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严歌苓的小说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创作生涯从剧本开始,之后的小说又屡次被搬上银幕并屡获大奖。本文将结合她的小说文本,从特写镜头、蒙太奇、视听化对白及色彩感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共通之处,进而揭示电影元素的介入对其小说艺术魅力的潜在影响;同时也挖掘了严歌苓在小说创作与电影艺术之间进行沟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库切的小说《耻》2008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电影无论在神还是形上都忠实于原著,仅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与小说相异。电影与小说的相异之处,既体现了电影对小说进行增删替补意义,也揭示了小说与电影两种表现艺术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电影时代作为一个大背景既是文学的敌人,又是文学的母体。美国现代小说家为好莱坞编写电影剧本的经历有助于丰富小说的表现技巧,实现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互动,但同时对小说文体的严肃性和纯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著名小说家福克纳与电影的互动、电影化小说之戏剧性叙事和立体审间义体以及跨文体写作对文学崇高性的解构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电影对美国现代小说的文体冲击以及由此在作家身上产牛的心灵羁绊。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江苏作家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在中国影坛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些根据江苏作家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者突出小说中的情欲叙事与身体消费,或者虚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强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改编小说主题,完成人性书写,以实现电影与市场、主流意识、导演个体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不同特质的媒介,意义代码的生成和转换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从复调理论的角度,对电影与小说<手机>的结构、时空、情感进行简略分析,以期对眼下电影与小说结盟的新样态作一些理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7.
借用了英国作家康拉德名作《黑暗之心》的结构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堪称越战电影中的扛鼎之作。它虽拍摄于 1979年,但 9·11之后再次受到影界重视。在创作上,这部电影对由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与重现有启示意义。小说中由语言刺激而唤起的概念的形象与电影中由非语言刺激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在形成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后均会失去各自的实在性而变为人脑中“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此意义上讲,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与以画面为载体的电影,虽有艺术门类之别,但不一定不能相互转化。但是,小说的非空间性与电影的非时间性又是二者间的鸿沟,因此,由小说到电影虽可实现转化,但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要素却无法被电影完全重现。因此《现代启示录》的成功就在于它只在主题意蕴上对《黑暗之心》有所借鉴,发挥电影的艺术优势,却从不僭越由小说到电影虽可转化却不可能重现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8.
电影语言通过图像、声音等手段,经过编剧、导演、演员、剪辑师等的艺术创造,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而电影修辞使电影产生一种逼近于真实世界的存在感。文章通过对比电影语言与小说语言、电影修辞与小说修辞的差异,利用语言学的理论,探讨电影语言的修辞。  相似文献   

9.
小说《半生缘》中的电影艺术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广泛地接触了各种电影文艺,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影艺术手法,使其笔下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本文从蒙太奇、空镜头、化入与化出、特写、电影化意象等方面来分析小说《半生缘》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品读她笔下演绎着的平凡而苍凉的人生,深入地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影视化"创作,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生存与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10.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高松寿 《南都学坛》2006,26(2):46-49
《红楼梦》里写了很多死亡的人物。他们的数量很多,身份多种多样,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贯穿于作品故事的始终,所以死亡人物是《红楼梦》一书的骨肉和灵魂。如何安排和描绘死亡人物,是作品布局谋篇的关键。就作品人物死亡方式来看,作者主要选择了病死和自杀两种方式来安排人物的死亡。其中的贵族上层人物大多数都是病死,下层贫民人物基本上都是自杀。这种不同死亡方式的安排设计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蕴,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又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小说创作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且历代小说的叙事方式是各有不同的.以目前批评界普遍认同的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种小说主要写作模式而言,运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角度等有关叙事学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小说模式的演变无疑是恰当和必要的.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后现代叙事作为一个全新的叙事类型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但它对业已形成的以往小说叙事模式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在总体把握中国小说叙事的总体演变之后,单独探讨后现代小说在中国兴起的话题无疑会使问题论述的全面清楚,从而也能够为间接回答评论界对后现代小说乃至后现代本身的一些争议做出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理论指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实际上是一部综合了四个声部(文类)的复调性作品.本文重点剖析作品的中世纪传奇文学声部,从理论角度阐述主人公骑士般的传奇经历和爱情故事.限于篇幅,本文略论作品的其他三个声部阿尔杰传统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分析表明,这部仅有五万英文词的名著的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所引进的足足四个文类的思想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现在对《说岳全传》的认识通行三个基本结论:《说岳全传》的作者是下层文人、故事前后部分差异过大、前身是《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其实并不准确。通过作品内容自证发现:钱彩是评话艺人、金丰是小书商,文化程度必定不高;《说岳全传》前后部分差异自有原因,实出一人之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对《说岳全传》影响极小,甚至《说岳全传》的作者可能就没有看过《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中间的缘由,可以通过“钱彩原本《说岳全传》”和“今本《说岳全传》”即金丰增订本两个版本的形成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文化姿态浮出历史地表 ,是近年成长小说与以往涉及成长母题的小说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共同特征为 :小说的主人公是性格尚未定型、成熟的青少年 ;主人公与生活于其间的人和环境的关系 ,有教育与被教育的明确的施受关系 ;主人公的文化成长得到确定而充分的表现 ;成长质材足够的叙事维度。世纪末普遍的怀旧倾向 ,是成长小说的一大推力。对教育传统的深度思考 ,使其成为社会新的警示录  相似文献   

16.
构建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一个重要群落———“农民群众”链接着各色人物,成为构架这些革命文本的必备元素,研究这个被忽略而又特殊的人物群落,通过观察他们如何改变自身的角色以配合叙事需要,从而以整体的最终改造成功作为小说的叙事过程和目标,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建构规则。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戏剧艺术完美地融入小说《白痴》的创作当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戏剧式小说,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戏剧化态势。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开场白、序幕、场间转换和幕问转换等戏剧的排篇布局方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呈现出戏剧的逻辑结构。在作品的时空安排上,他也借鉴了戏剧的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包容性和情节的丰富性。此外,小说还引入了对白、突转、悬念、小丑和道具等戏剧的重要元素,从而凸显了作品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多注重它政治历史小说的一面 ,很少注意到它文化小说的一面。《红楼梦》的文化性不仅表现在它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 ,更主要的是通过对贾宝玉等典型形象的塑造 ,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 ,通过对典型人物命运的安排 ,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采用了多角度叙述的手法,叙述语篇的选词因叙述视角的不同而变化,以刻画不同身份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社会属性。小说中句子结构的选择也受到叙述视角的制约,采用了与叙述者个性相应的句式结构,并根据叙述视角的不同,运用丰富的句法变异手段,巧妙地为小说的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小说多取材于身边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事件,构成了一组组鬼斧神工的浮雕、饶有特色的风俗画;并带有浓厚的自传性、抒情性和散文笔法;语言朴素自然,有诗的韵味,清新、明丽、流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