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读过小说《李自成》的人,都对张献忠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姚雪垠同志以绝妙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位相当成功的,十分丰满的,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采的明末农民义军领袖的典型形象.一小说《李自成》中的张献忠,是一位著名的农民革命领袖人物.在明末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军中,他领导的队伍卓有战绩,称雄一方,是推翻以崇侦为首的朱明王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李自成大败后重整旅鼓的重要借助和支持力量.他骁勇刚毅,慓悍顽强,又多谋善战,机诈幽默.他的起义,反映了革命农民的利益,而他的生活道路,又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缺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刘宗敏是李自成义军中的一员大将,是闯王的得力助手,人们亲切地称他“总哨刘爷”.在《李自成》一、二卷中,姚雪垠同志满怀革命激情,精心地塑造了他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颂歌.(一)刘宗敏一出场,作者就为他精心设计了一个细节:这个铁匠出身的义军将领,用手抓着一块燃烧旺盛的木炭丢到火盆里,说他要象火一样烧得敌人缩手缩脚.这个细节,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3.
1929年至1931年姚雪垠求学于河南大学。河大不仅给予他一个全新的视野,为他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给予他“深刻的思想教育和人格锻炼”。《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作品的发表,他对抗日救亡文艺理论的研究,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而《李自成》的创作也已成为我国当代文学中一道诱人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本期学报集中发了一组评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的文章.前几期也陆续发表过好几篇.这是我院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志们一年来研究《李自成》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李自成》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空自,而且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批判了“四人邦”一整套形而上学的创作谬论,并为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5.
《萧萧》是沈从文“湘西”书写的重要作品,其1930年初刊本、1936年再刊本、1957年选集本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文本脉络。《萧萧》的两次改写与沈从文的返乡经历存在着时间和逻辑上的关联。三次返乡经历是促成沈从文“湘西”形象建构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沈从文“湘西”的文学想象,也随着他对“乡土地方”和“现代中国”的关系的认知变动而发生变化。《萧萧》的改写和版本变迁,很好地呈现和解释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6.
《李自成》中的李自成,极力将自己融入集体的队伍,他的力量实现于集体,他的自由也因集体的解放而获得..剥除掉李自成形象中的公共部分,我们很难设想他还能剩下些什么《车厢峡》中,李冯试图填补除却公共部分后,真正属于李自成自我的那一部分、按照既往对英雄的构想建构出的新李自成形象,孤独、冷漠,以实现自我为追求目标,表面看很个人,实质与李冯创造的其他英雄群像一般无二,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出版的时候,我们访问了作者姚雪垠同志。姚雪垠同志是一位六十七的老作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中泡了半辈子,所走的道路是资产阶级的文艺道路。”他强调说:“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李自成》,是党和毛主席给了我这个旧社会来的小说作家以新的艺术生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就有写《李自成》这部小说的念头,然而“空有兴趣而不能认真着手准备工作,不仅没有生活保证,而且首要原因是没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武器去征服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不明白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因此,他深有感慨地说:“倘若我用原来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原来的创作道路去写农民革命战争小说,必然是南辕北辙”,“纵然勉强能够写出一部历史  相似文献   

8.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建国以来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我院近期成立“《李自成》研究小组”.《李自成》第一、二卷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评价,在陆续向外翻译介绍中,也受到一些国外读者的赞誉.近年来文学研究界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国外报刊也发表了评介文章.姚雪垠同志是武汉地区的作家,《李自成》第一、二卷也是在这里写成的,因此研究这部作品,并且随着《李自成》以后各卷的陆续出版,将我们的研究工作经常化、系统化,则更是无可旁贷的责任.去年春天,我院受武汉市委宣传部的委托,曾经召开了有部分省、市代表参加的《李自  相似文献   

10.
自新华社记者和中央电视台报导了熊越群同志写的《李自成隐居夹山的探讨》一文的内容以来,关于李自成死于何地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史学界和广大群众的注目.但我读了《湖南日报》从七月廿二日起连载的该文,又看了《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3期发表的韩长耕等同志写的《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以及《求索》1981年3期发表的石珍等同志写的《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新证》以后,却认为他们所谓的李自成于1652年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的说法,史实根据不足,乃是在旧日封建文人附会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臆测.  相似文献   

11.
研读田汉剧作,顿觉强烈的抒情气息扑面而来,他的作品是生活中诗意的提炼.说田汉是一位抒情诗人,说他的剧作是耐人寻味的抒情诗章,一点也不过分.田汉剧作的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第一,剧中人物语言大多是直抒胸臆,充分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湖上的悲剧》.在夜深人静之际,对着自己为白薇而作的手稿,杨梦梅淋漓尽致地抒发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姚雪垠的名字重新为许多读者所知,是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缘故。不过,有的同志说,不瞭解这位作家的前期的作品很难真正全面地认识《李自成》。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为此多方收集、阅读了他的前期作品,现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以就教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13.
姚雪垠是一位在语言民族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的作家。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出版,显示了他在语言上长期执着追求所取得的成功。本文只准备讨论姚雪垠前期作品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其文学语言的演变特点。至于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后期作品在语言上的成就,则留待另文去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14.
科尔姆的《大师》运用“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走进了亨利·詹姆斯的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亨利的过去”,借用“亨利的写作”等素材,探触亨利灵魂深处的秘密;揣摩他的思绪、触摸他压抑的情感、描绘他汲取写作素材并进行创作构思的实况.《大师》的叙事沉着克制、从容内敛,生动传神地诠释出亨利细腻微妙的内心世界,将亨利内心难以平衡疏离与亲近的苦痛、情感上的迷茫、近乎残酷的理想追求,表述的自然而又真实,细腻中包含着深沉和犹豫.《大师》回避了亨利那些耀眼的成就、闪烁的光环,引导读者靠近的是那个孤独、凄楚、落魄,还有些绝望的亨利.  相似文献   

15.
艺术赢得崇高的荣誉,总是与其独特的创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其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作品具有显著独创性,取得多方面成就的结果.其中悲剧艺术的成功运用与出色创造,则又是《李自成》艺术独创性的鲜明标志,体现了这部作品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李自成》的悲剧艺术,既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作品独到的艺术成就,又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李自成起义所包含的实际历史内容,从而科学地探讨和澄清读者与评论者中间提出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姚雪垠认为:“作家的学习无止境,思想改造无止境,艺术追求无止境,止境就是个人生命的终止。”他激动地回顾了毛主席对《李自成》一书的关怀,表述了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  相似文献   

1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一、二卷,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英雄高大的艺术形象,而且用了大量笔墨刻画了对垒中的人物,如崇祯、孙传庭、杨嗣昌等人,就都写得栩栩传神,成就了一批十分深刻的反面典型.通过两个对立阵营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李自成》极其深刻地反映了明末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历史的本质,使读者对明末农民大起义有了更全  相似文献   

18.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19.
在《李自成》第一、二卷的人物画廊里,屹立着一位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这就是义军统帅李自成的结发妻子高桂英.这一典型形象,融合了我国古代革命妇女的优秀品质,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光辉.它与李自成的光辉形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认真学习和探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艺术经验,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发表的研究《李自成》的论文,较详细地探讨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在描写古代阶级斗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笔者以为,《李自成》就表现古代民族斗争而言,也有工力独到之处,它在民族问题上所具备的认识价值,是《说岳》、《杨家将》等脍炙人口的古典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