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在帕森斯社会系统论的理论背景下,去解读怀特在《中国的小群体与政治仪式》一书中所展示的,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动态的复杂关系形式,并揭示出,这些关系形式又是如何通过个人不同小群体压力下的意向性行为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微观复杂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 《河北学刊》2005,25(2):67-7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兴起的以复杂性为 主要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理论,将人类长期争论 不休的一个古老的议题--世界的本性是简单的还 是复杂的,又重新凸显到了当代科学的前沿。显然, 要讨论简单性或复杂性之类的问题,首先必须对什 么是简单性、什么是复杂性予以明晰的界定。然而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关于简单性和复杂性这两个概 念的明确区分仍然是十分困难的。虽然如此,我们 依然可以从简单性和复杂性分别所具的对应性特征 的层面来对这两个概念及其表征的现实予以大致的 把握与区分。所谓简单性,指的是那些具有单一性、 确定性、固定性、不变性特征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所 谓复杂性,则相应指谓的是那些具有多样性、不确定 性、随机性、可变性特征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笔者 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相似文献   

3.
黄宇蓝 《学术论坛》2007,3(2):60-63
国家利益一词历来是理解政府目标和政策的关键,每个政府在面对他国的情况下都要为维护和增强本国的利益而采取行动[1](P70)。积极参与第二次朝鲜核危机的国际管理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次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因为对2002年10月以来爆发的第二次朝鲜核危机,中国突破常规,采取了积极介入姿态,发起并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朝鲜半岛无核化作出了积极的外交努力。文章试图就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的中国国家利益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国家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烟 《兰州学刊》2004,3(6):30-32
冷战的结束,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面貌,使得各国对国家利益概念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赋予了国家利益新内涵。一国国家利益的界定其内政外交政策。探讨什么是国家利益,中国国家利益包含什么内容,从而确定如何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策略是新时期里我们选择走和平崛起战略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利益的形成和阐释既受到一国特定因素作用,也受到国际规范影响。对于渐趋融入国际体系的中国来说,国家利益的生成在此背景下变得更加理性。中国国家利益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利益、主权利益、责任利益和制度安全利益四方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利益,而且还重视利益的调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和增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实现社会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及其矛盾冲突复杂多变,不仅要关注利益的持续增长,更要关注利益的统筹兼顾。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探究,利益的统筹兼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规定,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因此,利益的统筹兼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原则,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沈本秋 《理论界》2007,(9):171-173
本文在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及建构主义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提出考察国家利益时应该把客观物质利益与主观认同过程相结合;利益的界定要把国内认同和国际体系认同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把国家利益定义为“国家利益是一国的全体人民基于国内和国际文化认同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与满足”。最后本文试图对当代走和平发展之路的中国国家利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转型期中国地方利益分化与地方利益冲突的形成与演变特点,从微观角度构建地方利益均衡模型,分析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利益均衡与协调问题。作为各种微观利益主体、利益群体的各种利益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综合表现的地方利益,其实现需要一定的均衡条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利益均衡与协调机制是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人的微观信息传递的问题,内蒙古教育学院巴颜达赖撰文认为,嫡系血缘或夫妻之间,在相距遥远的情况下,当一方的身心发生重大突变(如重伤、重病或暴卒)时,另一方会产生异常心理感应。人们对这种奇特现象,很不理解。在历史上,唯心主义者和宗教徒曾对遥感心理反映,作过种种玄妙的说明。作者认为,对于这种特异的心理现象,人们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说明,也可以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 对于客观存在的特异心理现象加以根本否认或回避,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唯物主义心理学应当以科学的观点予以探究和阐明,力争找到其产生的因果必然联系。这才是正确的作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族)管理,即“齐家”,不仅是重要的管理内容,而且是其他组织管理的基础,为“治国”“平天下”等其他组织管理提供方略.曾国藩家书是组织管理思想的重要文献,它有完善的思想体系,注重沟通的方法和协调的艺术.其“立志”思想对于明确组织目标及规划达成目标的路径,以“智”治人思想对于克服组织效益低下,人在器先思想对于人才的识别和使用,孝友传家思想对于组织的迭代传承等,都有独到的见地.梳理曾国藩家书中的组织管理思想,可以助力通过发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来发展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理论,也可以为解决当下组织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曹勇  王扩建 《兰州学刊》2005,1(4):22-23
和谐社会构建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本文以农村社会为基础,提出了利益问题是影响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问题,进而指出建立不同利益问题的解决机制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制度创新中的利益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内容,表现为企业财产制度的创新、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等。这一切变动的背后则集中于一点上,即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制度创新中各种利益行为方式的具体特征,将有助于我们理顺利益关系及其调整思路,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地征用中的利益分配与利益博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地征用过程中,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目前我国的农地征用在制度规定和实际运作中所存在着的错位与不合理,以及官本位格局下强政府─弱农民的力量对比态势是其主要根源。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培育由市场形成农地转让价格的市场环境,创建和扶持农民组织,增强农民的博弈能力,在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平的谈判协商机制,是避免零和博弈的结果,达到博弈均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国家核心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国家核心利益是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不可动摇性、地位上的重要性、内容上的普遍性、性质上的"自卫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探索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国家核心利益也面临来自西方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应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新安全观、国家责任观、地区合作观。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仅仅从吉尔吉斯斯坦关注的切身利益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可以合作互补的领域颇多。中国贯彻中亚战略的客观要件不难满足。吉尔吉斯斯坦重视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双边关系走势平稳,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文化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感召力对于一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成了构成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利益的维护与发展。国家文化利益有三个层次,即国家文化产业利益、国家文化自身利益、广义国家文化利益。国家文化利益的实现有向内向外两个维度,向内通过增强民族凝聚力、锻造民族精神、确立道德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精英文化的水平等方式;向外通过拓展国际责任利益、坚持意识形态独立性、拓展中华文化发展空间等方式。中国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应是在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和文化调整的基础上,强调中华文化的特质,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的农村微观组织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当时政治或经济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要着力解决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要着力解决好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组织化程度太低的问题,为此,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村微观组织创新,无疑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却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究其根源,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已逐渐分化、形成了许多利益不同的社会群体,即由于在社会分工体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的农村微观组织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当时政治或经济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要着力解决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要着力解决好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组织化程度太低的问题,为此,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村微观组织创新,无疑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西藏农牧业微观组织的制度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西藏实行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一方面,这项政策具有体制上的过渡性;另一方面,其市场取向也为农牧业微观组织提供了制度创新的空间。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和经验,我们认为,完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应着力于农牧业微观组织的制度创新,总的组织创新思路可概括为:按照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