系入手,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逻辑,说明国有资产的存在形式变化导致了国有资产职能发生变化,并对国有资产形式变化造成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细胞,国有企业经营存在严重问题必然对我国正常的经济生活带来极大 的负面冲击,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国企内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随后分析了它对我国经 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艰巨任务,而地方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影响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绩效,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重要影响。以贵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地方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经济行为绩效,提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创新的思路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必须推进新一轮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当前国有经济存在总量大,但功能定位模糊、过于集中于重化工业、地方国企扩张较快、创新方向和效率还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面临国际"竞争性中立"的严峻挑战、自然垄断性行业有效竞争不够和竞争性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十三五”时期的新常态下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应该重"质"轻"量",不再纠结于国有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具体比例高低的"数量目标",而应更加看重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国有经济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的"质量目标"。具体需要基于功能定位分类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基于国家战略性标准和公共服务性标准选择调整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优化市场结构双重目标来协同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是整个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国有企业分配关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的作用是企业发展中的最根本要素。重构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在于重视人力资本的贡献,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重在实行理论创新,强调从企业本位论向劳动者主体论的转变,是本文进行理论创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力度仍具必要性。当前国有企业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国有经济更集中于战略性产业、国家资本的高级化以及国家资本面临巨大的流失风险等因素,为进一步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