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既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开山之父,也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奠基者。鲁迅在主题思想的开掘、悲剧观念的变革、创作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小说《西游记》以取经作为全书的线索,将孙悟空神奇浪漫的传奇人生和唐僧师徒壮丽辉煌的取经事业作为故事情节,奇幻的情节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唐僧在书中成为使情节和线索相契合的关键。情节和线索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情节和线索是小说结构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同对小说的主题具有揭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体现人物性格,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线索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值得研究。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文章语言所提供的交际线索能够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的本意,具有凸显语境效果的交际价值。根据这一观点,翻译时尤其是小说翻译必须考虑保留原文中的交际线索,即保留原文的语义、语用、句法、语音等语言表征,从而帮助译文读者推导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基于对《倾城之恋》译作的分析,探讨如何把握好原文的交际线索,以便达到小说翻译意图的合理再现。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偏重于“死亡”的情节布置。它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而是作品意蕴寄托的手段。紧紧围绕着死亡的预感和既成事实编制叙事线索,淡化人物的具体死因而突出与之相关联的意义探询,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情节大都承载了对某种人生境遇的社会剖析责任。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杨剑龙关键词:乡土小说,民俗,风俗,濡染,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他乡土小说中的茶馆酒店的场景、祝福祭祀的礼仪、赛神社戏的民俗、出殡祭坟的风习等的描绘,都使鲁迅的乡土小说洋溢着扑...  相似文献   

6.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于线索的研究,必须从文章的实际出发,从阅读与写作的需要出发。在记叙性文章中普遍存在整体线索和局部线索现象。  相似文献   

8.
同一的主客体思想使《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八篇内容各异的论文,形散而神不散,它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线索概念,是理解《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较好切入点。卢卡奇试图与马克思在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来审视黑格尔哲学。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鲁迅小说文本(《呐喊》《彷徨》)为研究对象,用现代语义学方法对其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总结归纳出鲁迅小说形象色彩词语运用的四个主要特色,并揭示了形象色彩词语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功能和价值。形象色彩词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丰富表现和创造性运用,正是鲁迅追求文学语言具备“意美”、“音美”和“形美”等美感特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926年后,鲁迅终止了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原因就在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他自身的客观处境.鲁迅以启蒙思想家的姿态,为人生,为改良社会而创作小说。“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阵营分化,鲁迅由“呐喊”转入“彷徨”,并开始反省启蒙者自身.鲁迅洞察到,不但启蒙未曾唤醒民众,未曾改良社会,反而连启蒙者自身也被黑暗社会所吞噬.再继续复制阿Q、闰土、吕纬甫、魏等形象。已没有新的社会意义,陷入了先觉者无路可走的境地.因此,他中断了小说创作而几乎全力地投入杂文创作.这是鲁迅在思想文化启蒙阵地上一次绝望的抗战中的“换防”.  相似文献   

11.
恐怖文学常用叙述和描写来造成紧张和恐怖的气氛,短篇小说《来自墓穴里的种子》的氛围之所以让人觉得既恐怖又妖艳,就是作者以精益求精的叙述和描写营造而成的。鉴于恐怖小说创作中叙述性和描写性文字重要的气氛烘托作用,文章关注恐怖小说翻译中叙述性和描写性文字的翻译,通过分析该小说的两个汉译版本,主要在叙述的线索和视角、细节描写和气氛营造等方面探讨英文恐怖小说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鲁迅作品论著选评杜一白一、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这是一部显示出作者才华横溢的、具有相当份量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外,共包括《论鲁迅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论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鲁迅小说与大国文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从民俗学角度研究鲁迅小说赵稀方鲁迅小说中的民俗现象是非常丰富的,从居住、服饰、饮食到年节、婚礼、丧葬,到巫术、鬼神、迷信等等(主要限于绍兴地区民俗),无不形象生动,有不少人已作过这方面的搜集整理,这是很必要的,但我以为从民俗学角度研究鲁迅小说,仅止于...  相似文献   

14.
在喜剧性的表象氛围下包裹着一个悲剧的内核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试从小说中的种种笑相入手,探讨鲁迅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及其造成的阴郁的悲剧基调。并指出,正因为此才使得鲁迅小说对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环境下世态人情的批判是空前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 ,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 ,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 ,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 ,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说观和小说史观是构建小说史的核心和灵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规范了中国小说史学八十多年的发展.然而,其以小说为虚构的故事的现代小说观与六朝志怪和志人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认知方式大相径庭,按照进化论所构建的小说发展线索也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中国小说史的建构从鲁迅开始,不必也不应该到鲁迅就结束,全体小说研究者都有责任和义务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重构中国小说史,让中国小说史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以推动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努力探讨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及其文化特色,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经典时期影响较大的理论大师的种种得失,理出了电影理论在经典时期的发展线索,且对人们的种种误解作了辩析,尤其是对长镜头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关系提出了创见。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 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这一可逆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追踪鲁迅小说从“呐喊”到“彷徨”的创作历程,探讨了鲁迅矛盾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伟大人格和精神世界。认为鲁迅小说由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性审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失望和弃绝,而充满绝望与反抗绝望的紧张感,并将鲁迅小说的创作形态熔铸成了“彷徨”中的“呐喊”。本文还探讨了鲁迅小说中未来理想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小说中,身体不仅是言说的对象,借以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了言喻社会意识与权力话语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鲁迅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鲁迅运用拟态、物化和丑化等叙事策略来描摹小说人物身体,深刻彰显隐含在身体话语中的人格精神、社会思想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