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清朝后期天祝藏族人口锐减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后期天祝藏族人口锐减之原因探析华锐,东智天祝属安多藏区,又是华锐(系藏语,汉语意为英雄的部落或地区)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华锐”包括今甘肃天祝、肃南皇城,青海东部北山、门源、大通东部等藏区。天祝位于甘肃武威地区南部,境内祁连山冷龙的东延山脉横亘东...  相似文献   

2.
四川藏族计92.19万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55.44万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30.61万人,木里、冕宁、盐源、宝兴、石棉、平武等县的6.04万人。清代,特别是在改土归流之后,四川藏族地区一度出现了藏族教育的兴旺发达时期。现将兴办普通教育的概况及其特点叙述於后: 改土归流前,皇廷为了经营西藏,平定准噶尔军队在西藏的叛乱,于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和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两次遣岳钟琪为先锋的清军入藏。第二次沿打箭炉  相似文献   

3.
清雍、乾之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过大规模的“改上归流”。但在川西北藏族地区的“改流”仅有杂谷脑和大小金川。它是四川藏区“改流”较早,而又较彻底的地区。然而,这里的“改流”却较为特殊,系以土屯制代替土司制。本文试述理县土屯制度。 改土设屯的原因 理县位于川西岷江上游崇山峻岭之中。改土设屯前名保县,改设土屯制后在旧保县城(今理县薛城)设理番厅同知,故更名  相似文献   

4.
西藏高原气势磅礴,景象万千。其间,绵亘着众多巨大的山脉,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河流。西藏可分为四个地区。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藏族称之为“羌塘”,该地区为西疆主要的牧业区。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玛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此处为西藏主要的农业区。藏东高原峡谷  相似文献   

5.
唐代西山诸羌考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唐代西山为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之泛称,杜甫诗云“西山白雪三城戍”,指此。此山即今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之岷山山脉。 唐代西山一带有众多羌人部落聚居其间。西山地当唐朝与吐蕃地方政权交往之冲,唐、蕃统治者皆欲拥诸羌以自固,而诸羌亦由此与唐、蕃密切交通,累见于史籍,前人不甚了解之此一区域,于唐人视之已十分清晰。西山诸芜之来源,笔者已另文论述,本篇当着重述西山诸羌地望。  相似文献   

6.
木里藏族自治县处于川西北藏区的西南缘,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旧属盐源县木里安抚司(后为木里宣慰使司)的辖地。“木里幅员广袤,亦四川西南之边隘,地势高峻,山脉纵横,河流环绕,诚一险塞之区也”,“山川障蔽,颇称阴阻。因此木里又“夙以奥区之名”,外界称之为“木里王国”。 全县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十万余人,以藏族为主体,包括彝、汉、纳西、苗、壮、回、布依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互相交往,休戚与共,逐渐  相似文献   

7.
我系学生在实习期间,让中学生搞了一次《方腊起义》的翻译练习。有的中学生错把“漆、楮、竹、木耳”中的“木耳”当作了食用的“木耳”,没有想到这里的“木耳”是两个词。木,指木材;耳,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由此看来,在进行中学文言文词汇教学时,应当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语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遇到这类词语时,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细心体察,辨别异同,作出恰当的解释。这里选录了一些中学文言文里古今  相似文献   

8.
虎跳霄音     
虎跳峽挾青藏高原奔騰磅礴的萬里雄風,匯横斷山脉奇雄峻拔的時天氣势,展現了濁浪拍天、雷電砸地的力量,不懼於崎嶇的苦旅,不懼於粉身碎骨的壯烈,正猛衝下來。 虎跳峽歌唱着前進,它不滿足於溶入大川、匯進江河,它要在風雲際會中衝出狹隘與封閉,開拓出一片新的疆域。  相似文献   

9.
赵伟 《山西老年》2014,(4):41-41
我们乘坐的大型旅游客车从德国慕尼黑出发,向阿尔卑斯山驶去。阿尔卑斯山从热那亚湾附近的图尔奇诺山口沿法国、意大利边境北上,经瑞士进入奥地利境内,绵延1200公里。这条山脉的北麓,有德国的一个著名旅游区。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愿意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前往游览。  相似文献   

10.
一、名称和起源探奥 洮岷“花儿”(以下简称花儿)是流传于甘肃洮岷地区的一种山歌,其主要内容是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岷县人不叫“花儿”而叫hur似乎是“花”与“儿”复合拼读后构成的单音组合。这一称谓值得深思,很可能是藏族拉伊中的衬词“若化”一词被汉化的结果,或由它演变而成的。 “花儿”源于何时?目前众说纷纭。据一些研究者的见解,大致倾向于明代。 藏族民歌“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种。“拉”是山的意思,“伊”是歌的意思,合起来叫山歌。藏族民歌历史悠久,正如雪康·土登尼玛所说:“西藏的历史有多  相似文献   

11.
还在唐朝时期,吐蕃向甘陇、西蜀和云南西北部一带发展势力之时,藏族人口即以今西藏为中心,散及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一些地方。而元、明、清时期藏族的分布状况,基本上沿袭唐朝时期未变。 元朝时期,藏族的汉文书面记录名称仍作“吐蕃”。明朝时期作“西蕃”,称藏族主要聚居区的西藏为“乌思藏”。而云南西北部的藏族却被称为“古宗”。清朝时期称西藏的藏族为“藏番”,又因其地在祖国之西,故称“西藏”。而《卫藏通志》卷十五则说:“唐古忒,旧为图伯特国,在工布江达之西,又称为康、卫、藏。康即今之察木多(今昌都);卫即今之前藏(以拉萨为中心);藏即今之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也。”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长征》诗中原“浪拍”改成“水拍”曾被传为佳话 ,但也有不同意见。其涉及修辞的避重 ,应避除重叠叠音词、专用词组和特殊重字修辞外无意之重。《长征》诗“浪”改“水”,为遵诗律 ,诗中所重之“水”、“千”、“山”、“军”四字 ,或为固定词组无法改 ,或为重词轻律不必改。  相似文献   

13.
蒋志、丁稚鸿二君针对拙文《李白与青城山》(《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九辑)写了《李白未隐青城辨》一文,发表于《绵阳师专学报》1989年第三期,后又改题目为《<李白与青城山>一文质疑》,发表于《李白学刊》第二辑。文中所论各点,都值得商榷。一、“岷山之阳”只能是指青城山两位作者说:“岷山和青城山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关系,而是从属关系,青城山是岷山山  相似文献   

14.
周天柱 《社区》2012,(26):32-32
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我才知道。当地古老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因对其顶礼膜拜,敬称其为“雷神之水”。仔细想想此话颇有道理:50多米高的瀑布群。飞流直下溅起的水珠、水汽足可达100多米,其声势之大、威力之猛,正如诗句所赞——“天上来水”“雪原崩落”……  相似文献   

15.
(一)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英、俄等国,以“传教”、“游历”、“探险”等为名,派出大批“传教士”和“探险队”,对我国藏族地区的山脉、河流、交通、物产、矿藏等进行详细的侦察,秘密报告本国政府,为它们侵占我国西南边疆作准备。同治十三年(1874年),英国以开辟滇(云南)缅(缅甸)交通为名,派遣武装探路队由缅甸进入云南,因而发生了英人马加里被杀的教案。英国政府借机大肆要挟,胁迫清政府于光绪二年(1876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在这个条约中,另议专款规定:英国有派员由中国  相似文献   

16.
[提要]清初,对青藏藏族部落社会沿明制“因俗而治”,以顾实汗为首的甘丹颇章政权在与清政府的交往中相互试探,随着清政府较为得当的边疆政策,顾实汗最终臣服成为清政府在青藏藏族部落社会施政的代言人。至雍正年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雍正、乾隆两朝通过参考少数民族习惯法而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对青海藏族部落社会进行治理,自此清政府逐步将其控制起来,并将之逐步纳入到自己的治理区域之中。嘉庆朝沿用上述政策,并依据青海藏族部落社会实情对其进行治理。此时的青海藏族部落社会,尽管也有因清政府相关政策与规定的实施而引发的一些矛盾,但基本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一)采用“混合剂”处理木耳,可使木耳增产30%。方法是:(1)先配混合剂。以100根耳木计,取尿素250克、葡萄糖5O克,多菌灵70克、乐果25克,依次放进盛有25公斤水的容器内进行搅拌至溶解;(2)浸泡耳木。将耳木放在混合剂液内浸泡1小时,捞出堆成“井”字形,并用塑膜覆盖;(3)当耳芽大量出现时,再将耳木按常规法架起进行管理。(二)喷施木耳增产剂。木耳增产剂,既适用于木耳,又适用于香菇、蘑  相似文献   

18.
读碑拾零     
一、褒斜谷道石门石刻渭水和汉水间,千山横亘,万峰层叠,是历史上有名的终南山脉,它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南北交通,主要靠子午,傥骆和褒斜三个谷道.这三个谷道中,褒斜是主道,其馀两个是间道.正如古人所说“千里栈道,唯褒斜绾毂其口”了.所谓谷道,大都是沿山傍水而走,在岭路断绝处,便凿石架桥,所以又叫做栈道.  相似文献   

19.
尔苏藏族是散居在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个藏族支系,甘洛县人口分布最为密集。尔苏藏族的宗教信仰、节庆习俗、传统舞蹈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至今对其研究甚少,舞蹈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民俗学、人类学、舞蹈解剖学的角度对尔苏藏族舞蹈文化进行研究,主要对甘洛尔苏藏族较具特色的“打猎舞”“碰肩舞”以及婚庆舞蹈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帕米尔(The Pamirs)——位中亚细亚的一大块高山区,由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山系聚结而成。大部分位于今苏联塔吉克共和国境内,部分位于新疆、查谟和克什米尔、印度,以及阿富汗的交界地区。“帕米尔”一名即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及的“波谜罗”,亦即两《汉书》中所谓的“葱岭”(“多山葱,故谓葱岭,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关于“帕米尔”的语源,众说纷纭。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是:它源于波斯语Bam-i-dunya,义为“世界屋脊”;但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义为“死亡的山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